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給防疫志願者們送飯。」
「你打算送幾天?」
「送幾天有啥用?疫情啥時候結束,我就送到啥時候。」
這段對話發生在一個多月前的平陰縣榆山街道文昌社區,「小尹龍蝦」的老闆娘于洋當時正在申請免費為志願者們提供餐食。附近各站點的志願者有百餘名,連續送餐的成本可想而知。面對旁人的質疑,她卻堅定地說:「疫情不走,我就不退。」到3月17日,是于洋堅持為志願者送飯的第40天。
今年36歲的于洋,2003年從黑龍江來到平陰。她和丈夫從燒烤大排檔干起,白手起家做了11年的餐飲,如今在平陰縣經營著一家龍蝦燒烤店。疫情剛發生時,很多餐廳還尚未營業,于洋無意中看到各防疫站的志願者中午幾乎都在靠泡麵、火腿腸充飢,便萌生了給志願者送飯的想法。
「跟那些風裡來雨里去的志願者比,我們做的這些根本不值一提。」于洋說,她的想法不僅得到了家人的鼓勵,也得到了店裡員工們的支持。一聽說要給志願者送飯,店裡8名員工都主動要求提前返崗。爐灶上生起火,大鐵鍋里翻炒起來。後廚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只是服務對象不再是食客,而是志願者。為了保證菜品質量,于洋每天都提前一晚定好菜單,第二天一大早親自去採購食材。原本早上9點上班的員工們也自覺8點到崗,著手製作志願者的午餐盒飯。
送了幾天的米飯後,于洋發現志願者們更愛吃本土的大饅頭。於是,于洋每天都會提前一晚發酵麵糰,第二天早上開始揉面蒸饅頭。現在,于洋已經成了蒸饅頭的好手,面發到什麼程度、蒸多久才能出鍋,她拿捏得剛剛好。
土豆燉雞塊、豬肉燉粉條、白菜燉肉丸子……每天于洋都會精心給志願者們準備不一樣的菜品。由於菜量比較大,一個菜往往需要廚師分三大鍋炒,僅土豆燉雞塊一個菜,每次就要用掉15隻雞。上午11點,菜已經炒好,熱氣騰騰的大饅頭一出鍋,于洋和店員們一起動手迅速打包,裝入新購置的大保溫箱,及時給各站點的志願者們送去。一餐熱乎的午飯,給寒風中的志願者們帶來陣陣暖意。
「前段時間餐館都沒營業,也訂不上盒飯,能吃上熱乎的飯感覺真幸福。」志願者周新華說。看到于洋每天不間斷來送飯,大家都很感動,也很心疼她。「我們都勸她,簡簡單單一個菜就行,只要有口熱乎的,大家就很知了。」
在榆山街道志願服務群里,每天下午志願者們都以接龍的方式報上姓名、站點地址和需要盒飯的數量,于洋根據每天最終統計的數量制定菜單、採購食材。
時間久了,打包盒的採購也成了問題。本地買不到,于洋就委託在市區的朋友給自己捎帶回來。從購買食材到加工,加上打包盒,一份盒飯的成本價在10元左右,于洋每天要送出約100個,加上店裡8名員工的工資和水電、房租等費用,每天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這麼多天加起來,得花了不少錢了吧?」可于洋卻笑著說沒事,店裡還有外賣生意幫自己補貼著,還能撐下去。
為了補貼支出,于洋春節過後就開通了外賣服務,最近在當地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也開始接待堂食。在於洋的店鋪里能看到,原本能容納10人的房間現在已經撤掉了5張椅子,保證人與人之間間隔1米以上,二維碼自助點餐取代了服務員點餐,餐廳門口的消毒、測溫程序很完備,其間不時有結伴而來的年輕人就餐,餐廳營業逐漸重回正軌。
在送餐的同時,于洋也開始為今後做打算。「這是從業11年來最大的一次考驗,原本外賣只占我們營業額的30%,現在占到了70%,如何向線上轉型是我現在考慮的最多的事情。」疫情期間,為了做好外賣,于洋開通了公眾號,找網絡技術人員幫忙安裝了訂餐系統,除了依靠外賣平台,也有了自己的「小程序」。
同時,于洋開始琢磨食材半成品、調味品的線上銷售。「這些都是這次疫情衝擊帶給我們的新思路,餐飲業本身競爭就激烈,這次的疫情告訴我們,不創新、不求變,在這種突發情況的衝擊下就容易被淘汰出局。」于洋說。
農村大眾記者 張婷 通訊員 宋來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tdV6nABfwtFQPkd-nk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