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史中初心不變的蔚來,被投資的機會幾何?

2019-10-25   商業經濟論

從目前輿論的風向來看,大概是這個意思:造車新勢力只管砸錢,幾年就要出成果。想來這是很不切實際的,而最近又有一個事件戳中了吃瓜群眾的G點,一個暴跌的股票,名字叫NIO,蔚來汽車。

汽車行業,本來就是強者恆強,蔚來卻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服務第一,產品第二,成本第三)。當行業寒冬加上資金逐利導致向上的趨勢不再時,忠實客戶膽戰心驚,吃瓜群眾落井下石,使得眾人的認知是「那個極速下落的蔚來」。但是,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人云亦云可是大忌,先在這裡記下一個投資者獨立投資思考的過程,留待日後成敗復盤。

股票大跳水的它承受多大的波動

蔚來股價K線圖

作為一家電動汽車的初創企業,NIO的股價波動極大。2018年9月上市的當天,股價在IPO價格6.26基礎上一夜翻番。

隨後的股價走勢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市初期,伴隨著新能源汽車並一度達到歷史峰值13.80元。

然後,蔚來就展開了一段漫漫熊途。從2019年3月10.64開始,在3個月一口氣跌去了75%,達到了2.60方才止跌。從6月到9月底的這段時間,股價一直在2.6-4.2之間進行平台的區間整理。

然而,這還沒有完,9月23日季報公布前後,蔚來又開始一輪暴跌。一周之內,從3元跌到了1.7,並且在黃金周期間打到了最低點1.19元才進行反彈。差不多10天時間,動輒10%以上暴跌,累計最低打了4折。

蔚來暴跌是多米諾骨牌效應

僅僅一年前,蔚來汽車還被眾人授予「中國特斯拉」的光環,憑著概念在美國敲鐘上市,最高曾達到13.8美元。而如今它又為何會暴跌呢?

首先是蔚來自身的現金流短缺。按很多機構的說法,蔚來汽車的現金將在數周內耗盡。

「蔚來汽車的帳目顯示,截至6月底,公司持有的現金總額為35億元人民幣。假設蔚來汽車在這個季度的燒錢速度放慢(例如不再計入召回成本、銷量環比增長、營運資本可能改善),我們原本認為該公司在第三季度結束後不久就會耗盡現金。多虧了蔚來汽車向CEO李斌和騰訊發行的2億美元可轉換債券,我們現在預計蔚來汽車的現金能夠維持『數周』時間。我們認為,投資者似乎將不可避免地開始質疑蔚來汽車持續經營下去的能力。」

其次,蔚來汽車的對標產品特斯拉入華速度超出預期。

第三,蔚來取消常規的季報後的電話會議,缺乏和市場投資者的有效溝通,被空方利用,打擊市場信心。

蔚來是涅槃重生還是全軍覆沒

蔚來還有沒有未來?這個問題包括幾個層面。

首先,是生存的問題。市場關切的核心,指向了現金流。蔚來在過去幾年,已經燒掉了200億人民幣。按目前的帳目顯示,6月底現金是35億人民幣,如果按這個速度消耗的話,蔚來可能在將來的1到2個季度耗盡。屆時,NIO也自然會像燒光燃料的火箭一樣,不僅是失去動力,更很可能面臨的是消失在茫茫太空,無影無蹤。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則之前的投資資本全部打水漂,顆粒無收。二級市場上的市場價格可能有一次清零。

當然,這種可能性只是存在於諸多可能性中的一種,發生的機率並不大。目前,蔚來管理層採取的行動至少有3個:

第一,壓縮成本,包括裁員和減少其它不必要的內部成本。雖然裁員往往被外界帶來不好的印象,公司往往處於危機之中。然而如果做深一層次的思考,大部分情況下,裁員控制成本和費用支出,意味著管理層已經認識到重要性並採取了切實行動改善財務狀況,往往會帶來更好的財務表現,資本市場向來是採取歡迎的態度。

第二,創始人李斌和先前多輪的投資者騰訊新發行了2億美金的可轉換債券,這不僅讓公司有更好的現金流,同時也彰顯了最了解公司的企業家的信心。蔚來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清零風險,但是大股東還在拿著十多億人民幣往裡投,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信號。

第三,就是先前在談,但並沒有得到落實的百億國資。在發布第一季度財報時,蔚來汽車管理層曾宣布,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已與其簽署了一份備忘錄,將向公司『至多投資100億元人民幣』。但是在第二季度電話會議上,蔚來汽車並未提到有關這項投資的進一步進展。懸而未決的新引入資本,也造成了市場的擔憂。

然並卵,以上的行動市場選擇無視,股價繼續下行到了1元附近。

其次,可以總結為發展的問題。批評者認為,即便是蔚來得到資金馳援,也未必能夠有足夠的競爭力與競爭者競爭。競爭者既包括傳統的燃油車,也包括電動汽車的領先者特斯拉。入華後國產特斯拉不日下線,以20多萬的低價參與市場競爭,將會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蔚來可謂是生不逢時,四面楚歌。遇到了新能源車的補貼退坡,整體汽車產業的需求低迷,和強敵的快速布局。

顯而易見,即便蔚來從現金流危機中突圍,還少不了一場硬仗。能不能存活還有很大的變數。

當大眾被報紙和網絡上的新聞所裹脅的時候,獨立的投資者會有什麼樣的深層次思考呢?

生存與發展兩大核心問題

蔚來的生存問題,是需要深刻的理解電動汽車產業鏈。蔚來的發展問題,是需要深刻的理解蔚來的產品服務的競爭力。

汽車產業鏈我們怎樣理解呢?可以說,100年前,汽車取代馬車,造就了福特,通用這樣的當時市值最大公司。同樣,100年後的今天,電動汽車同樣會逐步取代傳統汽車,電動汽車同樣會產生巨無霸級別,千億,萬億規模的公司並不會奇怪。

傳統汽車行業的門檻看上去高,實際上是個紙老虎。從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就可以看到。傳統汽車的城牆並沒有想像中的堅固。按李書福的說法,無非就是給一個沙發裝上四個輪子。

而電動汽車,更是和傳統汽車完全不同的工業產品。電動汽車還只是智能汽車的初級階段,將動力系統從內燃機驅動系統轉為了電力驅動系統。然而,電動汽車的將來在於智能汽車。我對於智能汽車的使用體驗,不亞於剛剛入手IPAD的感受。智能汽車就相當於是一個裝上驅動系統的IPAD。如果一個智慧型手機或者pad的產值,是5000人民幣。那一台智能汽車的產值,就是50萬人民幣。僅僅智能汽車本身的工業製造產業鏈,就能帶動中國的製造業轉型升級。

智能汽車作為一個最終交付產品,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終端下游產品。同時,智能汽車作為智能硬體產品,又擁有新興產業的硬體入口,是產業鏈的上游。就像蘋果iphone,ipad帶動的智慧型手機在此底層系統上發展的移動電商,移動社交,LBS應用等等產品。在這個智能汽車的底層應用上,也會自然的發展出更多高級的產品,僅僅在微觀用途上比如無人駕駛,智能物流,地圖和車機系統等等應用,而城市管理,信號安全等宏觀用途,對社會更有不可估量的影響。所以蘋果在4G時代成為了一家萬億美金市值的公司,就是因為它的產品,既是終端產品,又是核心上游入口級產品,成為了影響一個時代的產品。

從產業規模空間,對社會的影響力來說,智能汽車是一個可以有潛力超越PC和現有網際網路硬體產品的商品品類。必定會在將來的20年內影響世界的產業格局。

這樣的產業,時刻有資本的關注,最多就是一個合適的時點和價格的問題。連後面的幾家造車新勢力都沒有倒,怎麼會輪到有產品,有用戶,有融資能力的蔚來?

同時,智能汽車的研發門檻很高,也是一個瘋狂燒錢的市場,相比網際網路初期的群雄並起。這也決定了行業准入的高門檻,市場格局集中度高。往往面臨贏家通吃。

在這樣的賽道上,投資中國的唯一正確姿勢就是買頭部中國企業。

蔚來的產品和服務潛力無窮

網上有很多的聲音拿蔚來和拿PPT造車樂視汽車相提並論。可以這麼說一句,要了解蔚來的競爭力,只要問深度體驗過蔚來用戶就知道了。可以說這麼一句,蔚來是我見過的user delight做的最好的企業。

可能說到極致愉悅的用戶體驗,大家想到的第一是海底撈,第二是小米。國際品牌基本排不上,無他,就是水土不服。就拿蘋果來說,打個客服電話,都要排隊預約,這就讓人很不爽了。

可是蔚來用戶對於蔚來產品的擁護,是海底撈或者小米完全比不上的。舉個例子,用戶為產品企業打廣告,過去可能真不多見。而對於蔚來汽車,最近就出了接二連三的好幾起,多位車主為蔚來無償的打起廣告。

8月29日 青島車主 發布了第一條為蔚來打廣告的此刻,這塊廣告牌位於青島市最繁華的路段,香港中路福州路路口。該條此刻發布後獲得3305個點贊,917條評論;

9月12日 濟南車主 再次用其在濟南火車站的一塊廣告牌為蔚來加電;

9月14日 山東車主在濱州為蔚來樹了一塊大廣告牌;

9月19日 遼寧車主 作為瀋陽地區提車僅僅15天的ES6車主,協調其在內蒙古霍林郭勒的多處電子螢幕資源,也加入了為蔚來無償打廣告的用戶中。

9月24日,武漢車主 在日常LED廣告演示中,加入蔚來的相關素材。

9月28日,東莞車主 在東莞虎門萬達廣場,為蔚來無償提供廣告大屏

蔚來用戶真金白銀買了車,竟然還會無償為蔚來打廣告?

為什麼,這種情況在蔚來App會連續出現?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關係?

不了解蔚來的讀者可以點擊以下視頻,聽聽為蔚來打廣告的車主們,到底是怎麼想的。

蔚來車主自發打廣告

這是為什麼呢?視頻里的車主也說了,用戶被感動了,所以用戶也在力所能及的的範圍內無償的為蔚來做很多事情。這些感動往往在一些小小的互動細節上:

蔚來的產品定位高端車,用戶也都不傻,40-50萬的耐用大件產品,不會只是為了情懷買單。比如在硬體上,開特斯拉的朋友試駕了蔚來後也是吐槽特斯拉的電競座椅太硬,很多細節方面粗糙。在續航上,蔚來的高速換電站布局和設計已經全面領先。

蔚來從產品上,資本上,已經完完全全超越國內競爭對手,唯一的等量級別的對標選手就是特斯拉。而在特斯拉和蔚來的競爭上,我依舊看好蔚來的一席之地。

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史上,電商的阿里,社交的騰訊都曾經一路跌跌撞撞,分別面對亞馬遜,和微軟MSN的競爭,但最後都勝出,依靠對於中國市場的紮根,最終和國際競爭對手分庭抗禮。

我在頂級外資企業擔任高級管理崗位多年。深刻認識到針對中國市場,外資失敗的可能性極大,案例極多,核心原因就是水土不服。唯一的成功機會就是將中國單列,成立單獨系統,在中國人帶領下二次創業。特斯拉也不例外,至少,極客領導的的工程師特斯拉不可能通吃對體驗要求特別高的中國用戶。

國產品牌戰勝外資品牌,相信這一幕會在智能汽車上重演。

總結一下:

大家最擔心的現金流問題,在產業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都不是事兒。100億人民幣市值的公司和潛在的萬億市場相比,根本就是滄海一粟,九牛一毛而已。如果考慮到對整個社會的基礎平台價值,更會理解為什麼會有亦莊的百億馳援,為什麼騰訊每一輪融資都跟,為什麼高瓴資本會最近買上5%的流通股。

同樣特斯拉與蔚來的關係,也會像蘋果和華為一樣,長期共存,並且加速市場的培育和普及。矽谷工程師的產品未必跑得贏軟體+服務的中國暖男。

蔚來標誌

總之,從產業的角度,現在百億人民幣的價格,甚至都低於重置和研發成本。從資本的角度,賠率已經足夠好。雖然有微乎其微的可能清零,但是和十倍百倍的回報相比,拿出一部分籌碼做一下配置並不會對整體資產的安全性有什麼影響,反而可能會有很大超預期的可能性。

如何解局?抓緊打造一款產品力、成本控制領先、且大受歡迎的電動車,贏得投資人、消費者的信任;而這款電動車,會是蔚來ES6基準版這款「走量神器」嗎?其實,股票市場要麼就是錦上添花,要麼就是落井下石。蔚來還是那個蔚來,昨天被高估,今天可能被低估。短期內的變化不是蔚來所決定的。

改寫轉載自:雪球

原文標題:《從產業發展史看蔚來的投資機會》

作者:山哥V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