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擁有強大科技。」關於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70年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批批科技企業青藍相繼、砥礪前行。從科技要面向經濟主戰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跟國家重大決策的步伐,地處西南邊陲的昆明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用科技引領產業發展。
昆明用科技引領產業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科技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昆明市先後榮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中國城市創新十大貢獻城市等多個科技創新國家級新名片。
截至2018年,昆明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09%,提前完成2020年達到55%的目標任務;R&D經費投入強度全口徑已達2.3%,創新發展卓有成效。
展望未來,在新的歷史征程中,以市委、市政府建設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部署為重要使命,昆明正立足實際,勇往直前,繼續發揮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支撐產業強起來、人民富起來、各項指標升起來。
寄語
昆明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曾令衡:
全市科技部門將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幹部頭腦,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加強領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做實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打造科創工作新特色;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引和外國專家引進管理;整合創新資源,加大研發投入;夯實創新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要素供給能力;加強統籌協調,助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用實際行動書寫科技工作新篇章,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70 深化體系布局 吹響創新號角
1985年起,昆明市隨全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陸續出台地方法規,解決企業生產低水平重複、高校研發成果得不到轉化等問題。
1991年,制定《關於進一步實施「教育為本,科技興昆」方針的若干意見》;1993年,召開會議審議通過《昆明市技術市場管理條例》;2000年,印發《關於加強技術創新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若干政策》。
在政策的支撐下,1978年至1990年,昆明市共評審獎勵科技成果1299項,獲獎成果轉化率超過90%。
2010年4月,昆明市被科技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在今年對36個國家創新型試點重點城市的研究中,昆明在創新投入、創新潛力、創新載體等多項指標評估中排名均為中等,創新工作得到肯定。
袁隆平院士參觀雲南瑞金種業有限公司實驗田。
此外,黨的十八大以來,昆明市還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並按照目標,把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置於全省、全國及國際化大格局中思考謀劃。
目前,昆明市已先後出台《關於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2017—2030年)》《關於加速昆明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批政策性文件,一幅科創新藍圖正緩緩展開。
70 加強要素培育 產出量質齊升
1986年起選拔「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997年啟動昆明市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選拔工作、1998年成立昆明市心血管超聲重點實驗室……一批科技型企業、園區和人才嶄露頭角,創新水平逐年提升。
從數據反觀幾十年的發展,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929家,市級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878名,市級科技領軍人才22名,市級院士工作站38家,各級重點實驗室9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2個,昆明全地區擁有「兩院」院士10人。
雲南省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在觀察樣本生長情況。
同時,創新要素與經濟關聯度日益緊密。科技服務業營業總收入從2013年的195.63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13.95億元,年均增長22%。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98件,已接近完成2020年達13件的目標任務;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占GDP的比重達1.42%,提前完成2020年達1.15%的目標任務。
70 夯實交流合作 輻射日趨增強
1978年至1990年,昆明市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1987年起,昆明市與瑞士蘇黎世市合作完成《昆明市給水總體規劃》,獲昆明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雲南天達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義大利和德國分別引進系統,建立年產能3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生產線。
同時加大國際合作力度。
2017年,「智匯昆明」2017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昆明峰會在昆舉辦;2018年,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科技服務業合作中心、昆明—萬象科技創新中心在昆揭牌;今年9月,在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國際科技合作大會上,5個協議在昆簽署,簽約金額超過50億元。
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科技服務業合作中心揭牌。
第二次金磚國家科技創新創業夥伴關係工作組會議。
目前,昆明市共有各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74個,科技創新「朋友圈」不斷擴大。
70 成果惠及民生 「青山」蛻變「金山」
1994年,雲南省政府第十次常務會議通過《雲南省七七扶貧攻堅計劃》,鼓勵依靠科技建立和發展區域性支柱產業。在此背景下,科技扶貧被納入科技創新的重點工作。
祿勸縣馬鹿塘鄉普德村、烏東德鎮達作臥村和阿巧村是市科技局重點幫扶村。隨著精準扶貧的提出,2015年起,市科技局把扶貧工作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抓,以提升產業能力、變輸血為造血、實現可持續發展為著力點,以科技手段提升產業發展為主線,多舉措並舉展開科技精準扶貧。
從支撐構建撒壩豬、山羊、土雞、中藥材等「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入手,培育生豬養殖合作社、土雞養殖合作社等5類合作社,採取「企業+基地+貧困村+建檔立卡戶」的模式,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生產,並開展「綠色光亮示範工程」計劃,在當地安裝太陽能路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70 聚焦優勢產業 活力競相迸發
1986年至1990年,科技進步對工農業的增長貢獻率分別達24%和27.55%,科技對產業的帶動顯而易見。1990年至2005年,昆明市財政投入的科技三項費和科技事業費分別由431萬元和478萬元增長至15516萬元和4753萬元,「科教興昆」助力綜合實力空前增強。
進入「十二五」,科技重點產業培育圍繞高端裝備製造、光電子信息、生物及醫藥、新能源等開展,開發雲南省重點新產品89個。
新認定雲南省農業科技示範園、雲南省農產品深加工科技型企業、雲南省優質種業基地分別為21家、24個、15個,產業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形成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目前,昆明市正以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重點,積極打造信息及晶片產業創新中心、生物醫藥大健康創新中心和高原特色農業創新中心「三中心」,以及科技服務業平台和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兩平台」,形成產業特色。
針對全社會研發投入不足這一短板,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力爭今年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全口徑達2.4%,2020年達2.5%。同時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引進10家域外業內知名科技服務機構,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
科技人才:
將射電天文和空間天氣帶給千家萬戶
董亮
(中科院雲南天文台高級工程師)
說起天文,我們會想到各類行星、恆星、黑洞等,卻有人想不到,看起來複雜的天文知識也能被應用於百姓可接觸的領域。
作為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昆明市中青年學術及技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射電天文與VLBI研究組高級工程師董亮,將多年從事的射電天文研究成果向民用領域轉化,讓市民切身感受到天文現象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董亮介紹,傳統天文科普望遠鏡主要在光學波段,通過肉眼直接對天體目標觀測,容易受到太陽、城市燈光等光污染。同時在高能波段、紅外波段等均有不同輻射形式。受觀眾體驗影響,很長一段時間裡,射電天文方面的科普仍以講座為主,實際動手操作、直接獲得觀測數據的形式幾乎沒有。
基於此,在董亮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官渡區射電天文微弱信號處理技術研發及民用轉化研究科技創新團隊」聯合昆明晶華光學有限公司研發了特色射電科普平台。該平台工作於射電天文信號豐富的L波段,可以實現中心氫譜線、太陽射電等多種射電天文信號的觀測,讓科普受眾直觀感受射電天文的魅力。
在前期實踐研究基礎上,董亮所在研究團隊還與雲南省120急救中心、雲南省疾控中心合作,針對雲南地形複雜、自然災害多的實際困難,在公網無法覆蓋的地區以及突發事件時,利用北斗短報文通信技術,對院前急救信息、疫苗溫控信息等進行傳遞,保證關鍵信息數據傳遞不間斷。
目前,在射電天文技術、醫療儀器技術、空間天氣研究方法等領域,董亮已獲各類專利55項。其中,「太陽劇烈活動與人體冠心病、胸腔積液的關係與預警應用研究」獲2016年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合作基地:
為技術需求方匹配國際優勢資源
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科技服務業
合作中心
去年12月,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科技服務業合作中心在昆明揭牌,搭建了一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綜合樞紐平台。
該中心由昆明市科技局牽頭,聯合匯桔網昆明知商谷共建,利用匯桔網在智慧財產權與企業服務資源共享、大數據及雲計算等方面的優勢,整合技術資源。具體來說,就是線上線下結合,整合國內外各大技術轉移中心的技術資源,集中力量尋找技術需求客戶。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匹配相應的客戶資源,為技術需求客戶提供量身製作的技術方案。
在技術支撐上,中心正整合昆明市科技系統的政務網站和匯桔雲平台,組成國際化的「技術轉移網站」線上總平台。平台將集聚各類科技成果等創新要素,並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智慧技術建起功能分平台,提供科技成果、業務對接、項目執行等服務。
目前,該中心形成了以科技服務業為特色、科技金融為支撐的科技服務全體系,攜手市科技局等單位打造了昆明知商谷國際智慧財產權眾創空間。依託龐大的創新資源庫,為中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已集聚超過60家科技型企業入駐。
成果轉化:
建成全國首個規模化車路協同仿真路
昆明安泰得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當大數據與城市交通結合,會產生怎樣的碰撞?以「建築全生命周期管理」為核心業務,昆明安泰得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國內「智慧建築」建設管理領域的領先企業,不僅上榜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還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院士工作站等創新研發平台。
2007年,企業率先在全國提出並實施「BIM+GIS智慧路網平台建設和應用」建議,得到相關部門重視。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BIM+GIS智慧路網平台主要在交通、水利等領域,採用雲計算、BIM、衛星、物聯網等技術,對基礎設施和周邊環境實施三維建模、天空地一體監測等,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實現基礎設施設計、施工、營運維護全壽命期智能化。
截至2018年底,該公司已建成全國唯一的規模化車路協同仿真路網3600公里,並以綜合交通建設全生命周期政府數字化監管為目標,對項目規劃、前期管理等進行整合,形成覆蓋省級、項目級、企業級三個管理層級的綜合交通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應用,在鐵路、軌道、水運等行業拓展應用市場效果明顯,已成為業內知名品牌。同時,基於BIM的智慧高速平台獲中國公路學會「交通BIM工程創新獎二等獎」,「雲南數字交通GIS平台及運用」獲雲南交通科學技術獎。
科技扶貧:
貧困村農產品從「賣不掉」到「不夠賣」
科研人員觀察林下三七種植情況
散養土雞蛋、深山百花土蜂蜜、野生香菇……在祿勸一窩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電商平台上,這些產品經常售罄。特別的是,該平台銷售的農產品均為貧困村民們的勞動成果,原本銷售困難的產品有了去處,甚至供不應求。
祿勸一窩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旨在幫助祿勸縣馬鹿塘鄉等貧困村民外銷當地農產品。
該公司負責人曹如葵介紹,在成立公司之前,企業幾位負責人主要為貧困村民提供技術服務,根據其技術需求對接相應單位,提高種養殖質量。
「在技術服務過程中我們發現,掌握了種養殖技巧後,雖然成效顯著,但產品難賣成了隨之而來的問題。」基於此,2016年,曹如葵和合作夥伴成立了合作社,並註冊「一窩囉」商標,搭建了線上電商平台,隨著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祿勸一窩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隨之成立。
曹如葵說,在價格定位上,企業向農戶收購的價格遠高於市場價,且不受市場波動影響。如市場價每公斤10元的撒壩豬肉收購價為每公斤18元,市場價每個1.1元的雞蛋收購價為每個最低1.3元。此外,每批收購產品均通過專業機構檢測,保證產品品質。
目前,該公司搭建了線上+線下銷售平台,產品銷量大大提升,在節假日等重要節點甚至供不應求。已開發優質農產品16項,服務農戶500餘戶,幫助貧困村打通了產銷鏈。
展望
昆明市將著力打造「三中心兩平台」。其中,大力發展稀貴金屬新材料和矽鍺產業研發,延長產業鏈;大力支持細胞治療產業發展,促進昆明優質生物醫藥和大健康資源向更大範圍輻射;引進國內農業領域頂級專家團隊和國內頂尖檢驗檢測機構落地昆明,為綠色「三張牌」提供全面科技服務。
同時,擦亮「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這一金字招牌,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及金磚各國的交流合作,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形成具有昆明特色的科技服務聚集高地和一流的科技對外交流合作平台。
力爭2020年底,昆明市「三中心兩平台」體系全面形成,對外科技交流更加頻繁緊密,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入新的時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TENmG0BMH2_cNUg4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