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鹿晗接連2部電影票房撲街之後,小鮮肉是不是徹底涼了?

2019-08-13     梁鵬飛

小鮮肉這個詞,不知道是從何時而起。

但是說起中國娛樂圈最大的2個小鮮肉代表,那一定是鹿晗和吳亦凡,他們倆就是鮮肉界的絕代雙鵰,無論是流量還是影響力,都吊打其他所有小鮮肉明星。

但是這兩年的暑期檔,吳亦凡主演的《歐洲攻略》,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統統票房撲街,讓投資方賠的血本無歸。相信經過這2部電影之後,電影市場的小鮮肉時代將徹底結束。

而小鮮肉的興起則是開始於2014年左右,短短5年,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事實證明,無視觀眾的正常智商,強行靠宣傳炒作製造出來的流量明星,終究不可靠。

1、小鮮肉的崛起和巔峰

中國小鮮肉流量明星的崛起,一定離開不2013年的《小時代》。

當年這種花里胡哨的國產青春愛情偶像電影,俘獲了大量粉絲的心。也讓市場見識到了流量明星的力量。

《小時代》當年的票房成功,帶有很大幸運成分,因為當年中國電影還不像後來《戰狼2》出現之後口碑為王,那個時候國產片好電影也實在太少,所以這種靠炒作,靠流量宣傳的電影能夠成為市場熱點,大量觀眾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電影,推高了這些爛片的票房。

小時代的票房成功標誌著小鮮肉流量明星的崛起,也讓資本認識到,靠炒作流量明星的熱度,可以賺錢,所以各種資本都開始瘋狂製造小鮮肉流量明星。而這批小鮮肉的巔峰代表,還是要屬吳亦凡和鹿晗。

而這兩個人的經歷,都如出一轍。他們都是韓國娛樂造星體系下的極致產品。

吳亦凡2007年進入韓國SM娛樂公司,2012年作為EXO組合成員出道,學習演藝經歷足足花了5年,不可謂不漫長。此後2014年因為名氣足夠大,加上國內影視娛樂產業正在急速膨脹,於是謀求和韓國公司解約,回國發展。

鹿晗的經歷和吳亦凡幾乎完全一樣。2008年加入韓國SM娛樂公司,同樣是在2012年出道於EXO組合,同樣是在2014年申請解約,回國發展。

可以肯定的是,在2014年或者更早國內某些資本已經嗅到了即將來到的小鮮肉流量時代,所以他們在這一年同時把吳亦凡和鹿晗召回國。

在之後的2、3年,在資本的力捧之下,吳亦凡和鹿晗都拿到了影視圈的頂級資源。尤其是吳亦凡,直接出演周星馳、徐克的魔幻大片《西遊伏妖篇》男主角。要知道,2016年的周星馳剛剛憑藉《美人魚》獲得中國電影票房史上第一個30億,票房榜總冠軍。

能夠在這個時候成為周星馳最新大片的男主角,是一個什麼概念?

就相當於吳京接下來要拍《戰狼3》直接當男主角,就是這麼厲害。

鹿晗的電影資源略不如吳亦凡,但是2016年主演《盜墓筆記》也有10億票房,還在張藝謀的國際化魔幻大片《長城》中獲得了一個不錯的角色。

在2014年他們倆回國之後,到2016年他們都攀上了事業巔峰,那正是烈火烹油,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代。

想必現在他們倆都經常回味2016年那個夏天,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憧憬。

2、小鮮肉流量明星的必然失敗

但一切也都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結束了。

因為小鮮肉流量明星的成功,本質上就是靠炒熱度吸引觀眾,這種計倆只會在市場初期有效果,在觀眾認清了小鮮肉流量明星根本不會演戲的本質以後,觀眾也不都是傻子,觀眾願意進電影院看電影,還是希望看到好電影,小鮮肉根本無法提供好電影,被觀眾唾棄和拋棄是遲早的事情。

德不配位,必遭其殃。觸龍早在3000年前就說了「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觸龍說的是那些貴族,沒有能力,被強行扶上高位,拿著優厚的俸祿,卻不曾立下一絲功勞,這樣的人遲早會被推翻。

其實任何行業都是一樣,在娛樂圈,如果你沒有演技,沒法奉獻出讓觀眾真正滿意認同的影視作品,但是資本力量又要強行捧紅你,那等待你的最終下場,一定是被觀眾唾棄。

一個人有多大的能耐就干多大的事兒,俗話說的好,有多大的褲襠就穿多大的褲子。中國電影每年真正引人關注的電影其實不多,真正到了《西遊伏妖篇》這個量級,那都是全國矚目,這種檔次的電影,絕不允許搞砸。

正如吳京的《戰狼3》一樣,觀眾的預期非常高,就算無法超越《戰狼2》的水平,但是也不能差太多,否則觀眾的失望程度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吳京一直都不敢拍《戰狼3》,想要磨出一個最好的劇本。

吳亦凡在周星馳名聲最高點那個時候,把這種觀眾最期待的大片搞砸了。當然這個鍋不可能全部讓吳亦凡背,周星馳本身也有責任,資本方更是背後的罪魁禍首。

但是觀眾對周星馳有情懷,他們也會對周星馳有怨念,但是更多的氣肯定都撒在吳亦凡頭上。

除非吳亦凡和鹿晗,能夠真正拿出讓觀眾心悅誠服的作品,像吳京的《戰狼2》那樣,像周星馳的《喜劇之王》那樣,那觀眾絕不會再罵大街,反而會頂禮膜拜。

但是這可能嗎?

小鮮肉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演技,怎麼可能有這樣的生活閱歷,怎麼可能有這樣的能力,演繹出這樣的影史經典呢?

所以迎接小鮮肉的,是必然會到來的失敗。其實就在《西遊伏妖篇》之前,2016年的暑期檔,吳亦凡主演的2部愛情偶像電影,《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和《致青春2》也都遭遇了票房失敗。

終於2018年《歐洲攻略》的票房撲街,讓資本市場終於認清了現實。

如今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票房徹底撲街,應該是讓資本市場再次確立這一點。

《歐洲攻略》和《上海堡壘》在未來一定會被大家反覆提起,因為這2部電影的票房失敗,具有風向標意義。這標誌著小鮮肉流量明星的徹底失敗。

這2部電影投資額據說都有3億,而且都集合了老牌巨星。《歐洲攻略》有梁朝偉,《上海堡壘》有舒淇,這兩位都是曾經華語電影一線巨星,而且都坐擁多個金像、金馬大獎,要演技有演技,要票房號召力有票房號召力。

但是這2部電影的票房走勢,基本上屬於一瀉千里。大家看它們的票房對比圖。

它們都是周五上映,首日票房都沒有破億。然後在上映之後口碑就徹底崩盤,無論是豆瓣還是貓眼,評分都是毫無挽回的爛片。吳亦凡的歐洲攻略豆瓣3.5,貓眼曾低至7分以下;鹿晗的上海堡壘豆瓣目前已經降至3.2,貓眼6.3,在爛片方面更甚一籌。

由於口碑太差,這2部電影在第2天票房都迅速惡化。本來一部電影周六票房正常情況下應該比周五高才對,但是對於這些超級爛片而言,當觀眾認清其真實面目之後,票房基本上是呈一字型跳水趨勢。

和《歐洲攻略》、《上海堡壘》相似的,還有一部吳磊主演的《阿修羅》,這3部電影都是爛出了同樣的水平。

事實一再證明,小鮮肉已經是電影市場上的過街老鼠了,已經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了。

只要任何電影和小鮮肉沾邊,都會遭受觀眾的大量群嘲。小鮮肉事實上已經成為票房的毒藥了。

3、小鮮肉的罪魁禍首是背後資本

從2013年小鮮肉流量明星的崛起,到這2年小鮮肉主演電影票房的徹底失敗,也就是短短5、6年。

可以說之前小鮮肉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淒涼。正所謂站得高,跌得慘;越是捧得高,越是摔得響。

上一代小鮮肉吳亦凡和鹿晗,多少還享受了一點時代紅利。但是新一代小鮮肉的代表蔡徐坤,從出道以後,迎接他的就一直是各種嘲諷。從網友們各種惡搞蔡徐坤打籃球的圖片和視頻,就可以看出大家對蔡徐坤當道的厭惡。

這一切,實在是因為觀眾都受夠了。

這些要啥啥沒有的小鮮肉流量明星,除了臉蛋漂亮,基本上就一無是處了。但是資本的力量強行把他們推送到我們面前,網上到處都是他們的新聞,觀眾心裡能不煩嗎?

但是,其實往深層次里想一想,吳亦凡、鹿晗這些小鮮肉流量明星,本身也只不過是站在台前的棋子而已。

觀眾眼中那些外表光鮮的形象,難道是真實的他們嗎?

他們,也只不過是資本力量的玩偶而已,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要拍的電影,他們要參加的綜藝,他們要參加的各種節目......這一切,恐怕大多數也都是身不由己。

他們被資本選中,成為很多粉絲追捧的明星,他們獲得了很多人一輩子也無法得到的名和利;但是反過來說,他們也承受了很多人無法想像的罵名。

所以我們常常說,對一個人最大的傷害,其實就是捧殺他。明明他沒有這樣的能力,非要強行把他推上他無法承擔的位置,最後讓全天下所有人都來罵他。

吳亦凡和鹿晗會有今天的局面,並不能說全部是他們自己的錯。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也是犧牲品,是背後資本強行操控的犧牲品。

觀眾對吳亦凡和鹿晗,以及包括蔡徐坤等等,所有這些流量明星的厭惡,本質上是對背後操縱的資本力量的反感。

這是觀眾對資本操縱我們網絡娛樂生活的一種必然反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1qliWwBvvf6VcSZyU_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