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員工在打包成品鹽。本報記者 王菲菲 攝
2月25日下午3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格爾木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製鹽分公司的廠區門口,停靠著一輛載滿了員工的通勤車,30名戴著口罩的員工手提飯盒,有序地排隊進行測溫登記,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復工的「集結號」已然在此吹響。
廠區嚴封、車間消殺、多次測溫、工位隔離、分餐就餐……作為格爾木市第一家復工的公司,鹽化集團製鹽分公司已經復工整整11天了,員工們基本都適應了這種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的節奏。
走進天然湖鹽大包裝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都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在各自的崗位上緊張地忙碌著,空曠的車間內,粒粒晶瑩剔透的鹽粒都被打包到了包裝袋中,每台機器前都只有一到兩名員工負責操作機器和往加工袋裡打包成品精製鹽,車間外的空地上,裝卸工們正在將「新鮮」出廠的成品鹽裝運到貨車上,而這些精製鹽很快就會出現在省內外各大超市貨架上,時刻保證充足的貨源。
天然湖鹽大包裝車間共有50名員工,李彪必須要嚴格監督到每一名員工和每一道工序。李彪說:「按照以往的常規,進入車間前都需要做一些準備,包括領取包裝袋、開工作會、換衣服和個人清潔,眼下正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期間,我們作為食品鹽的加工企業,我們更要加強員工的身體健康檢測和生產線的安全檢測,我們守住了這一道安全線,就是保證了每一位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除去天然湖鹽大包裝車間,製鹽分公司還有天然湖鹽小包裝車間、精製鹽車間、裝卸車間及食鹽儲備庫,各個車間區域都配有一名工段長,協調劃分員工們每天的工作任務,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目前在崗的110餘名員工,都按照精細的排班制度將其劃分成組,以此避免員工們扎堆在一起。
「目前我們製鹽分公司只運作了兩台機器,一天的生產量在60噸左右,現在共接到了200多個訂單,包括省內外多個地方,產量共有200多噸。」製鹽分公司總經理鞏金平說。
作為公司的負責人和一名黨員,任何小事鞏金平都要親自解決,為了就是能夠及時了解到廠區內的實際進展情況。受前期疫情管控的影響,格爾木市內不允許外省車進入,貨資運輸交接就成了頭等難題,於是鞏金平帶著員工開著廠區里的車,將貨資接了回來,在他的眼裡,工作和製鹽一樣,需要根據不同的要求,想出最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這樣才能製作出精細的產物。
格爾木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建於1965年,原名「格爾木鹽化總廠」,集團下設製鹽分公司、鹽湖資源開發分公司、鉀肥分公司、氯化鎂分公司等七個分支機構,它既是國家食鹽定點生產企業,也是青海省三大鹽廠之一。由於每個訂單都需要按照各省區的碘含量要求進行加工生產,規格均有不同,所以其種類繁多,目前已經研發了四十多個品種,包括精製鹽、粉洗鹽、天然湖鹽、顆粒鹽、日曬鹽等產品。
春節前夕,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格爾木市的各大超市和食品店供貨300多噸,保證了格爾木市的食用鹽的儲備,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鹽化集團沒有放鬆警惕,加快步伐繼續投入到生產作業中,將保證國家儲備、企業儲備和市區儲備作為頭等大事。
「我們製鹽分公司的原材料都是由集團下屬的鹽湖資源開發分公司提供,目前原材料儲備充足,由於包裝袋加工廠目前還未完全復工,所以我們目前緊缺的只有包裝袋,只要那邊加工廠貨源給我們續上,我們馬上加足馬力,將各個地方的訂單都發運出去!」鞏金平一邊指著正在裝運的貨車,一邊高興地說。
據了解,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今年計劃完成工業總產值6000萬元,生產各種鹽43.6萬噸,銷售各種鹽35萬噸,產銷鉀肥8000噸,產銷熱敷鹽袋5000個。
作者:王菲菲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