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武漢戰「疫」37天,28歲的內江女護士瘦了10斤...

2020-03-27     微內江

「涮火鍋、吃烤肉、喝奶茶、逛街……」自返川赴眉山休整以來,曾軼每天都在腦海里盤算著回家後要做的事。想來想去,一長串的待辦清單里,大多與「吃」有關。


1992年出生的曾軼,是內江援助湖北醫療隊20名隊員中年齡最小的。在武漢,她先後去漢陽國博方艙醫院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重症病房支援。


曾軼自詡「吃貨」,但在武漢,穿著隔離服工作諸多不便,她常常十多個小時不進食、不飲水,有一次還出現低血糖症狀。在武漢37天,曾軼瘦了5公斤。但小姑娘從不叫苦,她總是在日記里記錄病房裡的感動與溫暖——


曾軼照料患者(受訪者供圖)


心疼!武漢戰「疫」37天,28歲的內江女護士瘦了10斤...

曾軼在重症病房(受訪者供圖)

馳援湖北 她第一時間請戰

吃貨、愛笑、獨生女……這些都是曾軼身上的標籤。但面對疫情,身為東興區人民醫院ICU護師的她,第一時間寫下了請戰書,並表達了增援湖北的願望。


1月27日晚,當所在科室護士長賴鳳琪給曾軼打來電話,詢問她是否願意去湖北增援時,曾軼想也沒想就一口應下:「願意。」此後,曾軼就收拾好行李箱放在醫院,只等出發的指令下達。


在出征武漢前幾日,曾軼還寫下了入黨申請書。她寫道: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醫護人員就是奮戰在前線的戰士。疫情兇猛,作為一名重症專科護士,在國家危難,群眾需要的時候,理應挺身而出。


2月8日,曾軼的生日。吹滅28歲的生日蠟燭,次日上午9點,曾軼就接到通知,啟程馳援武漢。因為通知來得急,曾軼都沒來得及好好跟家裡人道別,連行李箱都是醫院同事給送到集結點的。那天早上出門時,媽媽還以為曾軼只是像平常一樣出門去上班。


好在,早在出征之前,曾軼就徵求了父母意見,得到了二人一致支持,「我爸媽從小就教育我,有機會要多幫助別人,他們這是以實際行動支持了我。」


曾軼照料患者(受訪者供圖)


曾軼在重症病房(受訪者供圖)


武漢戰「疫」 37天瘦掉5公斤

2月12日,到達武漢的第三天,曾軼和付萍等幾名隊員正式進入武漢漢陽國博方艙醫院工作。這家醫院2月11日下午開始收治患者,最高峰時收治患者960名,由四川醫療隊和山東醫療隊共同負責。


那天是夜班,從凌晨2點到早上8點。曾軼晚上12點就起床準備,忙了一晚上,交班回家已是次日上午10點多。這期間,她不吃不喝,也沒有上廁所。


不過,因為緊張,曾軼竟沒覺得餓,「第一次穿上防護服進艙,特別緊張,總害怕防護不到位,不小心感染了,傳染給同事,連累別人。」曾軼說,好在,方艙醫院有專業院感老師,穿脫防護服都有細緻完善的指導,這讓她很快打消顧慮,第二次進艙時就完全放鬆下來。


處理醫囑,觀察生命體徵,分發口服藥、中藥、早餐,給吸氧患者更換氧氣管及濕化瓶,給病人解答關於疾病的知識,對焦慮患者做心理疏導.....對曾軼而言,方艙醫院的工作,與平素在重症醫學科上班相比,更加繁雜。


初到武漢,天氣還比較冷。最初,曾軼穿著毛衣套隔離衣、防護服,幾個小時下來,裡面的衣服總是濕了干、乾了濕。衣服濕透了的時候,風一吹,冷得刺骨。最難過的是汗水順著臉往下滴,被口罩、護目鏡壓到的面部皮膚不時發癢,再難受也不能抓,只能忍著。時間一長,曾軼的臉上長出了好多小紅疹,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消退。


「難受的時候我就去和患者聊天,或者主動幫他們做點事,轉移注意力。」曾軼說,在方艙,她一心只想著把患者照顧好,沒有更多時間顧及自己。


防護服緊張。每次上班前,曾軼就會有意識地減少飲水、進食,以避免進艙後中途上廁所,浪費防護服。算下來,平均每次上班前後,曾軼都有十多個小時左右不能吃喝。有一晚,曾軼交了班回來洗澡,洗著洗著就心慌、氣短。多年從醫的經驗提示她,這是低血糖了!她馬上裹好浴巾,跑出來喝了口牛奶,這才緩過勁!


隨著患者陸續出院,漢陽方艙醫院於3月8日休艙。曾軼和付萍等7名內江援助湖北醫療隊員再次請戰,於3月9日正式進入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重症病房工作。在這裡,護士不僅要做日常治療,還要照料病人吃飯、大小便等,感染風險和工作挑戰更大了。


出發前,曾軼特地稱了體重。返川後,她在酒店裡又稱了下,「瘦了10斤,媽媽說我臉都小了。」曾軼安慰媽媽,「沒事,正好我也想減肥!」


曾軼在眉山休整(受訪者供圖)


曾軼在休整的酒店院子散步(受訪者供圖)


感同身受 最開心的事是看著患者出院

進方艙醫院工作的次日,曾軼就開始寫戰「疫」日記,記錄她在武漢工作的體驗和見聞。在這些日記里,曾軼從沒叫過苦,更多的是病房裡的溫馨、感人點滴。


在第一篇日記里,曾軼寫道:在檢測時,有病人對我說,「你們是冒著生命危險來這裡,很感激我們。」其實,他們也生著病,不舒服,可還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我們醫護人員一再道謝,讓我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2月22日的日記里,曾軼記錄了一名女性患者即將出院時和她分享喜悅的心情,這一天,曾軼日記的標題是,「來武漢,看著患者出院是最讓我開心的事。」


有著8年ICU工作經驗的曾軼,見慣了生離死別。可來到武漢後,一向活潑開朗的她,也變得多愁善感起來,會因為病人的幾句話感動到落淚。


在方艙醫院裡,曾軼曾和同事們為患者辦生日舞會。有一名女性患者講起自己的經歷,說到最初就醫時眼睜睜看著身邊的病友一個個「離開」,她不禁落淚,曾軼也跟著落淚。


到了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重症病房,患者大多都有插管,誰都知道在這裡工作有多危險。


一位重症老人問曾軼:「你今年多大?」當得知曾軼只有28歲時,大爺很是心疼,「你爸媽真捨得啊,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肯定不會讓她來,你們不知道這個病有多兇險!」後來,老人反覆叮囑曾軼做好防護,就像叮囑自己的孩子。至今,曾軼每每想起都十分感動。


這樣的感人瞬間,曾軼說還有很多。但,來不及看到所有重症病人都治癒出院,3月16日下午,曾軼突然接到撤離通知,次日便乘飛機返川。


回來後,她寫了最後一篇戰「疫」日記,其中寫道:可以回家了,內心有些興奮,但是沒能奮戰到最後,還是有些許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WewG3EBrZ4kL1ViI7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