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為什麼會發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2019-10-19     鄉土

資本主義社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經歷一次經濟危機,人們早已習慣。但1929年-1933年的那場經濟危機,其破壞力之大,波及範圍之廣,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承受範圍,使人們不得不用「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來特指它。

而這場經濟危機也迫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放棄盛行一時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加大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紛紛強化貿易壁壘。德、日、意等國甚至走上法西斯集權道路,通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直接導致了二戰策源地的形成。

大蕭條之前的美國沉浸於虛假的「柯立芝繁榮」

一戰結束後,美國利用歐洲各國的恢復期進行大規模經濟擴張,從而帶動了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美國政府又極力宣揚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大規模減免賦稅債務。

同時隨著技術的革新,汽車、有聲電影、餐飲服務行業迅速發展,有錢的美國人沉浸於美好的物質享受中無法自拔,分期付款成為主要消費手段。而信貸、股票等投機活動也呈爆炸式增長,美國股市一路高走,美國經濟呈現一幅繁榮景象。

由於美國時任總統為柯立芝,所以這種繁榮被稱為「柯立芝繁榮」。美國資本家信誓旦旦的說,他們找到了破解經濟危機的辦法,資本主義將「永久穩定」

不過在繁榮的背後卻潛藏著巨大的危機:農業發展遠遠跟不上工業發展,1/3的社會財富集中在5%的人口手中。特別是股票市場的泡沫十分巨大,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

大蕭條源於股市的斷崖式下跌

1929年3月,胡佛接替柯立芝成為美國總統。胡佛上台後繼續柯立芝的政策,並對經濟形勢一片樂觀。

但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市暴跌40個百分點,許多美國人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富化為烏有,毫無辦法。在之後的兩個星期內,美國股市持續下跌,300億美元人間蒸發,社會陷入一片恐慌。

因股票崩盤而自殺的美國股民

突如其來的股市崩盤讓美國人措手不及。由於分期付款和信貸消費使得許多美國人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不得不抵押住房。另外銀行擠兌成風,銀行和企業紛紛破產,失業率陡然增高,失業人口長期維持在1300萬左右。

胡佛總統上任時許諾給美國人的美好願景頃刻間化為泡影。失去住所的人們不得不擠在臨時搭建的窩棚中度日,甚至在大街和長凳上露宿。失業人口的增加又導致社會治安的不穩定,美國黑幫盛行一時。憤怒的美國人將臨時搭建的窩棚稱為「胡佛屋」,將乞討的麻袋稱為「胡佛袋」,將畜力車稱為「胡佛車」

1929年-1933年,美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700多萬,絕大多數是因為自殺和營養不良。諷刺的是,美國農場主卻把穀物大量焚燒,將大量牛奶傾注於密西西比河,使其成為「銀河」。

這樣的美國陷入崩潰的邊緣。

大蕭條迅速波及全球

美國一咳嗽,全球都感冒,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蕭條很快波及全球。

受影響最大的是德國。一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興,為了恢復經濟和償還賠款向美國借了大筆貸款。而大蕭條導致美國自顧不暇,嚴重依賴美國援助的德國生產陷入停頓,近600萬人失業,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貶值的德國馬克

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等國也好不到哪去,股市暴跌,生產銳減,造成大量失業人口,社會動盪不安。

但新興的社會主義蘇聯卻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國內工業產值穩步增長,綜合國力迅速提高。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政府干預經濟發展,再加上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聯繫並不緊密,從而避免了大蕭條。

政府干預經濟力度加強和二戰策源地的形成

蘇聯模式給了資本主義國家應對大蕭條的辦法,那就是加大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特別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藍鷹計劃」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頹勢。

不過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各國由於國情不同,出現了偏差。英國、法國和美國雖然大大強化了政府權力,但由於經濟底子好,沒有走上集權道路。而國內市場匱乏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卻走上了法西斯集權道路,不得不通過對外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導致二戰策源地的形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LXM4W0BMH2_cNUgyN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