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防炮兵在21世紀戰爭中仍然能發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兵種

2019-07-05     皇家橡樹1972

劉公島上的德國克虜伯岸防炮。

岸防炮這種裝備很古老,估計是火炮發明時就存在了!至少有800~1000年的歷史,也許可追溯到我國宋朝火炮剛剛應用的戰爭中,而較大規模使用是在忽必烈遠征西亞和東歐火藥傳入歐洲後,當時歐洲各城邦國為了消滅其他城邦使用火炮來攻城和炮擊對方的戰艦...形成了岸炮的最早雛形。

表現「克里米亞戰爭的油畫,裡面可以清楚的看到俄軍陣地有一門老式岸防炮。

近現代戰爭已經形成了很高深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思想,海軍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更高的層次,出現了以海軍戰艦掩護登陸部隊在敵防禦薄弱的海岸線地段登陸,並且往縱深進攻的新戰法...為了遏制敵海上登陸和打擊敵戰艦,岸防炮開始有了較大的發展。

俄羅斯新型岸防部隊的A222型130㎜輪式自行岸防炮,是目前世界少見的自行式岸防系統 ,它就是有海軍艦炮衍生的打擊艦船的裝備。

抗登陸作戰的樣式就是以海上殲敵為主,「渡半而擊之」!如果將敵登陸部隊放入到岸上,並且在灘頭建立穩固陣地,再想將敵人攆下大海就非常困難了,諾曼第戰役和沖繩戰役就是沒將進攻一方在海上消滅帶來的失敗後果…所以,岸炮出現後遠程將敵擁向登陸場的登陸艦艇、車輛擊沉並且將船上的敵人溺死,才是正確的作戰方式。

A222自行岸炮採用130㎜口徑,將火炮設置在一個炮塔上,炮塔里備彈40發採用自動裝彈機,最高射速22發/分鐘,搜索跟蹤瞄準則由輪式底盤上的另一個小放艙完成,而且它還有彈藥補給車和指揮通訊車,它是目前最先進岸炮。

我軍59–1加農炮也可以當岸炮使用,而不必再研製昂貴的專用的岸炮。

岸防炮屬於加農炮範疇,由於加農炮炮管長,使彈丸發射時在炮管里運動時間長,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發射藥的推力,這樣炮彈初速就大,加之彈道平直,這樣射出去的炮彈穿甲能力強而且炮彈打擊精確……非常適合岸炮。

蘇制MY–1型180毫米岸防炮

當然,我軍岸防歷史上也有很多種專業岸防炮,比如:圖片上的蘇制180毫米岸防炮,它是當年蘇軍撤離旅順後留給我海軍岸防部隊的(含幾千發炮彈),是我軍服役的最大口徑的火炮(我國雖然研製出203毫米口徑火炮但是沒有服役),它從1955年被我軍接收服役到了1985年才退役…射程為21公里,在沒有岸艦飛彈的年代,大口徑岸防炮絕對是岸防的利器!

66式雙聯130毫米岸防炮,是1960年代1970年代初我軍岸防部隊的主要武器,我軍051型驅逐艦上的76式雙聯130毫米主炮就是根據它進行仿製、改造、升級後安裝上艦的。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是「有海無防」!歷史上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有80%是從海上打過來的,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要想鞏固海疆就必須要有一支強大海軍才行,由於剛成立時嚴重缺乏大型戰艦,所以在人民海軍成立之初就組建了岸防部隊,主要作戰任務就是保衛18000公里的海岸線、反登陸作戰、保衛軍港要塞的安全。

人民海軍也是有「列車炮」的,圖片上就是將蘇制B-13式130毫米艦炮安裝在了火車底盤上,以鐵路機動。

其實,不論是專業岸防炮還是牽引炮都是陸上兵器,在陸上都經過嚴密偽裝後很難被登陸一方發現並且摧毀, 並且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可以抗擊敵方火力的多次打擊……現代抗登陸作戰並不是只有岸炮一種武器,而是一個體系作戰! 敵登陸部隊在抗登陸一方多種兵器打擊、攔截下以成「強弩之末」,甚至輪不到岸炮開炮就退卻了。

希臘軍隊將美製M109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當做海岸線移動炮台,這要比固定式專業岸炮在機動能力上好了很多,可以節省構築岸炮陣地的資金,而且防禦範圍也更廣。

抗登陸時,300噸級別的登陸艇只要命中一發203毫米榴彈就會沉沒,完全是抗登陸作戰的利器! 所以,只要是炮就都有能力打擊軍艦。

「」鷹擊–62」型遠程岸艦飛彈,射程超過了400公里 是我軍進入到21世紀後新型岸防主力!

現代戰爭進入到「飛彈化」之後,岸炮作為海岸線防禦主力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還有很大的使用價值!並沒有因為岸艦飛彈的出現就成為退役裝備,由於飛彈價格昂貴,並且時效性、火力密度沒有岸炮高,兩種裝備目前是配合使用的,50公里外由各型射程不一的岸艦飛彈進行防禦,50公里內由各種口徑的火炮防禦,構成了完善的抗登陸火力防禦體系。

俄軍目前最新型的A222岸防系統,有車載中型口徑火炮負責20公里內打擊敵登陸部隊,而SS–N–2B岸艦飛彈負責攻擊20公里外的敵方登陸艦艇,構成了較完善的岸防體系。

總之,岸防炮兵從近現代戰爭開始得到發展,到21世紀仍然有它的用武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OdWD2wBmyVoG_1ZVL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