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好,又到膠水的時間了,在上次說完鼻涕膠後,應該很多粉絲已經按耐不住對502的渴望了。今天咱們就來說502。
一提到502,就有一個傳聞,說502萬能膠水是在一個發明家實驗了502次之後才成功的,所以叫做502號膠水。那既然502都那麼好用了,為啥還有601、802或803膠水呢?顯然這樣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其實化學膠水的命名是有自己的型號規則的。生產商利用編號來標定膠水成分,例如我們要到商店裡面去購買一瓶α-氰基丙烯酸乙酯,這樣說起來就要比直接和售貨員說要一瓶502方便得多。甚至來說「α-氰基丙烯酸乙酯」這一長串字,如果不寫在小紙條上,很多人都會在從家裡走到商店的路上將這麼複雜的化學名稱忘記掉。
於是生產商就用數字編號將膠水的成分做成了代碼,簡單的說就是前面的數字代表基團,後面的數字代表烴基數量。
當然了,要搞明白這些東西,基本上就得參照有機化學的系統命名法研究上一陣子了。
502的5代表的是 α-氰基丙烯酯類,2代表的是有兩個羥基。同理,501膠水就是 α-氰基丙烯酸甲酯,503膠水的成分則是 α-氰基丙烯酸丙酯……類似於101、102則都是酚醛基膠水;303則是甲醛基丙酯,這也就是說為啥有時候裝修家裡會甲醛超標的原因所在了。
為什麼要這樣命名出來?原因很簡單——化學流動性膠水是可以和物質反應的,例如502在和某些化學物質混合的時候會產生致命的氫氰酸氣體。這個東西在戰爭中是可以作為全身中毒性化學武器來使用的。所以化學膠水就使用標號來確定自己使用的環境和禁止使用的環境。在這時候標號的作用就比買東西的便利性更高了。
但很遺憾的是由於502=萬能膠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於是很多根本不是 α-氰基丙烯酸乙酯成分的膠水也會冠以502的標記在市場上銷售,這件事其實是挺恐怖的。
看過上一期的粉絲應該有一個概念「溶劑類膠水」和「非溶劑類膠水」。這個是在做模型的時候選擇膠水的一個很重要概念,非溶劑類膠水本身干後會有體積,會有「填縫」的作用,用的好,模型上沒有縫隙,用的不好的話模型製作完成後就歪歪扭扭的不成樣子。
而502則也屬於「非溶劑類膠水」,本身α-氰基丙烯酸乙酯會吸收空氣中的水汽產生聚合作用,瞬間就就凝結成塊。同時如果空氣中的水汽大於α-氰基丙烯酸乙酯聚合所需要的量,那麼這塊α-氰基丙烯酸乙酯聚合物中就會有多餘的水分散發不出去導致原本應該無色透明的502膠出現發白的現象。
其實使用502和噴漆也是一樣有濕度要求的。
正因為這種聚合物生成的特性是在微觀級別上勾住了物體表面的微孔,所以只要存在微孔的物體,即便是玻璃或者金屬502都能粘接牢固。
但對於很多做模型的塑料,例如PS材質由於表面並沒有什麼微孔,而且塑料的材質很軟很又有那麼一點點韌性所以502並不是粘接模型的很好膠水。粘接後的牢固性則會比溶劑型膠水差很多。
得說說五爽大法了。
五爽大法其實就是用502混合爽身粉(或蘇打粉),進行模型塑型和填縫的一個方法。
很多國內教程上用五爽大法的時候通常會將爽身粉混合代替補土做縫隙填充。其實這種方法不如老老實實的用補土去做更加高效。當然了這得捨棄五爽大法相對便宜的特性。
很多的人會在施法的時候預調出502和爽身粉的混合物。在這就可以負責的說一句了,凡是你能調和成泥狀物,再鋪平到模型上的狀況下,你用的必定不是502!502乾的太快了,根本會讓你來不及調和就會硬化掉。
如果是用502的話,根本不需要預先調和。
先將502滴在需要粘接的模型零件表面。
將模型零件粘接起來。這時對於很多GK件來說,零件之間必定還會有很大的縫隙。
將502滴入縫隙處。這時502會因為毛細作用進入縫隙中。
在這些502沒有幹掉之前,往縫隙處撒上爽身粉。
這時爽身粉也會因為502液體的吸附作用直接進入到縫隙中。
將零件表面的爽身粉直接「扒拉掉」。實在是想不出詞了,沒有被502影響的爽身粉依然粉狀,可以輕輕一撥就去除掉。
繼續往零件上的還保留的爽身粉上面滴入502。
由於502幹掉後會有那麼一點點收縮,就重複以上的過程,少量的再加一點爽身粉上去。然後再滴入一點502。直至坑被完全填平。這樣的話溢出的502就是最小量,同時對零件縫隙的周邊影響也是最小的。
坑填完了之後,用刷子刷去多餘的爽身粉。
沿著縫隙邊緣的輪廓進行打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