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0,年度第一期待!每一幀都是藝術,小丑口碑果然炸了

2019-11-14   影視爛番茄

​2008年,是「超級英雄電影」的元年。

漫威拍出了開啟十年繁華的《鋼鐵俠》,如日中天的DC藉由大導演諾蘭之手,拍出了至今為止評價最高的《黑暗騎士》;

十年彈指一揮間,2019年大體又是一個元年;

《復聯4》結束了一個時代,

但同時,另一部電影開啟了新時代——

小丑

豆瓣9.0,IMDB8.8,全球票房破10億美元,成為北美最賺錢的R級電影。

超越《黑暗騎士》尚有爭論,但《小丑》終於在希斯萊傑版之外,重新給出這個迷人反派的另一面。

電影有太多太多可以聊的地方,觀感其實尤為複雜,

它真的很好看,卻又那麼地「不好看」。

先問一句,誰是小丑?

他是深受歡迎的大反派、DC人氣英雄蝙蝠俠的終生宿敵,

每一次的出現,都伴隨著恐懼、混亂與破壞,都是布魯斯·韋恩旅程上的大BOSS。

1940年,小丑作為龍套角色出現在漫畫《蝙蝠俠》第1卷第1期;

兩年後,在當年的主編輯艾斯沃斯筆下,他意外掉進化學池,完成最終的蛻變,成為最終的JOKER。

大多數時候,小丑的出現更多是符號化。

《黑暗騎士》里的希斯萊傑版,就是如此;

他滿是謊言,出身無跡可尋,追求的理想與目標甚至有些虛無縹緲,儼然只是「罪惡」本身的代表。

《小丑》好看的第一點在於,它把JOKER還原成「人」

講述面具下的真實和過往,講述小丑的成就經歷。

30年前的《致命玩笑》里,著名漫畫家阿蘭·摩爾為他作品裡的小丑,寫了一句台詞:

「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為瘋子」

30年後,導演托德·菲利普斯也給joker一個新的出身,一個新的名字:

亞瑟。

托德·菲利普斯覺得,成為「小丑」要的不只「糟糕的一天」,

他更殘忍,給了亞瑟「糟糕的前半生」。

亞瑟的一切都是灰暗的,生命大體未曾享受過陽光。

他經常笑,

但大部分的笑,其實都「不情願」。

一方面是因為生病

亞瑟的童年尤為悲慘,被養母的男友綁在暖氣片上虐待、營養不良,頭部嚴重受傷,

以至於留下伴隨一生的毛病:只要受到刺激,就會抑制不住地發笑。

這種笑如此地不合時宜,又如此地痛苦不堪;

笑聲瘮人,眉眼緊閉,雙手無措卻又緩不下來。

他笑不是因為開心,而是因為恐懼。

另一方面,是為了合群。

除了病理性發笑之外,亞瑟在人群中也還會笑。

同事講了個笑話,其他人都笑,他也跟著笑;但笑一半離開的時候,立馬就停了。

看脫口秀時,別人笑了,亞瑟也跟著笑。

但他總會慢半拍,而且笑容之中、眼神依舊茫然。

他不知道旁邊的人在笑什麼、也不知道這有什麼好笑。

笑只是他的「工具」,讓自己融入人群的方式。

但即便如此努力,亞瑟依舊被當作異端。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歧視與偏見在正常社會中橫行,更何況是「民風淳樸」的哥譚市?

亞瑟始終想做個好人,

他認真工作、熱愛家人,容忍一切不公與欺辱。

但容忍不會得到接納,反而是愈發得寸進尺的侵略。

電影中,當亞瑟還是亞瑟的時候,有三次受欺凌的經歷。

在樂器店門口宣傳,被一群小混混搶走廣告牌,無端地挨了頓毒打;

因為一把槍,領導完全不聽解釋,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

他被打傷、被侮辱、被孤立...

直到地鐵里,再次遭遇三個年輕人的欺辱時,亞瑟忍不住了。

他拿起那把槍,殺死的前兩個人是惶然自衛,

但追趕第三個人的時候,亞瑟突然熟練了起來。

他一槍打中大腿,傷者爬行的時候,他打光了最後的子彈。

《小丑》的前半段,壓抑、痛苦而且充斥著所有的黑暗面。

跟以往「小丑」不同的是,它描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生活幾乎墮入深淵,但依舊抱有希望,

幹著薪水微薄的工作,按時吃藥、看心理醫生,仔細照顧自己的母親。

但,希望抵擋不住這個抑鬱的世界。

正如豆瓣高贊評論所說:

「30年前,製造小丑需要推進化學池; 30年後,製造小丑只需要推進社會。」

《小丑》把亞瑟推進哥譚,殘忍卻又細緻地把他逼瘋。

先剝奪他的健康,

再是他的生活,

最後剝奪他的家人。

影片在展示這個過程的時候,段落感尤為明顯,緩慢地有些唯美。

仿佛在告訴觀眾:「請享受他的痛苦」。

直到亞瑟第一次殺人之後,這種「享受」輪到他自己共情。

影片最神來之筆的一個段落,也在他殺了人之後。

先是驚慌失措,暗叫慘了,

但一陣奔跑之後,躲進廁所里的他,心態上突然有了變化。

他慢慢起舞、姿態優雅,享受在此刻的情緒之中,

對,就是這種叫「殺人」的情緒

平靜、坦然而且舒適。

此時,亞瑟悄然消失,

導演給了他名字,只是為了最終再拿走。

然後,邪惡逐漸蔓延,JOKER開始進場。

影片的前半段是痛苦,但後半段卻是痛快。
那種暴力、殺戮所帶來的快感,由亞瑟而衍生到觀眾之中....

本來他身上所有的擰巴,也因為心態的轉變,儼然成為某些層面上的魅力。

畸形的身軀,變得嶙峋、鋒利;

不合時宜的笑聲依舊不合時宜,但卻不再尷尬,因為他身邊的一切,已然成為自己的主場。
笑容逐漸熟練,舞蹈愈發歡脫。

他找到了治療自己的方法。
以暴力為引,用鮮血做藥,殺死母親是最後的手段,割裂所有過往。

他痊癒了。

痛苦、掙扎的亞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JOKER,

JOKER降臨,找到了自己的存在。

而至此,《小丑》也走向高潮。

坦白講,電影的故事並不複雜,講的東西也不多,但很細。

它的意向是重複的,但重複之外,每一次的層次感又不同。

從亞瑟到小丑,經歷了11次發笑,還有8支舞蹈。

開始的笑是痛苦的、尷尬的,

接著開始由內而外、罪惡萌芽,

最後衍化得真摯且暢快。

舞蹈亦如是,
本來亞瑟的舞蹈,只是工作上的需要;

但逐漸成為小丑後,卻是他真實情緒的表達。

鏡頭唯獨聚焦在亞瑟身上,記錄他的堅韌、崩潰與升華。

換一個演員來表演,也許《小丑》頂多算是部佳作,但交給傑昆·菲尼克斯,它上升到了「神作」。

不得不說,傑昆的演技簡直好得不可理喻。

太過細膩、太有層次、變化得太過自然。

形象上,傑昆為了貼合角色形象,減重47斤;

從一個80公斤的大漢,瘦成肋骨分明的病態模樣。

他是一位「體驗派」演員

把自己虐成瘦骨嶙峋之後,神態狀況已然接近被生活操翻的亞瑟,經歷所謂的「真看真聽真感受」之後,傑昆拿捏到了小丑的真諦。

他翻閱大量相關的心理學書籍,一遍一遍地跟導演討論。

他用細緻的微表情,恰到好處地肢體動作表達出來...

11次發笑全然不同,
有痛苦、有尷尬、有快活、有幾近癲狂。

8支舞蹈也各有遞進,

唯美、優雅,又有力量。

《小丑》是小丑的舞台,也是傑昆的獨角戲。

在這個世界裡不需要配角,他一個人就支撐起了所有。

不得不說,傑昆成就了小丑,讓這個角色更加深入人心。

深刻到,觀眾開始害怕。

一直以來,「小丑」這個形象就是極端無政府主義者、是罪惡的代表。

以往的他有著無來由的惡,令人警惕。

但《小丑》里的他,卻開始讓人共情

因為亞瑟的痛苦而痛苦,因為最後的狂歡而暢快。

這是個很危險的信號,影片的走向,仿佛開始同情他、理解他,意識形態開始轉變。

豆瓣評論中也有涉及相關的討論:

但再往細節處看,導演還是埋下了些許伏筆。

牆上永遠停留在11:11的時鐘,

前後兩個阿卡姆療養院的鏡頭,都在暗示著什麼。

也許這一切痛苦與蛻變,儼然只是亞瑟腦子裡的一場夢。
他接受不了自己,民眾也不會把他奉為圖騰,一切都是虛妄。

「小丑」只是亞瑟內心的投射,在療養院裡聊以自慰的幻想。

本質上,《小丑》不太是一部「超級英雄電影」。

它沒有超能力、沒有英雄,也沒有所謂的正義戰勝邪惡。

更多的,大概在描述一個荒誕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裡的可憐人。

亞瑟是如此,

最後死去雙親的布魯斯也是如此。

他們不是英雄,也不是反派,

只是一個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