春節臨近,喜氣盈門,一年一度的記者「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如期拉開了帷幕。黃岡日報社記者踐行「四力」要求,走進農村、走近群眾,以「決勝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為重點,報道在脫貧攻堅中我市農村的巨大變化,報道我市各行各業的新風新事。今天,記者走進麻城——
脫貧攻堅一線見聞·麻城篇
張家墩村:有「顏值」更有「產值」
記者 余濤 瞿慧一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民居民宿整齊劃一,綠化景觀錯落有致,瀝青道路寬敞平坦……1月15日上午,來到麻城市黃土崗鎮張家墩村,眼前的景致美如畫卷。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這裡是村莊還是景區?」
「我們這兒既是國家3A級景區,又是省級美麗鄉村典型示範村。現在是冬季,其他幾個季節來更好看呢,春天有滿園鬱金香,夏天有荷花,秋天有千畝菊花,高峰期每天有一兩萬遊客。」村主任肖正情笑著介紹。
而在5年前,張家墩村還是個「泥巴路、髒亂差、產業薄弱 」的山村 。變化源於一場美麗的「邂逅」 — —
2015年10月的一天 ,一名中年男子開車路過張家墩村 ,看到路邊連片菊花 ,情不自禁下車 ,向路邊人打招呼: 「菊花長得不錯啊!」說來也巧 ,路邊人正是張家墩村黨支部書記張華。一番攀談,張華驚喜得知,眼前這名男子是菊花研究專家、開封市大自然菊花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頌文。得知其「停車問菊」,黃土崗鎮黨委書記林曉英「三顧開封」,邀請徐頌文到麻城投資。2015年12月,大自然菊業與麻城簽訂協議,投資1.6億元在張家墩村建設菊花高科技產業園。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項目落地,村莊顏值不斷刷新。目前,大自然菊業已投資9000多萬元,流轉千餘畝土地,建成美輪美奐的菊香人家景區以及高標準的加工廠和菊花種植示範基地。
與此同時,村「兩委」搶抓機遇,積極爭取項目、籌措資金,新建廣場、公廁、文化牆等配套設施,推進綠化、亮化、硬化工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美麗鄉村,有高顏值,更要高產值。在張家墩村,一二三產業全面開花。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圍繞第一產業,徐頌文將開封菊花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引入張家墩村種植基地,統一良種選育、統一種植培養技術。 「種得最多的是金絲皇菊,每畝凈收入可達2萬元,是福白菊的三四倍。」徐頌文介紹,基地主要種植觀賞菊和食用菊,其中,觀賞菊去年為武漢軍運會供貨50萬盆,還亮相了世界園藝博覽會、第十三屆中國菊花展覽會等節會。
圍繞菊花加工業,開發了菊花官瓷、菊花眼罩、菊花枕等11大類74種產品,通過線上線下平台銷往全國各地,今年還計劃在各大城市開線上體驗店。
與此同時,旅遊產業風生水起。來張家墩村,可以在一望無垠的種植基地「採菊東籬下」,可以參觀國內最大的菊花種植庫,可以在菊花科普館、園藝課堂「漲姿勢」,可以在菊香餐廳品嘗到地道的菊花宴。春秋兩季還有菊花節、鬱金香節,吸引遊客前來「打卡」。
三產融合,蹚出富民路。菊花科技產業園流轉121戶貧困戶土地,吸納36戶貧困戶小額信貸入股,長期用工近百個崗位,每年臨時用工達到5萬多人次,通過流轉土地付租金、承包業務付酬金、吸納資金付紅利、 「四包」扶持收產品等方式帶領貧困戶脫貧。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採訪中,正好遇到貧困戶江玉海前來大自然公司結算酬金。兩年前,兒子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孫子,生活的重擔壓在左手殘疾的江玉海身上。在村幹部、扶貧工作隊鼓勵下,2019年,他從大自然公司承包了菊花種植業務。儘管受旱災影響,一年下來,也有3萬多元收入。
看到窗外正在下雪子,老江咧嘴笑了: 「瑞雪兆豐年,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
「香菇哥」的香菇經
記者 余濤 李維
1月15日,大雪紛飛,寒風凜冽。麻城市曉光菌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卻是一片火熱的景象:周曉光與10多名工人正忙著給菌棒滅菌、接種。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周曉光,麻城市曉光菌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90後」的他,還是麻城市宋埠鎮小有名氣的創業能人。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2013年,周曉光大學畢業後,在江蘇一家企業擔任技術員,從事設備維修及研發。很快,聰明能幹的他就成為公司業務骨幹。雖然工作乾得風生水起,但周曉光心裡始終埋著一個創業夢。
2016年,受黃岡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激勵,周曉光辭職返鄉創業,在老家麻城成立一家貿易公司,並取得五糧醇酒的區域代理權,從「技術員」變身「賣酒郎」。
2019年初,宋埠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在李釗村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以蔬菜種植和水產養殖為主導產業,鼓勵和引導當地大學生、有志青年到園區創業。
此時,歷經3年發展,周曉光的創業逐漸走上正軌,但鎮、村幹部找到他,希望他能擴大發展,帶動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周曉光說: 「我有比較濃的鄉土情結,我最大的心愿是在實現自己創業夢想的同時,能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帶著初心和夢想,周曉光決定響應政府號召,以鎮里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建設為契機,投身農業,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
「我有個大學同學是隨州的,家裡主要種植香菇,收益挺不錯。」受同學家的啟發,周曉光將目光投向了香菇。深入調研後,他發現麻城種香菇的人雖不少,但規模都較小,市場需求空間較大。這更堅定了他二次創業的信心。
「要干就干出點名堂,一定要把香菇產業做大做強!」周曉光篤志做好香菇產業,將酒類代理業務交給父親,並找來同樣心懷創業夢的大學同學吳浩,一起成立了曉光菌業種植專業合作社。
在宋埠鎮政府和李釗村支持下,他們多方籌措資金300萬元,流轉閒置土地70餘畝。二人多次奔赴隨州考察,學習香菇種植技術。為保險起見,前期,他們試種了20個大棚3萬棒菌種。
1月15日,走進種植大棚,周曉光指著菌棒上的一朵朵小香菇說: 「今年的3萬棒菌種全部出菇,預計產量可達3萬公斤。鮮菇比較俏銷,昨天剛賣1000斤,單價每斤5.5元。」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初試嘗到「甜頭」,周曉光也加快了發展步伐,陸續建成1000平方米制棒車間,配備制棒生產線、環保型滅菌鍋爐、智能常壓滅菌櫃、中型鏟車等,以及800立方米的大、小冷庫。
如今,在香菇園內,放眼望去,幾十個黑色大棚整齊排列,蔚為壯觀。基地一側,原料加工區、菌棒滅菌區、烘烤區、冷藏區等8個功能區,分列而立,一個從制棒到烘乾儲藏的完整鏈條已建成。
合作社成立後,周曉光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在土地流轉、技術培訓、用工經營等方面,優先選用貧困戶,每人每天可獲得60至100元工資,常年穩定日用工在30人左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2020年,我們計劃培育香菇菌棒25萬棒,年產香菇200 多噸,除了麻城本地市場,我們已與武漢白沙洲農貿市場簽訂銷售協議,預計年產值不低於300萬元。」對於做大做強香菇產業,周曉光信心滿滿。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脫貧路上「朵朵香」
記者 余濤 李嬌
1月15日下午,在麻城市鐵門崗鄉朵朵香菊業合作社的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在加緊將烘乾的金絲皇菊分揀打包。一朵朵金黃飽滿的菊花,在工人們靈巧的雙手下「舞動」,隨即被裝進單獨的塑料包裝袋中。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劉總,麻煩再給我寄12箱金絲皇菊禮盒。」臨近春節,合作社的金絲皇菊十分走俏,負責人劉幼娟再次接到來自深圳麻城商會的訂貨電話。
誰曾想到,眼前這個「以花為伴」的女子,幾年前卻是背著一身債務的貧困戶。
那時,劉幼娟和丈夫在外地打工,年收入2萬多元。家中50多歲的婆婆不幸中風且患有風濕病,長期臥床不起。公公因病也失去了勞動能力。家裡為老人治病累計負債10多萬元。上有老,下有小,身上有債務,一家人日子過得十分困難。
經村黨員群眾大會評議後,劉幼娟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系列扶貧政策,生活漸漸有了好轉。這讓劉幼娟心存感激,但也暗下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甩掉這頂貧困戶的帽子。
2015年,劉幼娟和丈夫打起了「菊花」的主意,他們「試水」種植金絲皇菊。夫婦倆埋頭苦幹,平整土地、育苗、移栽、施肥、除草、採摘、烘乾,所有農活都親自干。到年底一盤算,當年乾花賣960元一公斤,3畝菊花賺了2萬多元,這讓他們嘗到了甜頭。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幸福來敲門,日子越過越紅火。第二年,在鄉黨委、政府的扶持下,劉幼娟申請小額貸款,流轉 60 畝土地,擴大金絲皇菊種植面積。儘管幼苗遭遇暴雨受災,但搶救回來的菊花豐收後盈利也達到70萬元。一舉越過貧困線的夫妻倆主動申請脫了貧。
2017年,劉幼娟牽頭成立麻城市朵朵香菊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1畝,嘗試對菊花進行深加工。2018年,合作社年銷售菊花1.6萬餘公斤,80%通過線上銷售,銷售額超過200萬元。
「跟著劉總種花有奔頭。」同村的吳國強此前一直在建築工地務工,工作強度大不說,收入還不穩定。2019年,在劉幼娟帶動下,吳國強家9畝地全部種上了金絲皇菊,收益有七八萬元。「明年有了經驗收益肯定會更好。」吳國強信心滿滿地說。
劉幼娟不僅自主脫貧致富,還積極為鄉親們致富出謀劃策。對於那些具備勞動力的貧困戶,合作社主動聘請來務工。對部分有種植菊花意願的貧困戶,劉幼娟為其提供種苗、免費提供種植技術服務,並回收包銷,促進貧困戶擴大種植規模。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608畝,實現統一供苗、統一生產、統一烘焙、統一標準、統一銷售,帶動周邊8個鄉鎮種植菊花 1000多畝,可年產乾花30噸,產值500萬元以上。
劉幼娟夫婦用辛勤汗水澆開了致富之花,成為全市表彰的脫貧示範戶。
荷香潤古城
記者 余濤 萬濤
1月15日上午,一場短暫的鵝毛大雪過後,麻城市閻家河鎮古城村更顯靜謐和古樸。蒼翠茂盛的林間,一座座房屋錯落有致;灰瓦白牆上,一幅幅孝善文化繪畫引人入勝。
古城村蓮藕種植已有千年歷史。近年來,該村以綠色發展為理念,大力拓展特色產業,成立了古城蓮藕合作社,建成「十里荷塘」,逐步實現「泥塘變荷塘、荒地變金地」的轉變。2018年,古城蓮藕獲國家地標產品認證。
「荷風盪綠野,遊人畫中行。仙子飄然迎風舞,愛在古城村……」在古色古香的古城村史館,村黨支部書記鄭禮林興奮地唱起村歌《荷美古城村》,一字一句間,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視頻/記者瞿慧一)
村歌唱出好民風,村史寫出好鄉風。鄭禮林說,古城村堅持以黨風帶家風促民風,藉助唱村歌讀村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宣傳鄉風民俗新風尚,年年組織開展「平安家庭」創建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
在村委會幫工的村民喻月紅,一家人過得和和美美,是村「十星級文明戶」。她的大兒媳來自福建,平時在外務工,逢年過節回來都會主動幫婆婆操持家務。喻月紅笑得合不攏嘴: 「兒媳能幹孝順,經常為我買新衣服,一件衣服要好幾百塊。」
「幸福古城,要靠大家共同締造。」鄭禮林介紹,經過村黨員代表會和塆組會積極推動,古城村村規民約「紮根入戶」,文明新風「落地生根」。村裡基本上沒發生小偷小摸現象,紅白喜事不大操大辦,打牌賭博情況比較少見,鄰里之間更加和睦。 「以前經常有群眾說種的菜被偷了,現在就算是把打的十幾擔稻穀放在田裡都沒有人偷。」
為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村「兩委」支持村民組建了十幾支廣場舞舞蹈隊,同時每年開展幾次「唱戲」活動,每個季度在廣場放兩場電影。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近幾年,古城村人齊心合力推進廁所革命、污水處理、健康飲水等系列惠民工程,修建了村休閒場所、文化牆。2019年,在有關幫扶單位支持下,一次投入600多萬元建設美麗鄉村。如今的古城村生態宜居,前來感受田園風光的城裡人絡繹不絕。尤其是在夏季,古城村優美的荷塘風光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賞荷、採蓮、品藕粉……
建強基層黨組織、打好脫貧攻堅戰、走好鄉村振興路,一個宜居宜游的荷美古城村正煥發著新的生機。
編輯:彭剛|審核:錢芳
來源:黃岡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