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這部影史傳奇,演成了另一個江湖

2019-10-22     雨落電影周刊

文/雨叔

時間往前推25年,就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一年1994年。

眾所周知,這一年誕生了太多的經典,其中就有昆汀·塔倫蒂諾導演的《低俗小說》。

它奪得了當年的法國坎城金棕櫚獎的小金人,並且在之後的電影史上成為了一部難以跨越的豐碑。

這一切都與昆汀·塔倫蒂諾的非線性環狀敘事結構,有著太多的關係。

這種結構,並不是他首創,但一定是在《低俗小說》中運用的最好,並成為了很多電影的案例教材。

當然,對於藝術而言,只有故事才是它真正的內核。

《低俗小說》就是以這樣一種反常人思維的敘事,講述了這樣一個關於暴力的故事。

它整體的風格,始終充斥著昆汀·塔倫蒂諾最喜愛的黑色美學,這其中不乏高瞻遠矚的目光,慣性思維的重組,甚至對於社會和人性的探討。

也正如此,作品在上映之後,就對當時電影語言的創新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它的情節類似於一張張拼圖,當你將他們按不同的順序重組之後,總會有不一樣的味道。

暴力美學之下的搞笑外表

影迷對於《低俗小說》一定非常熟悉。特別是其中最經典的這幾個片段。

情景一:酒店情侶搶劫偶遇文森特和朱爾斯

在影片中分別出現在片頭和片尾兩次,貫穿整個故事的始終。

也正是這次偶遇,讓文森特和朱爾斯有了不同的結局。

這個場景,隱含的是暴力和非暴力兩種思想的交鋒。

也藉此,交代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

一味的追求暴力,總會有一天會在河邊濕了腳。

對於那對搶劫情侶是如此,本計劃幹完最後一票就放手,但失算了。

對於朱爾斯也如此,以往都是他威脅,搶劫別人,這次自己卻淪為了被搶劫者。

情景二:文森特去陪老大的女友蜜兒

這次邂逅成為了電影中最亮的一個片段。

同樣擁有豐富的隱喻,儘管沒有過於直白的暴力傾向,但從蜜兒沉醉於吸毒,到最後因吸毒而中毒。

更像是昆汀表達了一種對於自我的暴力傾向,

就像文森特,初次進入她家時,表面是在洗澡,實際上是在背後滿足自己的偷窺欲。

毒品在蜜兒的身上,是一個施加在她身上的暴力。

一味的追求痛快的同時,也把自己給搭了進去。

這是昆汀站在個體的角度,去看待暴力,也暗示了暴力在帶來滿足的同時,帶來的同樣也有傷害。

情景三:馬沙和布奇在路邊雜貨店遭難

相比前面兩個片段的搞笑程度,這個恐怕是影片中最搞笑的。

拳擊手布奇開車在路邊偶遇黑幫老大馬沙,並在路邊闖紅燈撞了後者。

一陣風波過後,兩人你追我趕,同時邂逅在了一個路邊的雜貨店。

看似一臉和睦的老闆,背後卻掩藏在讓人後背發涼的「性」嗜好。

兩人雙雙遇難,在地下室碰上了另一個同夥,之後馬沙遭受了身體上的傷害。

縱觀整部電影,這個片段可以說最有諷刺意義。

一向叱詫風雲的黑幫老大,卻在街邊無故遭受騷擾。

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昆汀在這表達的就是一個施暴者往往也是一個受害者。

正如這句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很多不幸的結果都是在自己強勢的時候已經造成了。

對於馬沙是如此,雜貨店老闆是如此,文森特也是如此。

情景四:文森特自始至終的「髒話」

影片的8個片段之中,文森特可以說是出場最多的一個人物。

不論是,在酒店,在陪老大女友,甚至車上誤殺人,洗車等等片段。

他的色彩最多,同時最多的還有他說的話。

對於朱爾斯是如此,對於老大女友是如此,對於拳擊手布奇也是如此。

自始自終都離不開自己的一口「髒話」,也正是如此,在幾個主要人物之中,他是死的最慘的。

死於布奇的槍下。

也一切無不得因於一向針對他人的語言。

不論說什麼,總能從其中品出很多有味道的意思。

相比其中的人物遭遇,其實昆汀想表達的就是語言暴力,相比行為暴力更可怕,因為前者是處於無形之中。

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之下,針對別人,受到的傷害也是最大的一個。

當然,對於電影這只是其中的幾個重要片段。

對於影片的隱含寓意還有很多,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低俗小說》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這一切都得益於昆汀對於非線性環狀敘事結構,片段看似獨立,實則貫穿於其中。

這部電影的思想,拿暴力的故事來提倡非暴力。

生活在一個暴力的世界

喬治斯·索列爾曾說「暴力問題始終是模糊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很多時候,很難定義一件事是否暴力。

就如同影片中,文森特和朱爾斯一見面就時常拌嘴。

也許,是為了滿足自己說話的爽勁,一味去貶低對方,指責對方。

以達到一種自我的滿足,更顯得處於強勢的一方。

但對於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話語權。

不論你是黑幫老大的小弟,還是街邊賣貨的店員,甚至家庭之中怕老婆的男人。

在有些時候,總會有處於強勢的地位。

這是否就意味著會將自己的暴力施加在別人的身上,以滿足自己。

就像在言論自由的網絡之中,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意見的權力,但隨之而來的一個詞「網絡暴力」也經常碰見。

實際上,對於暴力而言,不論是語言,還是行為,都有很強的針對性,或是個人,或是群體。

在《暴力與民主》這部書中就曾說:

暴力應當被理解為,組織或者個人或多或少都帶有目的性,

直接但令人討厭的對他人進行干涉的行為,

以至於他人身上遭受等一系列……等行為,

如同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暴力的形式多樣,

關於暴力的定義,也常常被忽略。

這正是因為,太習慣沉醉於自我的陶醉之中。

如同影片之中,文森特總是一副以自我為中心的姿態,在酒店偶遇拳擊手布奇。

後者對於剛剛和黑幫老大的談判之中,備受其威脅,正處於不安的心態。

而文森特在與他相遇之後,則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臉。

並出口辱罵,指責他「傻子,禿子」。

殊不知,最後文森特卻死於對方的槍下。

對於暴力,看似威武,不可一世的表面,往往最終傷害的都是自己。

昆汀也正是在《低俗小說》之中,披著暴力的外衣,表達了自己非暴力的思想。

在其中他登場的片段,飾演的是一個害怕妻子的老公。

但當好友朱爾斯開車來到他家門前時,如何處理車內爆了腦殼的汽車后座,成為了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

但最終,也只有給黑幫老大馬沙打電話,才得到解決。

可見,在昆汀看來,暴力是製造事端的一切源頭,但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靠理智才能解決。

也許,野蠻之中誕生的是暴力,但今天的文明卻需要用理智去面對,對於暴力我們可以這麼做。

面對暴力要學會說「不」

對於「暴力」這個詞出現最多的是在野蠻社會。

彼此間行為的衝動,更是習以為常,也正如此,有能力者居之,暴力成為了野蠻人獲得權力的一種方式。

但在行為暴力較少的當下,語言暴力則是與日俱增。

出現最多的在網絡輿論中,在遊戲中。總是習慣於以自己的意願,去批判攻擊某人。

當然,對於不論是現實還是網絡中,都應該對暴力說「不」。

第一,「不」去製造暴力。

用心去維護一件事很難,但去破壞一件事卻很容易。

特別是在語言中,「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六月寒」。

在拿語言攻擊別人的同時,受到傷害其實也有自己。

這種「出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無疑是最弱智的。

尤其是在網絡之中,語言暴力更是隨處可見,通過《低俗小說》這部電影,也懂了不應該像文森特一樣,隨處都是他滿嘴的「髒話」。

畢竟,當下是文明社會,我們是文明人。

第二,「不」去縱容暴力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特別是當面對語言暴力的時候,不能一味的順從。

對於語言暴力之中的衝突,應該先學會去充當一個傾聽者。

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去觀察和思考。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也曾說到

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

然後客觀而清晰的表達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

而不是從我們自身的觀念和角度出發去進行評論。

通過不斷的觀察,對事情有一個基本的認知,那接著就要學會將自己的想法給表達出來。

只有真正表達自己的感受,才能讓別人真正的了解自己。

這樣的表達,才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矛盾和衝突的進一步發生。

在彼此建立信任的基礎之上,再進一步提出自己的需求,一個衝突就可以很輕鬆化解。

最後,《低俗小說》在昆汀的視角之下,為我們呈現了別樣的暴力角度。一種搞笑的方式,看似非常的低俗,實際上看清低俗的外表,才是真正的不低俗。

至此,面對暴力的低俗,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變得不低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egc_W0BMH2_cNUg6c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