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口這個詞,應該是釣魚圈子裡,比較獨特,比較直接的一個詞,意思很簡單,就是魚在吃口時,因為各種原因,鉤餌被擋在魚唇之外,那麼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魚鉤都沒有進嘴,那自然是無法刺魚成功了;一旦出現擋口現象,都能確定一個事,那就是漂訊碎、雜、亂,如果不能及時做調整,那就只能看著浮漂給出各種細碎的訊號,而徒呼奈何了。
既然明白了擋口這種現象,那麼擋口這個現象的緣由,種類確實不少,比較常見的,有餌團太大、鉤號太大、餌團狀態不好、魚線太粗這幾種,當然,這幾種情況,都不是絕對的,都是在漂訊出現提示後,亦或者是抓口時出現異常的時候,才能判斷是出現了擋口,相應的,只有解決了適時的擋口誘因,才能繼續施釣。
當我們開餌後,餌團體積過大、過硬,目標魚張唇時,無法吸食餌團進唇,這是比較常見的,但是這種情況是相對而言,大多數是因為目標魚的體積,和餌團的體積預期不匹配,比如我們計劃誘釣的是鯉魚,而進窩的多是鯽魚,就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畢竟,淡水魚對餌料的味型嗜好,並不固定;另一種情況,就是餌團太硬,這種情況,當魚吸食餌團進嘴,因為餌料太硬,異物感實在太強,而且鉤尖也不太容易刺透餌團,進一步來說,自然也無法刺中魚唇,雖說鉤餌已經被吸入魚唇了,但是我們也認為這是一種擋口現象。
這兩種誘因,具體表現在漂訊上,是有明顯的訊號的,當餌團過大導致擋口時,漂訊多為半目的小點漂,而餌料過硬導致的擋口,對會出現不規律的1目左右小頓口,何謂不規律小頓口呢?就是頓口頻出,但是漂目行程很短,而且很突然,還沒有來的及提竿,馬上就恢復了時不時還有個移漂,幅度都不是很大,但是基本上都能在1目左右的變化;知道了誘因,我們只需要調整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是餌團過大,我們將餌團體積,縮減到四分之三,甚至是二分之一就可以了;如果餌料過硬,我們可以適當添加點開餌水,多醒一會,再試試效果即可。
魚鉤的鉤號過大,其實說白了就是鉤尖到鉤柄之間的鉤門距過大,這種情況多見於目標魚體積預估錯誤,鯽鯉草都有可能,比如我們計劃釣大鯉大草,用10~14號伊勢尼,但是進窩的鯉草,不過是斤草、斤鯉,這就會導致進窩魚吞咽鉤餌時,異物感很強烈,不一定是無法吸入,但是加上魚鉤上的餌料,不管是軟料,還是種餌,亦或者是活餌,都有很強烈的異物感,無法繼續下咽,只能吐出鉤餌,我們稱這種誘因,也是擋口現象。
那麼這種擋口現象,多是使用大鉤號魚鉤時,有口,但是無死口,提竿頻繁空竿,這種時候基本上都可以認定為鉤號過大,有兩種處理建議,第一,可以將餌團體積減少,只要能包裹住鉤尖即可,並且調整釣目,這樣便於刺魚;第二,可以改為小兩個號的魚鉤,這樣調整過後,很快就會有死口出現。
這種情況,多見於使用商品餌時出現,再具體一點,就是狀態粉添加之後,攪拌不均勻後導致的,這樣開餌的後果,很容易出現疙瘩餌,再一種,就是揉搓次數太久,拉絲粉加的太多,加之水比明顯少了,這樣開出來的餌團,基本上就不怎麼霧化了,這樣的餌團,對於魚來說,根本就談不上適口性,口感還不如種餌,如果目標魚是大魚,這種餌料勉強還能用,如果目標魚是小型魚的話,魚是很難吸食的,就算勉強吸餌入唇,也很快就吐出來了。
至於判斷餌料是不是這種原因,只需要仔細觀察,醒餌成功之後的餌料,要均勻,用手指捏捻一下,比較順、滑,沒有澀、硬、刺痛感,就說明餌料沒問題,反之,就說明餌料狀態沒問題,如果是漂訊碎、雜、亂,再確定一下餌料狀態,那麼擋口現象,很快就能解決了。
至於魚線太粗,會不會導致擋口,這個說法其實要看子線到底有多粗了,比如0.4和0.6的子線相比,非要說0.6的子線比0.4的子線擋口,這個說法就純屬扯淡的,但是要說1.5的子線比0.6的子線擋口,這就比較正常了,但是要說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都是進窩魚和目標魚不符,比如2.0的子線釣鯽魚,4.0的子線釣斤鯉、斤草,這種線號、線徑,明顯會影響魚口的正常。
但是,這種情況是屬於比較極端的現象,要真說比較集中的,多出現在冬釣、競技釣中,因為冬季魚口輕弱的厲害,線徑越粗,在冬魚吸食鉤餌入嘴時,就越容易形成阻礙,這會嚴重的影響冬魚吃餌,所以冬釣時多建議用細線;而在競技釣中,因為目標魚多是被釣了很多次的老滑魚了,線徑稍粗,都會引起魚口的警惕性,所以線徑越小,線越軟,誘釣效果越好,但是,除了這兩種情況,野釣、黑坑釣,說是粗線擋口,其實是很扯淡的。
擋口現象的形成,可能以上這四種情況,並能全部包括,還會有其他的形成原因,但是以上這四種,要麼可以通過漂訊觀察出來,要麼通過垂釣水情、季節,判斷出來,只要能把以上四種情況都儘可能規避了,解決了,那麼大多數擋口現象,都能得到有效解決,而只要能解決擋口現象,漁獲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