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飛彈的出現,使得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興奮異常,他隨即宣布蘇聯在戰略武器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在1960年1月14日最高蘇維埃會議上他說道:「在各種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展和大量生產方面,我們要比其他國家領先好幾年」。
由於認為「蘇聯洲際飛彈」對美國取得了戰略武器的優勢,「帝國主義再別無選擇只好與我們和平共處,共產主義將繼續以和平或解放鬥爭的方式來讓越來越多的人擺脫壓迫。帝國主義的包圍圈已被打破,世界上政治力量的對比發生了對蘇聯有益的變化」。1958年3月3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蘇聯單方面停止核武器試驗的決定,並希望西方國家也支持這個倡議。與此同時,還建議與西方國家就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在中歐建立無核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締結互不侵犯協定、和平利用外太空空間等。不過在反應冷淡後,又在10月初宣布解除單方面停止核武器試驗的義務。
赫魯雪夫訪美揮舞玉米
小插曲-赫魯雪夫訪美
蘇聯的洲際飛彈發射與衛星上天,使得美國朝野一片震驚,產生了「飛彈差距論」。當然,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由於飛彈和衛星上天,在1958年4月5日致函艾森豪,建議美蘇舉行最高級別首腦會談。經過多方要求和協商,在1959年9月15日-9月27日應美國總統艾森豪邀請訪問美國,這是戰後美蘇首腦舉行的第一次會談。雙方討論了德國柏林、核試驗和雙邊關係等問題,並發表了聯合公報。
在訪問活動中,赫魯雪夫提出了兩個小要求:參觀迪斯尼和與當時的美國紅星瑪麗蓮-夢露共進晚餐。最終,參觀迪斯尼以安全為由被婉拒,共進晚餐的要求還是得到了滿足。9月21日在好萊塢雙方共進了午餐。當然,東道主並沒有安排「二人世界」,而是「亂點鴛鴦譜」地弄了多達400人的陪客。
宴會中的夢露
隨著洲際飛彈的試驗,蘇聯在1957年1月11日作出第61-39號決議,建設關於使用洲際飛彈戰鬥陣地「伏爾加」和「安加拉(Ангара)」建設工程。根據決議,在普列謝茨克(Плесецк)建設「安加拉」工程,在薩列哈爾德建設「伏爾加」工程。1958年7月2日,蘇聯部長會議正式做出第725-347號決議,要求在1959年完成安加拉工程的建設。1958-1959年,蘇軍陸續在基洛夫市郊、秋明市郊、弗拉基米爾市郊和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郊部署了第一批洲際飛彈部隊,而為了保密,這些駐地一律稱之為「炮兵訓練靶場」。
普列謝茨克
位於俄羅斯西北部,位於阿爾漢格爾斯克以南180千米,距離普列謝茨克市不遠,占地面積1762平方千米,南北長46千米,東西長82千米中心點位於北緯63度東經41度,是俄羅斯第一個航天發射場,也是全世界衛星發射最多的發射場。
1957年1月11日,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通過決議,組建裝備P-7飛彈的飛彈師和建設發射系統,代號「安加拉」。1957年7月15日成為了發射場的成立紀念日。1963年9月16日改為國防部第53科研試驗靶場。1966年3月17日進行了第一次航天發射。1994年11月11日改為俄羅斯國家第1航天發射場。
整個發射場共有6個中心與9座運載火箭發射平台,2006-2015年對於地面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建設和改造,改建完成後可以起降中心運輸機並能發射所有型號的運載火箭。
普列謝茨克靶場示意圖
在P-7飛彈研製過程中,它的競爭對手是總設計師格魯申科領導的第456特殊設計局P-8洲際飛彈方案,飛彈採用可以長期保存的偏二甲肼作為燃料。飛彈方案得到了炮兵元帥涅捷林的認可,不過被科羅廖夫否定了。不過之後,偏二甲肼成為了蘇聯海基和陸基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彈道飛彈的主要燃料。
為了改善P-7飛彈的戰鬥和運行性能,蘇聯又研製了它的改進型P-7A(8K74)飛彈。1958年7月2日提出並在1958年7月12日蘇聯部長會議決議通過。飛彈具有更完善的雷達制導系統,而且簡化了地面設備,彈頭重量也有所減輕,射程增加到9000-9500千米。
此後,它的改進型P-7A(8K74)在1959年12月24日進行了首次實驗性發射,由於一台發動機故障而未能完成飛行計劃。之後又陸續進行了16次試驗,其中8次成功,只有4次到達了勘察加半島。經過一系列改進後,最終飛彈於1960年1月1日開始戰鬥值勤,1960年9月12日開始列裝。這型飛彈是科羅廖夫領導的第一特殊設計局研製的,飛彈是兩級捆綁式布局,使用煤油T-1作為燃料,液氧作為氧化劑。飛彈最大飛行距離9500千米和14000千米(帶輕型戰鬥部),最大發射質量276噸,推進劑質量250噸,戰鬥部重量2.2噸(輕型戰鬥部)或3-3.7噸(重型戰鬥部),核裝藥威力300-500萬噸TNT,彈長31.4米,彈體直徑11.2米,射擊精度大於5千米,發射準備時間14-16小時(在技術陣地上)或9小時(在發射陣地上)。該型飛彈也僅僅小批量生產,共6枚,1968年退出現役。
在該型飛彈的設計中,科羅廖夫採納了使用液氧作為氧化劑的成熟的發動機設計方案。不過這種推進劑經受不了常溫、會旋即變熱、沸騰的液氧不可以加註狀態貯存在飛彈上,從而大大降低了其戰備水平。在後來楊格利和切洛梅的飛彈上採用了其他推進劑組元,顯著提高了戰備水平。
順便指出,在飛彈驚人的新結構中採用了煤油和液氧傳統推進劑,最終製造了航天運載火箭(「東方」號和「聯盟」號就是安裝了第3級的P-7彈道飛彈)。直至今天,「聯盟」號仍然是俄羅斯/前蘇聯把載人宇宙飛船送上地球軌道的唯一運載火箭。
根據安排,1958年開始,古比雪夫第一航空製造廠著手P-7A飛彈的批量生產。這家航空製造廠在此之前生產了米格-15、17殲擊機,伊爾-28前線轟炸機和圖-16遠程轟炸機。為了組織飛彈的批量生產,在工廠專門成立了第一特殊設計局第一分局,由P-7飛彈的主任設計師科茨洛夫作為負責人。之後在60年代初期,以該分局為基礎成立了中央專業設計局。
1957年8月P-7飛彈試驗人員合影
1959年12月,炮兵第三訓練靶場(原「安加拉」工程,1959年2月9日更名)交付了第一個P-7飛彈系統,之後共建立了6個單元;2個在哈薩克的第五儀表製造科研所,4個在普列謝茨克郊區。此後,P-7A飛彈還成為了蘇聯「東方」號、「聯盟」號和「閃電」號航天運載火箭的基礎。1957年7月15日,格里戈里耶夫(М.Г.Григорьев)就任普列謝茨克火箭師師長,這一天也成為了該航天發射場成立的紀念日。1957年12月,蘇聯國家委員會簽署法令,蘇聯歷史上第一個P-7洲際飛彈系統交付使用。1960年1月1日,火箭師開始戰鬥值班。
連結-蘇聯P-7飛彈發展的運載火箭
P-7飛彈最初發展的運載火箭是「衛星」號(Спутник)。火箭為一級半結構,由芯級和4個捆綁助推器組成,共有20台主發動機和12台遊動發動機。火箭全長29.17米,起飛質量276噸,推進劑採用液氧與煤油,起飛推力3900千牛,低地軌道運載能力1300千克,共發射了3次。
為了發射更大、更重的衛星和載人飛船,蘇聯在其基礎上發展了「東方」號、「閃電」號和「聯盟」號運載火箭。
「東方」(Восток)號運載火箭1959年1月2日首飛,發射了蘇聯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和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飛船,後來主要用於發射「東方」號飛船、「宇宙」號衛星、氣象衛星、遙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等。1988年5月,該火箭還進行了蘇聯首次商業發射。火箭為兩級半結構,基本是在「衛星」號基礎上增加液氧/煤油第二級,低地軌道運載能力4300千克。火箭全長38.4米,底部最大直徑10.3米,起飛質量287噸,起飛推力4942千牛。
閃電運載火箭
「閃電」(Молния)號1960年10月10日首飛,第二級改用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並增加了第三極。火箭閃電軌道運載能力1600千克,主要用於發射「閃電」號通信衛星、「宇宙」號預警衛星、月球探測器、金星探測器與火星探測器等。火箭全長42米,底部最大直徑10.3米,起飛質量306噸,起飛推力4942千牛。
「聯盟」(Союз)號1963年11月23日首飛,是在「東方」號基礎上將第二級改為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低地軌道運載能力7240千克。用於發射「聯盟」號載人飛船、照相偵察衛星、遙感衛星、生物衛星等。火箭全長49.52米,底部最大直徑10.3米,起飛質量310噸,起飛推力4942千牛。
聯盟運載火箭推進器
在該型飛彈的研製過程中,蘇聯有效解決了控制系統問題,它們包括視速度調節系統、燃料箱排空調節系統、法向和橫向控制系統等子系統。在日後的10多年時間裡,這種新型的控制原理和發展為所有前蘇聯大型液體彈道飛彈和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研製奠定了基礎。由於「成功完成了特殊部件生產的開發任務」(筆者註:指成功生產了P-7飛彈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航空第24工廠在1960年7月29日被授予勞動紅旗勳章。
格里戈里耶夫全名Михаил-Григорьевич-Григорьев米哈伊爾-格里戈洛耶維奇-格里戈里耶夫
1917年10月23日出生在特維爾州,1981年12月12日在莫斯科逝世。1936年進入捷爾任斯基炮兵軍事學院學習,1941年5月畢業後為泡兵連長。1942年7月任列寧格勒方面軍獨立火箭炮兵第85營營長,同年12月任火箭炮第10旅副旅長。1943年2月受命組建重型火箭炮第7旅。
戰後任職蘇軍炮兵參謀部,1950年12月-1954年任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特勤第23旅旅長,1954-1956年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7月-1962年5月任P-7飛彈師師長,1962年5月-1966年6月任飛彈第43集團軍第一副司令,1966年6月-1968年4月任該集團軍司令。1968年4月-1981年8月任戰略火箭軍第一副司令,1968年晉升上將,1981年4月開始任國防部督導組顧問。
先後獲得2枚列寧勳章、4枚紅旗勳章、1枚一級衛國戰爭勳章、2枚紅星勳章和1枚三級在祖國武裝力量服務勳章等,此外獲得列寧獎金1次。
格里戈里耶夫
P-7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這其中凝聚著科羅廖夫的心血。作為蘇聯火箭大師,他的一生為蘇聯贏得了一系列世界第一: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個金星探測器和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等。
2007年1月1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紀念科羅廖夫誕辰100周年大型晚會上做出了如下評價「科羅廖夫不僅是一名天才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名真正的開拓者,是前蘇聯和俄羅斯載人航天領域輝煌成就的創造者。他在創建俄羅斯火箭航天領域方面的貢獻仍在繼續保障著俄羅斯在世界航天領域的穩定地位」。
科羅廖夫
科羅廖夫全名謝爾蓋-巴甫洛維奇-科羅廖夫(Сергей-Павлович-Королёв),1906年12月30日(1907年1月12日)出生在烏克蘭日托米爾。1924年進入基輔工學院機械系學習,1926年到莫斯科鮑曼高等技術學校空氣動力系繼續他的大學學習。1929年,科羅廖夫在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畢業,獲得了飛機設計師文憑,並且在這一年在卡盧加拜訪了齊奧爾科夫斯基,從此開始走上航天道路。1930年2月9日獲得空氣動力學工程師稱號並在6月任中央流體力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同年,他順利地從航空俱樂部飛行員學校畢業,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
1931年9月,他加入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1932年7月成為組長,1933年8月17日參與研製了蘇聯第一枚液體火箭。1933年10月成為噴氣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大清洗中遭到逮捕,在圖波列夫領導下的第29特別設計局工作,任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
二戰結束後,科羅廖夫和同事們利用德國專家的智慧和V-2飛彈的大量資料,在一年時間裡,研製、發射成功蘇聯第一枚彈道式飛彈P-1。1947年至1953年間,他先後取得了一連串重要成果,包括仿製和自行設計的近程、中程、遠程和戰術飛彈,中程飛彈試驗成功後即開始裝備部隊。
從1953年開始,他開始領導研製P-7洲際彈道飛彈,1956年又將P-7號飛彈改裝成準備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1957年8月3日,這枚行程可達7000千米、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飛彈試飛成功。1966年1月14日逝世。
先後兩次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56年4月20日和1961年6月17日)、3枚列寧勳章、1枚「榮譽」勳章等,1957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科羅廖夫與航天員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PRWgXIBnkjnB-0zA9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