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究竟算是商人還是海盜,在歷史上是有爭議的。他全盛期時期,勾結倭寇,率領一支幾乎堪與鄭和船隊相比的龐大海盜集團,明軍對他莫可奈何。但他的發家之道,靠著並不是劫掠,而是貿易。
相傳汪直自幼貧困,但為人講義氣,樂於分享,有頭腦又有體力的他,很快聚集了一批兄弟在他周邊。他認為明朝法度森嚴,動輒觸禁,孰于海外乎逍遙哉,於是在沿海進行亦商亦盜的活動。
汪直和廣東與徽商等海商集團結合,以平戶、雙嶼港、瀝港等為基地,掌握中國沿海的對外貿易。當時雙嶼港更有東方威尼斯的美名,是十六世紀遠東與西方貿易的重要港口。而這一切,都非公家推動,而是汪直私人達成的。
但因為明朝厲行海禁不論商民都嚴禁出洋,下海出洋者都被視為奸徒、海盜,汪直的成就越大,那他就越是朝廷的眼中釘。可是明朝海軍剿不動汪直,因此嘉靖三十三年,總督南直隸、浙江、福建的胡宗憲以開放海禁互市為誘,招撫汪直。
汪直畢生的願望就是能夠自由的進行海外貿易,他無法抗拒胡宗憲的誘惑,遂同意談判招撫。結果沒想到汪直一上岸,就被地方官員拘禁,上奏朝廷說汪直勾結倭寇,惡貫滔天,神人共怒,理當處斬。
胡宗憲後來受於朝廷的壓力,撕毀對汪直的承諾,上書說其當斬。就這樣,橫行中國沿海的一代海上霸主,遭到處死。
汪直臨死前,曾預言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明朝皇帝與官員都忽略了,汪直雖然是中國沿海最大的海上勢力沒錯,但其生前,葡萄牙人、日本人都受到其壓制。汪直死後,海上各大勢力失去約束,導致倭寇之患死灰復燃,其預言馬上應驗。
數十年後,另一個著名海盜鄭芝龍,同樣屢敗官兵,逼得朝廷對其招撫。鄭芝龍接受招安後,背靠著明朝官方的支持,逐漸消滅其他海盜集團,壟斷中國沿海的海外貿易。
比較兩人的差別,就是鄭芝龍謹記汪直教訓,從未遠離自己的海上武力,因此鄭芝龍成功達成汪直的夢想,但汪直卻死於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