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畫家 凌墨香,全國青少年書畫作品輔導老師一等獎,湖北省書畫教育先進工作者,黃石市優秀美術教師,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市中山小學美術專職教師。
東楚晚報記者 石教燈/統籌 肖婷/文字
城市的發展與變遷過程中,總會有曾經我們無比熟悉的地標性建築消失在視線中。
紅旗橋,便是其中之一。
橫跨黃石大道近半個世紀的紅旗橋,2007年12月被最終拆除。這個見證了黃石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建築,從城市地圖上被徹底抹去了。
但「紅旗橋」這個地名,將成為黃石人心中永不消失的歷史記憶。
紅旗橋促進華新快速發展
兩座橋逐漸成為黃石地標
「為了建這兩座橋,華新下了很大決心,也付出很多。」李盛華介紹,兩橋全部由華新自主設計施工建造。當時華新水泥廠的總資產是三千萬元,為了解決運輸問題,硬是花了兩百多萬元建成了這兩座橋。
李盛華還記得,華新水泥廠周圍是一片農田,沿長江邊只有幾家賣青菜和副食的小店。雖然生產力水平低、環境艱苦,「但廠里的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把修建任務當成戰備形式來搞,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每座橋只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
從此,這兩座橋就成為黃石大道上的一道風景線。
兩座橋修建起來了,但起個什麼名字呢?
幾經斟酌,最後把兩座鐵路橋命名為紅旗一橋、紅旗二橋。
作為一個先有廠礦後有城的城市,華新對黃石城市建設有著重要作用。隨著華新企業的壯大,一大批職工和家屬紛紛遷至企業的周圍定居,華新一村、華新二村都是圍繞華新而建。
「當時紅旗橋這個地方名叫覆盆墩路,兩座橋建好後,公交車也開始在這裡設點,一來二去就叫順了口,最後乾脆就用紅旗橋作為地名了。」黃石的城區圍繞著紅旗橋迅速發展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黃石城市的擴展。談話間,李盛華油然而生的是自豪與驕傲。
紅旗橋逐漸成為黃石地標性建築。
今年69歲的黃石市民劉紅霞介紹說,當時工人文化宮、工人電影院、貿易大樓等各種商貿、娛樂中心,以及大多單位辦公點和居民樓都集中在紅旗橋以南的區域,因此當時有種說法便是,「過了紅旗橋才到市中心」。
過去劉紅霞家住黃石港,每次坐公交車去市中心,「一聽到報站名,說『紅旗橋到了』,或者老遠看到那兩座橋,就要準備下車了。」
完成使命退出歷史舞台
輝煌工業的背後,也有城市的傷痛。無論春夏秋冬,黃石人抬頭望見的都是一片灰濛濛的天。生態轉型,刻不容緩。
上世紀90年代,華新引進新工藝,建成兩條先進節能、環保的新型生產線。產能落後的現實、城市發展的需要以及環保理念的不斷加強,都在促使華新做出一個重大的決斷。
那時李盛華在華新檔案室,負責檔案管理工作。他清楚地記得,2005年華新關停了能耗高、污染重但歷史悠久的1、2、3號窯。同時,為這三座老窯提供能源保障和運輸成品的紅旗橋,也隨之完成了歷史使命。
雖然紅旗橋停止了使用,但六七個橋墩仍停留在黃石大道上,使得本不寬敞的馬路顯得更加擁擠,經常導致交通堵塞。
在紅旗橋居住了20多年的王志偉深有感觸。「不僅容易堵車,而且那一段路的地勢比較低,一碰到下大雨就積水成患,過往的行人和車輛都很不方便。」
為解決黃石大道擁擠的現狀,2007年7月,市城投公司著手拿拆除方案。兩橋拆除總費用為30餘萬元。2007年12月19日,兩橋拆除工程啟動,12月23日起,隨著大功率鑽機「砰砰砰」地開鑽,兩座橋很快被拆除。
「橋拆除後,馬路刷黑了,排水設施也進行了改造,困擾我們多年的積水問題終於解決。」王志偉說。
從此,寬闊整潔的路段呈現在市民面前。抬頭看,蔚藍的天空一覽無遺,更加明亮。
紅旗橋曾是黃石工業文明的見證。它的拆除,既是黃石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又是黃石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重要一步,是黃石市民心中抹不掉的歷史記憶。但為了保護這份工業遺產,在舊廠內保留了幾個橋墩,其雄偉氣勢仍讓人嘆為觀止。
「紅旗橋雖然不存在了,但它為構建和諧美好的新黃石作出的貢獻,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李盛華說。
每天路過華新水泥廠舊址(湖北水泥遺址博物館)門前,65歲的李盛華總是習慣性地抬頭望一眼半空。
過去,他看到的是兩座鐵路橋;現在,則是更為寬闊的馬路、潔凈的藍天。
李盛華一家三代都是華新人。他的父母是華新的工人,他和妻子都是華新的退休職工,女兒也在華新工作。
說起紅旗橋,時間的齒輪要轉回20世紀60年代。李盛華回憶,坐落在楓葉山的華新水泥廠,當時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水泥生產大企業。
「因為華新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引進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美式濕法水泥工藝生產流程線,生產效率得到長足發展。」李盛華說。
生產技術日漸提高,生產規模日益壯大,但問題也隨之凸顯。能耗高的特點決定了原材料需求量大,效率高更需要強有力的運輸系統保證產品的外銷。
但當時的華新,缺乏運轉機械,進廠的原材料、燃料全靠人力搬運,裝車轉運進廠只能靠人抬肩挑,無論是材料運進還是水泥成品運出,效率都十分低下。
在這種情況下,鐵路運輸橋的修建勢在必行。
1966年華新修建了第一座跨越黃石大道的鐵道公路立體交叉橋。1971年,又建成了第二座。它們的建成,不僅保障了後勤運輸,而且以立交橋的形式結束了鐵路與公路平面交叉的問題,消除了運輸的不安全因素。
李盛華說:「兩座紅旗橋的建成,對企業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從上世紀70年代起,華新每年達到了250萬噸的裝卸運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