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審美又被誇了。
《演員請就位》上,一部性轉版《畫皮》,名次話題雙豐收。
現場僅以7票之差錯過第一名。
當晚就上了熱搜。
有人說,感覺郭敬明進步飛速,大片質感唯美,不像以前那麼low了;
有人說,郭敬明還是在拍ppt,形式大於內容。
《畫皮》原導演陳嘉上的態度最曖昧。
第一時間轉發評論:「聰明的改編」,感覺就差加個狗頭了。
那究竟是好還是不好?
於是,許多毒飯在節目播出後跑來留言讓Sir評一評。
Sir不是沒想過,但確實挺難評的。
幾個理由:
1、體量。這是一個命題作文,有角色、篇幅、時間等限制,導演發揮空間也有限。
2、目的。在有限空間內,導演們就必須作出取捨,究竟是風格優先,還是表演優先,衝突優先……
3、性質。不同的側重點,又決定了每個導演對這部短片性質的判斷,到底是競技性,還是表達性,還是實驗性……
以上條件,一定程度閹割了導演的創作幅度。
Sir也無法像評價一部完整作品一樣去揣測導演所有意圖。
所以是沒得聊咯?
也不是。
短片有短片的聊法,找一個相對「小」的角度。
比如,大家誇得最多的一個點:審美。
郭敬明版《畫皮》,審美真的高級嗎?
先別急著給出結論。
我們來看一些細節。
首先是郭敬明的改編,陳嘉上說得準確,「聰明」。
《演員請就位》作為一檔演技節目,(明面上的)規則還是比演技。
《畫皮》,如果按原電影設定來演,兩女一男,對標周迅、陳坤和趙薇,成品必然慘烈。
郭導靈機一動,乾脆性轉一下,既避了坑,還狠賺一波話題和關注度。
觀眾都想看點不一樣的不是?
這樣,就變成了女將軍佩蓉(王楚然 飾),在外救回的男狐妖小唯(丁程鑫 飾)想擠掉佩蓉丈夫(何昶希 飾)上位的故事。
但與其說,這是一部讓三個年輕演員展示演技的作品。
不如說是一部郭敬明為自己導演風格「正名」的作品。
製作上,卯足了勁。
時長,半小時,所有導演作品中最長,熬夜連軸運作。
場景、服化道、特效都下了血本……
必須承認,郭敬明這次不僅有這些「空架子」。
在導演基本素養和技能上,郭敬明比從前進步了。
一個細節。
當編劇袁子彈質疑為什么小唯作為一個男的要在房間裡繡花時,郭敬明能夠給出比較自洽的解釋。
這是一個典型「用鏡頭敘事」的手法。
難得的是,這個情節背後他還有點更複雜、更深層次的人物設計。
不僅如此。
還有一個當場沒有被任何人點到的地方。
頭髮。
結局時,小唯給了王生一撮頭髮,騙他說是佩蓉的。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郭敬明早在之前的鏡頭裡埋下了暗線——那是小唯自己的頭髮。
就這一處設計。
如果看到了,會讓整個故事的結局體現出更曖昧的深意。
還有一些巧思,甚至可以說是被演員「浪費」了。
小唯第一次施「妖術」。
在二人比武時,有一個畫面,來回推移。
這本埋下了一個重要信息點:王生本來用的是木劍,小唯卻把它「變」成了真劍,以此上演一出苦肉計。
鏡頭一來一回,還給了何昶希一個特寫。
可他愣是沒有演出看到手裡木劍變真劍的震驚:
這些細節,是郭敬明在節目中展現的誠意。
技巧進步、心思下足、花錢大方。
網友有一點Sir同意:
「質感不錯」。
這種畫面和導演手法上的投入,的確能提升作品整體質感。
但。
質感,是審美的一部分嗎?
不一定。
我們來看看郭敬明版《畫皮》的「美」是哪些。
第一招:男色大賞。
郭敬明挑的演員,要精緻好看。
即使之前拍的片再爛,架不住每部都是顏狗們的狂歡。
特別是「把男生拍得帥」,乃郭導最引以為傲的地方。
那他究竟怎麼個拍法來展現男演員的帥氣?
韓式半永久粗眉,略帶妖冶的精緻妝容。
拍攝上,要極盡渲染。
慢鏡頭+鼓風機,標配。
再配上演員們拍雜誌硬照般的表情,三百六十度展現男色魅力。
如果條件允許,能裸一下最好。
在郭敬明的鏡頭裡,這些男演員的自身特點被磨平,成為他標準化審美包裝下的男色寫真模特。
第二招:唯美畫面
郭敬明的電影,畫面必須賞心悅目。
《畫皮》里,還是熟悉的郭敬明式唯美——風吹落葉,大雪紛飛,衣袂飄飄。
服裝、道具都得跟上,萬不能顯得不高級。
的確,每一幀都可以截下來做壁紙。
郭敬明對視覺美的執著,聲嘶力竭地寫在每一幀畫面里。
但電影影像是一門語言,除了賞心悅目,真正的電影感,是精緻畫面背後的有所指。
就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畫面是美。
但真正具有電影感的,是張藝謀利用色彩衝擊和構圖技法,構成對封建禮教壓迫人性的隱喻。
為了場景畫面唯美,郭敬明愛在電影里下雪,《畫皮》里下,《小時代》里的上海更是動不動變成鐵嶺大雪紛飛。
《霸王別姬》里也有一場雪。
在小豆子的母親把他丟在戲班後,小豆子轉身呼喚,卻發現母親迅速消失了,門外,突然下起了茫茫大雪。
這才是影像真正的美。
如果只為了好看,那不是電影感,那是錢。
第三招:配樂+旁白
郭導的電影,配樂和旁白是精髓。
他的每部電影里,配樂覆蓋了幾乎所有的篇幅。
還記得被隨時響起的《時間煮雨》支配的恐懼嗎?
兩季《演員請就位》里,郭敬明的著名作品《妖貓傳》《AI》和這部《畫皮》,全是用滿溢的BGM來結尾。
煽情歌曲配上青春疼痛風的旁白,回憶蒙太奇穿插主角們45度流淚Pose。
比起電影,更像傷感情歌MV。
至於為什麼如此依賴旁白和BGM,原因也簡單。
演員無法依靠表演傳達情緒,郭導精美的畫面,也不能傳遞情感。
只能依靠音樂和旁白來推動。
如果觀眾哭了,那也很正常,幾個人經得起這麼煽呢?
第四招:擦邊球的藝術
郭敬明太了解如何吸引女觀眾。
《畫皮》的故事,本來是女尊。
原故事裡的隱忍賢妻,成了帥氣女將軍,一家之主。有個溫文爾雅的賢內助丈夫,還撿了只漂亮小奶狗回來養著。
雖說這表面上是一個兩男搶一女的異性戀故事,但抵不住郭導巧思,兩個男情敵之間暗流涌動,女一卻淪為工具人。
還有這種非常曖昧的對話和撩撥。
——叫我王生就好
——叫你哥哥可好
更不要說結局小唯把自己的頭髮給了王生做信物。
如果這都不算愛?
總結下來,郭敬明幾個重點也都打得非常高效。
男演員的帥和溫柔;
忠實奶狗陪伴的慰藉;
強行催淚的結尾和好聽的BGM。
不難發現,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上幾部作品,熱度都非常高。
這次《畫皮》放送後,爾冬升說了一句話挺有意思:「這一類題材就是市場需要的。」
老凡爾賽了。
在Sir看,郭敬明所謂的「審美」,不是對美的追求,而是對市場的算計和大眾情緒的迎合。
再更進一步。
「審美」本身是一種過程。
是每個人在自身經歷、眼界、思想不斷提升之後,對美的反思。
郭敬明呢?
至少在目前的作品來看,他沒有體現出這種提升。
所以,郭敬明作品最大的問題不是「審美」的高級與低級。
而是用對市場需求的極致虔誠,困囿著大眾對「美」的多元追求。
比如最近發布的新片《晴雅集》預告。
不得不說,真·大片質感。
特效精良、服化道考究、畫面綺麗,最大限度撩撥視覺快感。
但從預告來看,它最大的賣點,依舊是好看的男演員,和暗流涌動的耽美線。
郭敬明真的會進步嗎?
起碼,Sir的確在節目裡看到他的誠意和努力。
不過要打臉。
Sir只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