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甲狀腺素片劑吸收不良,新的藥物劑型值得推薦 | 研究速遞

2020-02-14   醫脈通內分泌科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或者生物學效應不足導致的臨床綜合徵。根據嚴重程度分為臨床甲減和亞臨床甲減,取決於血清TSH和FT4水平。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全球患病率從5%到10%,其中大部分原發性亞臨床甲減由碘缺乏症和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橋本甲狀腺炎)引起,其他的甲減病例是由放射性碘治療或手術治療後引發,或者甲狀腺腫或甲狀腺癌以及藥物引起的。

甲狀腺功能減退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在廣泛的實驗室檢查後被發現,這些患者或許存在輕度非特異性症狀,比如便秘、體重增加、脫髮、皮膚乾燥和畏寒等,但是他們的TSH水平仍高於10mIU/L,因此這些人與普通人相比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死亡率更高。另外,妊娠期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造成孕產婦和胎兒的不利影響,流產、早產、低出生體重和較低的後代智力風險更高。所有需要及時被干預,定期評估患者的TSH水平使其達標。

影響左甲狀腺素片劑吸收的因素

常用左甲狀腺素(LT4)來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最常用的劑型為片劑,要求在早餐前至少30分鐘服用,並且用大量水送服,之後它在胃中分離,溶解後的活性成分顆粒最終在空腸和迴腸中被吸收。因為LT4的治療指數狹窄,所以容易出現治療不足和過度治療的現象。此外,又有很多因素影響片劑的吸收率,導致TSH目標無法達到。

影響LT4片劑吸收率的因素包括:(1)胃腸道疾病;(2)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3)與食物的相互影響(見表1)。為了克服這些局限性,在過去的幾十年發表的各種研究中,科學家們給出服用LT4片劑的最佳時機是進餐前60分鐘。另外,以液體溶液(LS)和軟凝膠(SG)膠囊為代表的新劑型已經推出,LS配方由溶解在液體甘油和乙醇中的LT4組成;SG中的LT4溶解在液體甘油中,外面有明膠外殼,使得藥物易於吞咽並且快速、持續溶解釋放液體LT4進入胃。

表1 影響LT4片劑吸收的因素

有兩項Meta分析顯示,患有相應的疾病導致吸收不良,從而無法改善甲狀腺功能減退時,用LS劑型能夠有效改善症狀。但根據美國甲狀腺協會的指南,目前僅在對片劑過敏的極少數人群中考慮使用LS和SG劑型。相比片劑,LS和SG劑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證實,是僅在存在過敏或者已經影響LT4吸收的疾病(例如乳糜瀉)中推薦LS和SG劑型,還是讓這些新劑型代表新的治療標準納入指南推薦需要進一步評估,研究者評估了胃腸功能不良對LT4吸收的影響,以及更換劑型對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改善情況。

影響LT4吸收的胃腸道疾病

研究者在PubMed和Google中分別進行了搜索,查找那些已經證實影響LT4吸收的胃腸道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研究發現在與LT4片劑吸收不良的胃腸道疾病中,乳糖吸收不良(LM)、幽門螺桿菌(HP)感染、賈第鞭毛蟲感染和克羅恩病(CD)是最常見的,其他情況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減肥手術、胃輕癱、肝硬化和潰瘍性結腸炎。

用Meta分析評估了這些疾病的全球患病率。數據來自89個國家/地區的研究,包含84%的世界人口。顯示這些疾病在世界人口中普遍流行68%(95%CI:64%–72%)。其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48%)和乳糖吸收不良(68%)是占比最多的兩大疾病,全世界患病情況見下圖。此外,潰瘍性結腸炎對其流行程度的最高估計為東南亞地區為6/10萬,北歐為505/10萬。未找到減肥手術或自身免疫性胃炎、胃輕癱、賈第鞭毛蟲病和肝硬化患病率的高水平數據。估計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患病率為0.5%–5%,胃輕癱的患病率男性為9/10萬,女性為38/10萬,賈第蟲病的患病率從北歐的3%-5%到亞洲的5%-20%,在兒童中發病率更高。最後,中國的肝硬化估計為0.5%,而美國為0.3%,歐洲為0.1%。

新的甲狀腺素製劑值得被考慮

研究結果發現乳糖吸收不良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腸道最常見的疾病,患病率分別為68%和48%。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肥胖症手術、腹腔疾病、胃輕癱、賈第鞭毛蟲病、肝硬化或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率低於20%。雖然區域數據和國家/地區級別之間存在差異,但至少五分之一的患者被診斷出患有一種影響LT4吸收的胃腸道疾病。

甲狀腺素片劑在胃腸道疾病流行(乳糖吸收不良和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很高)的背景下存在LT4吸收不良的情況,此外,藥物或食物的相互作用會進一步加劇這種風險。目前所有的將患者從片劑切換為LS或SG劑型的甲減患者的研究均發現了甲狀腺功能改善,因此這些新的製劑應被視為控制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一線療法,考慮納入指南中。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Castellana M, Castellana C, Giovanella L, et al. 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aving an impact on tablet levothyroxine absorption: should this formulation still be considered as the first-line therapy[J]. Endocrine, Published online: 17 January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2020-019-02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