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熱搜:95後帶著客戶坐地鐵遭老闆怒斥。
前段時間,南京一位95後小伙子發帖稱:自己去機場接客戶開會,查看地圖發現全紅,估計會堵死在路上,因為老闆說下午三點要準時開會,為了不耽誤開會時間,帶客戶成坐地鐵,結果被老闆怒斥不帶腦子上班,但客戶反饋其實不錯。95後小夥伴感覺很委屈。
看到這條新聞第一反應就是:太南了。
作為下屬難,作為老闆也難。
第二個反應就是:針對這個事情,其實老闆和小伙子雙方都存在一定的責任。比如事先沒有規劃路線,整個接待客戶流程很亂,沒有做備份計劃。
但最重大的問題是溝通。
在職場上,一定要事事有回應,主動向領導彙報。
凡事提前請示領導批准後再辦,總不會出錯。
如果這位95後小夥伴,打開地圖發現堵車,會錯過下午的會議。這個時候,小夥伴立馬打電話跟領導說明情況:開會接客戶堵在路上,要遲到。這個時候,有問題,你無責,領導擔責。
接著,你又跟老闆分析堵車的後果,你提出兩個建議,一個延期會議,這樣做的可能性就是開會到場的人計劃都會打亂,有些人可能沒法參會;第二個建議,帶客戶坐地鐵,這樣可以準時開會,最後讓領導做決策。這樣說,也許95後小伙子不但沒有責任,領導還會認為小伙子善於隨機應變。
現在,95後小伙子處理這件事情的方式是倒著來。
自作主張把這件事情給辦了,這才有後面的領導罵他沒腦子,不懂商務禮儀,因為沒有事先報備領導。沒請示領導,導致堵車接客戶遲到,就批評你做事沒帶腦子。
到最後,所有的事情都變成小伙子的錯。
其實,老闆怒斥小伙子不帶腦子上班,不懂商務禮儀背後的潛台詞是:你為什麼不提前跟我彙報,而是自作主張讓客戶做地鐵呢?
錯就錯在沒懂職場規則。
領導需要掌控感。現在小伙子擅自做主,這讓領導覺得這個事情脫離了他原有的範圍,變成不可控事件。
你以為領導是在生你不懂商務禮儀的氣,實際上他在說你不懂規矩。
以前有一個實習生,她是一個「反饋黑洞」。
同事或者領導交待跟她任務之後,她第一句是:好的,我知道了。
然後就沒然後了。
一個人埋頭乾了很久,有時候最簡單的搜集資料,也能找一天。
但這中間從來不跟同事或者領導彙報工作進度,遇到什麼困難。
有一次,領導讓她做一個短視頻,關於活動幕後花絮。因為是第一次做,領導特別跟她說:「你有什麼問題,跟我說。」
實習生很爽快地答應了。
可後來活動要正式開始了,她的短視頻花絮還沒有做出來。
領導頓時發火了,問她怎麼回事。
結果,這個實習生委屈地說,自己第一次做,操作不熟練,也沒有思路,不知道要放那些照片到花絮里。
那一瞬間,我清晰地看到領導很無語,不知道該說什麼。
領導長嘆一口氣,對實習生說:「我不是跟你說了,你有問題提前跟我說,怎麼不來問我啊。」
實習生諾諾回了一句:「我忘了,我以為自己可以解決。」
領導說:「現在的情況是你自己沒有解決問題,而活動要開始了,而你的短視頻還沒有做出來。」
實習生不知道該如何接話了,最後這件事情找了其他同事來做。
當然,這位實習生也沒有轉正,活動結束後,也就辭職了。
其實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你想一想,兩個人談戀愛,永遠都只有你一個人在講話,對方沒有任何回應,就算有問題,也不說出來,而是採用冷暴力的手段,你的心情會怎麼樣?
你會變得胡思亂想,敏感。
到最後,你會覺得心很累,選擇分手。
只因為你發現這段戀情,只有你一個人在付出,而對方別說是付出了,連迴音都沒有。
在人與人溝通過程中,最怕的就是,你什麼都不說,有問題不提前說,就埋在心裡,等別人逼問,甚至事態很嚴重了,才說不行。
發現問題,提前說叫做反饋,事後說叫做藉口。
以前我們對一個人的高度評價可能是,善良、能力強,但現在,大家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是靠譜。
也就是一個人做一件事,在一定時間內,無論完成度如何,都會提前反饋給發起者,告訴對方目前的狀態和進度。
簡單說,在做下一步工作時,已經提前告訴對方做好準備,讓對方安心。
電視劇《都挺好》蘇明玉年紀輕輕有一定的成就,除了遇到貴人之外,還有她的能力。
有一集,蒙總病倒了,公司上下人心不穩,蘇明玉就親自到二分廠找黃廠長。
黃廠長告訴蘇明玉:現在蒙總病倒了,廠里的工人人人自危,有些人想趁亂搞小動作。
於是,蘇明玉提前給黃廠長吃一顆「定心丸」,跟黃廠長說,現在蒙總的病情還不明朗,但她可以保障,無論公司怎麼樣,分廠的利益不會有損失。
幾句話,說明原因,把對方的顧慮提前說出來讓二廠長安心,可以全力以赴做好事情。
有時候,我們明明很認真努力的做一件事情,但對方仍舊不滿意,其中一個大問題是溝通出現問題,在溝通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出現偏差。
最怕你總是抱著「你以為」的態度做事,最後悄無聲息的把這件事情搞砸了。
而一個靠譜的人,是能讓對方安心,交代給他的事情放在心上,會盡心盡力的做好,隨時隨地反饋,即便有問題,也會想辦法補救。
聰明可以讓你走得快,但靠譜才能讓人走得遠。
《圓桌派》有一集,蔣方舟表示自己是「職場豬隊友」。就是一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出於討好,她會答應。
但在執行過程中,會把自己變成鴕鳥,拖延和躲避任務。這樣對方沒辦法掌握事情的進度,到最後甚至聯繫不到她,任務就變成了「懸案」。
這就是典型的缺少閉環思維。
靠譜的人都擁有閉環思維,所謂的「閉環」理論是根據「PDCA循環」,這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來的,PDCA循環分為四個階段:
計劃Plan
執行Do
檢查Check
行動Act
這四個階段周而復始的循環,有始有終,有交待,有反饋。
比如小明經常性熬夜,想改掉這個壞習慣,但只有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下來。這個是很好就可以用PDCA循環做分析。
計劃Plan:原先的計劃是什麼,改掉熬夜的壞習慣,每天最晚11點上床睡覺。
執行Do:前兩天,都可以在11點之前上床睡覺,但第三天開始不行了,找藉口對自己說,玩一會手機,待會睡覺,結果從玩10分鐘,到30分鐘,再到1小時,最後熬到凌晨,安慰自己:明天會11點之前睡覺。第四天就徹底放飛自我,總是安慰自己明天的明天還有明天。
檢查Check:如何檢查自己11點之前睡有什麼效果?其中一條標準就是睡眠。經常性熬夜,皮膚變差,精力不佳,任務總是被耽擱,不斷拖延,要做的事情像滾雪球一般拖;而不熬夜,每天早睡早起,起色變好了,時間充沛了,要做的任務可以準時完成甚至提前完成,拖延也就很少有。
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一個實驗:四個組的被試者,在不同誘因下完成任務。
結果顯示,每次能得到鼓勵和表揚的組別,成績最高,且成績呈不斷上升趨勢;成績稍差一些的,是每次都會直接受到批評、和能聽到別組所接受的批評/表揚的被測者;剩下的那組,與其他三組都進行了隔離,他們得不到任何反饋,最後成績最差。
在反饋不論積極或者消極,都對最終的結果有著促進作用。
行動Act:檢查這個環節有了反饋,就會根據反饋的結構,不斷調整行動方案。比如熬夜時因為睡前喜歡玩手機,那就再睡覺之前,把手機放在客廳,需要花點時間才能拿到的地方。又或者給手機設置關機鍵,到點的時候,手機自動鎖住。只要有反饋,然後查明原因,自然就會有解決方法。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
這是靠譜的表現。
一個人做事選擇靠譜,是選擇了一種優秀的品質。
靠譜的人,自帶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