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智庫研究員
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豆佳榮
中房智庫執行院長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柴鐸
國際疫情走勢牽動人心,部分國家出現失控勢頭,政治經濟局勢風雲變幻。正如「打完上半場」的中國無法在世界疫情擴散的「下半場」中獨善其身,房地產市場也難以避免的會受到錯綜複雜的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風險暗流涌動。
過去,外貿摩擦「灰犀牛」會威脅到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新冠疫情「黑天鵝」則直接對國際產業鏈造成衝擊,對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資保障構成影響,如原油、鐵礦石的生產運輸等,甚至加速「逆全球化」。近期,一些國家宣布中止糧食出口,引發廣泛擔憂。
農業是幾乎所有產業的上游產業。本年度,新冠疫情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畜禽養殖行業受到一定衝擊,農藥、種子、化肥、勞動力和農機具下田集中受到干擾,相關部門已經全力保障春播;但是作為糧食凈進口國,我國現有耕地都未休耕的前提下每年仍需進口相當於超過8億畝耕地產能的農產品,國際農業產業鏈和貿易局勢變化不能不有所警惕。事關重大,最終結論需要更加學術性的謹慎、客觀、深入分析,本文試圖通過一些事實和數據的分析,啟發更廣泛的思考。
近日來,雖然我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境外疫情壓力驟增,全球確診病例已超過85萬例。全球化時代,疫情產生的影響不僅是公共衛生層面,更是在經濟金融層面對全球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衝擊。在國際市場的動盪不安的情況下,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糧食,其價格和供給的變化引發了關於我國糧食安全的擔憂。
一、國際糧價上漲勢頭強勁
受到東非蝗災擴散的影響,2020年全球糧食供應趨緊,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球性蔓延又使人們產生囤積糧食的傾向,強勁的需求以及供應的收緊推升國際糧價上升。以稻米價格為例,糧農組織2月份全米價格指數(The FAO All Rice Price Index)上漲了1.4%,如圖1所示,美國稻米價格上升4.8%,亞洲主產地中,越南稻米價格上升3.3%,印度稻米價格上升0.6%,稻米價格增長強勁。
圖1 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國際稻米價格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從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家份額來看(表1),世界糧食出口來源地集中在歐洲、北美洲、亞洲和南美洲。其中,在小麥、大米、玉米三種糧食出口排名中均在前十的國家是美國,廣袤的土地、機械化生產以及適宜的氣候使得美國在主要糧食出口排名中均名列前茅。兩次出現在排名前十的國家有俄羅斯、法國、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印度、阿根廷和巴西,其餘國家出現一次。
表1 2018年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所占份額
及其新冠疫情累計確診病例數
單位:%
註:紫色為歐洲國家,黃色為亞洲國家,橙色為北美洲國家,綠色為南美洲國家,藍色為大洋洲國家,紅色為非洲國家。
數據來源:糧食出口數據來自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貿易統計年鑑2018》;新冠疫情數據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時間截止北京時間2020年4月1日16:30。
小麥方面,超過70%的出口小麥來自歐洲和北美洲,其中僅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三個國家的出口量占全世界出口量的50%。俄羅斯方面由於盧布貶值,且世界穀物價格相對較高,目前俄羅斯小麥價格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根據美國商品經濟商艾倫代爾(Allendale)發布的年度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美國所有小麥的播種面積將低於2019年的播種面積,供應也將隨之緊張,國際小麥價格上升在望。
大米方面,亞洲成為大米最主要出口來源地,約占80%的份額。由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強勁需求以及2020年供應更加緊俏,越南的秈稻價格上漲幅度最大。東非受到蝗災影響,其擴大的需求也延長了巴基斯坦大米價格的上升勢頭。印度地方政府採購的強勁步伐繼續支撐著大米價格,國際大米價格出現強勢上漲。
玉米方面,超過80%的出口玉米來自北美洲、南美洲和歐洲。在國際疫情進入快速擴散階段後,北美洲和歐洲成為重災區,金融市場暴跌,農產品市場也不能倖免,美國玉米期貨價格下跌。此外,玉米市場受到能源市場的影響,原油期貨的崩盤進一步拖累玉米市場。但2月18日公布的中美貿易協定第一階段提出自2020年3月日起,關稅稅則委員會受理免關稅進口美國玉米的申請。因此疫情得到控制後,中國大量買入美國玉米,屆時玉米價格或將再度回升。
二、國際糧價上漲對我國糧食供給安全的影響
我國糧食市場供給主要包括國內糧食生產、糧食進口以及國內糧食儲備等。此次蝗災、新冠疫情等多方原因造成的國際糧價上漲將對我國糧食供給安全產生一定的衝擊。具體來看,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升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影響國內糧食價格從而影響生產和進口,其次通過影響貿易途徑使進口和生產發生波動。因此,本文從受影響較大的進口和生產兩種供給途徑進行分析。
2019年,我國糧食喜獲豐收,糧食單產水平提高,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產量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噸),增長0.9%,低質低效作物種植減少,豆類播種面積增加。圖2顯示了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結構。可以看出,我國糧食產量以玉米、稻穀、小麥為主,約占總產量的93%,大豆和薯類產量較少,僅占7%。
圖2 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結構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1)進口:高進口依賴度使糧價上漲壓力大增
從進出口金額看。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糧食進口需求不斷增長,糧食進出口大致平衡的狀態已發生了改變,主要糧食品種已經全面凈進口。圖3顯示,2014至2019年,我國糧食貿易逆差穩定在2500億到3000億之間,成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因此,高度的國際進口依賴度之下,國際糧價上升引發了關於我國糧食安全的擔憂。
圖3 我國2014-2019年糧食進出口金額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
從糧食進口結構看。圖4和圖5顯示我國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國主要糧食進口數量和金額的比重。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國糧食進口以土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包括大豆、玉米、小麥、稻穀及大米,另一方面,我國對於大豆進口的依賴度最高,對大豆的進口數量和金額比重均在90%左右,玉米次之且波動較大,小麥、稻穀及大米依賴度較低。
圖4 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國主要糧食進口數量比重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
圖5 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國主要糧食進口金額比重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
從進口來源地看。如表2所示,中國主要從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和歐洲進口糧食。分品種來看:
大豆方面,我國主要從巴西和美國進口大豆,從阿根廷也有一定的大豆進口。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中巴西和美國的份額分別是53%和34%,而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硝煙瀰漫,導致2018年這一比例變成75%和19%,2019年這一變化延續,巴西成為我國大豆最重要進口國。然而近期巴西降雨已經對大豆的收割及出口造成阻礙,同時美國的新冠疫情病例數仍在增加,但我國飼料、獸藥和屠宰等行業的生產經營已基本恢復正常,國內部分地區大豆的現貨供應開始出現問題。
稻穀和大米方面,亞洲是我國稻穀和大米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包括越南、泰國、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國家。主要稻米出口國加強了出口管制,越南海關宣布從2020年3月24日零點開始,各種大米產品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以應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另一大米出口大國泰國的大米報價出現上漲,創下2013年8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全球來看,糧農組織2月份全米價格指數上漲了1.4%,全球大米價格上漲強勁。但我國大米庫存量較多,國內價格上漲壓力有限。
小麥方面,我國主要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進口,從法國和哈薩克也有一定的進口。目前來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發民眾恐慌性採購麵粉等產品,同時美國冬小麥作物產量下滑,供小於求,對小麥價格的上升提供了一定支持。生產方面,2020年美國小麥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後續供應隨之減少,因此小麥價格上升或將保持一段時間。
玉米方面,烏克蘭是我國最重要的玉米進口國,從美國、俄羅斯、寮國有少量的進口。烏克蘭農業經濟學院院長盧賓科表示,根據農業經濟學院專家預測,受疫情和天氣條件的影響,2020年烏克蘭玉米產量將降低10.3%。國內需求方面,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我國國內對玉米需求不高,今年或將加大玉米需求,導致價格上升。
表2 中國主要糧食前三大進口來源地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月度統計報告》
(2)生產:多舉措保證春播進度
新冠疫情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顯著,無論在生產端還是流通端,疫情對農業產生的效率和成本造成阻礙。
生產端方面。農業生產資料購置渠道不夠通暢,部分地區交通封堵、疫情嚴重,售賣農業生產資料的商戶處於停止營業狀態。其次,不少的大規模種植在春播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由於疫情的限制無法及時開工,以致錯過最佳耕種時期。
流通端方面,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全國廣大農村地區採取封路、封村措施,導致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受阻,嚴重影響了春耕生產的時機和效率。
面對如此嚴峻的流通形式,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和公安部三部委聯合下達緊急通知,要求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嚴格執行「綠色通道」制度,嚴禁未經批准擅自設卡攔截、斷路阻斷交通等違法行為。除此以外,許多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了互助合作、互換用工的舉措,緩解了當前生產用工難的問題。
在多重舉措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春耕進度沒有受到較大影響。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3月16日,全國春播糧食已完成5.0%,進度同比快0.6個百分點。其中,早稻栽插完成7.8%,春玉米播種完成2.8%,薯類播種完成25.1%。此外,早稻育秧完成37.5%,進度同比快4.2個百分點;中稻育秧完成8.1%,進度同比相當。
三、CPI仍處高位,糧食價格漲幅擴大
總體來看,2020年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對價格走勢形成了較為複雜的衝擊。具體來看,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仍處高位,但漲幅有所回落,同比上漲5.2%,漲幅回落0.2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8%,漲幅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9%,影響CPI上漲約4.45個百分點;生活非必需品的消費需求受到抑制,價格基本穩定。
圖6 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
糧食方面,2月份糧食價格同比上漲0.7%,漲幅擴大0.5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4個百分點,漲幅擴大0.5個百分點。糧食價格上漲較多的主要原因,從生產環節看,企業的延期開工對產品的生產造成影響,導致供給不足;從運輸環節看,各地實施交通運輸管制,導致物流成本上升;從需求方面看,受恐慌心理影響,居民出現搶購併囤積糧食行為,助推價格上漲。
圖7 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國糧食類居民消費價格漲幅
隨著疫情在國際範圍內擴散,世界主要出口國停止出口,農業生產活動受到影響,糧食供給無法滿足大量需求導致國際糧價上升。我國作為糧食的最大凈進口國,國際糧價的上漲必將傳導至國內,特別是進口依賴度極大的大豆等品種,造成糧食居民消費價格上漲。面對國際糧價的階段性攀升,一方面,應積極開拓穩定的進口渠道,減少國際市場動盪對國內市場傳導的風險;另一方面,改善我國糧食產量結構,提高主要糧食品種自給率,降低國際進口依賴度,從而保障我國糧食供給安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3v2NXEBrZ4kL1Viea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