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來自於內心的安定與從容

2019-10-17     大朴國學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個成語的主角是三國名將呂蒙。呂蒙的人生高光時刻,可能就是「白衣渡江」,智擒關羽了。

年少時的呂蒙以勇武著稱,甚至有些暴戾,後來因為果敢有膽,屢獲軍功,被孫權重用。

這時候,孫權提醒呂蒙要多讀書,這之後,他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我們看到的,和從中收到啟發的,更多的是勤學補拙的重要性。而呂蒙對我們更大的啟發,應該是心性的修煉

呂蒙年少時,私自跟隨姐夫鄧當從軍。當時鄧當手下有一名官員,見16歲的呂蒙非常小,就非常的輕視他,說「打仗這種事,也是小孩子能幹的嗎?拿肉喂老虎而已。」後來,他又當面恥笑、羞辱呂蒙。呂蒙大怒,忍無可忍,殺了這位官員,闖下大禍,最後逃到同鄉家裡避難,事後經歷了很多波折,才又回到了軍隊中。

就是這樣一個急躁易怒的「吳下阿蒙」,多年之後,在史書上的記載則是以「能忍」著稱。上邊提到的「白衣渡江」,智擒關羽就是一例。

後來呂蒙被提拔,有一次正要入朝,被一位官員隔著門帘指著說:你小子居然也能參政?呂蒙假裝沒聽見,而同行的官員卻非要弄清這位官員的姓名,呂蒙堅決不同意,他說:如果一直到他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忘,還不如不知道。

魯肅對呂蒙做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評價的時候,更多的是稱讚他學識的增長,以及勤能補拙的精神,而這其中更重要的,而且變化最大的是他心性的修煉和成熟

孟子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段話我們都很熟悉,上學的時候,應該都背過。前邊說的基本都是行為,而最後兩句才是真正的結果和變化,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動心忍性」,是對我們性格和心性的磨練,然後才能增長才幹。

對於一個人而言,最為重要的心性的修煉,其實就是不被自己的情緒和慾望所裹挾,這裡的慾望包括了名利,既有好勝之心、求名之意,更有現實的財貨之利。




《莊子》里有一則故事,雖然是講的鬥雞,但是,說的卻都是人的修養境界

《莊子·外篇·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就是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出處。

這則鬥雞的故事,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包括日本的忍者、武士道,韓國的這樣那樣的鬥士,甚至金庸、古龍乃至東南亞很多的小說家,都從這裡找到了感覺。這些小說里,武功奇高、行事怪異的武林高手,很多都有呆若木雞的感覺。

忍者神龜里的忍者,那些武林高手都是「冷血動物」,坐在那裡就像「西門吹雪」,眼睛也不睜開,哪怕老虎追上來,千軍萬馬殺過來,都是巋然不動。不出劍則已,出劍就要血流千里。這種氣派,就是從莊子這兒來的。

我們簡單說一下這則故事。

王每隔十天問紀渻子一次,第一次紀渻子說這隻雞方虛憍而恃氣,就是說這隻雞還驕傲的不得了,膽量又小又驕傲,還有自復之氣,經常是恃氣而動。看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虛而恃氣?有沒有虛榮心、傲慢心在做怪?有沒有非得把人比下去,不服別人?自己心裡是不是經常七上八下的?這都是虛而恃氣的表現。過度的關注別人,被別人牽著走,而不是追問自己的內心,自己想要什麼,又最該做什麼。

第二次紀渻子說,猶應向景。這裡的景就是影子的影。意思是說,這隻雞現在還不行,它的警惕性太高,有一點風吹草動,它一下就把眼睛轉過去。這樣下去就要弄成神經病了,影子一動,它就隨時準備戰鬥。看到這的時候,我不厚道的笑了。其實,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跟這隻雞的狀態沒啥兩樣。一遇大事,心神不寧,疑神疑鬼,哪怕有點風吹草動,就想畢其功於一役,一下解決問題,最後發現那不過只是風吹草動。

第三次紀渻子說猶疾視而盛氣。意思就是,現在還不行,因為把它的怒氣養起來了,只要看到對手,就雄赳赳的馬上要準備去戰鬥,這還不是最佳狀態。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可能都有過被雞或者鵝追著咬的經歷,也知道被雞啄一下,或者被鵝咬一下有多疼,估計很容易理解這隻被調教了一個月的雞是什麼狀態。

這三種狀態,其實很值得我們去反身自省,自己有沒有「猶應向景」的毛病?有沒有一聽到風吹草動,就想這樣那樣的感覺?有沒有疾視而盛氣的感覺?這些其實都和我們的修為的層次有關。我們平常疑神疑鬼,特別是在人事關係上經常捕風捉影,草木皆兵,我們能不能把這種氣平下去?

第四次紀渻子說這次差不多了。是什麼狀態呢,外邊其他的雞打鳴也好、雄赳赳氣昂昂的四處窺視也好,這隻雞「已無變矣」。它聽到其他雞跑、跳、叫,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像沒有看到,照樣站著就像睡著了一樣,就是呆若木雞。這個故事的結尾看似很滑稽,就是其他的雞離它很遠,就不敢接近,跑開了。

這裡莊子借紀渻子說雞這時候的狀態是其德全矣。這可不得了,因為在莊子的語境里,只有真人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這則故事講完了,我們可以從中學會如何培養自己的精神,《道德經》里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靜重之氣從何而來?檢查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虛憍而恃氣?有沒有猶應向景?有沒有猶疾視而盛氣?能不能達到呆若木雞的狀態?《道德經》里的致虛極、守靜篤,應該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品鑑人物才性的專著《人物誌》,作者劉卲說: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

呆若木雞也好、致虛極守靜篤也罷,啟示都是說,人到最高境界必是平淡無味。




昨天的文章里,我們提到過剛剛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比吉特·巴納吉和埃絲特·迪弗洛是一對夫妻,夫妻同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還是第一次,他們合著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是2001年出版的。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有幸在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就看過,他們在書里對貧窮的原因做過一個很多分析,其中有三條對我來說,印象深刻:

1、窮人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

2、窮人不做遠期規劃

3、窮人充滿執拗於偏見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最後這一條,執拗與偏見。很多人容易鑽入自己設計好的牛角尖,只會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在不斷的自我強化過程中,他堅信自己是對的,從來學不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不懂得從多個維度反覆的審視問題。

比生活的貧困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貧瘠,而精神的貧瘠,基本上也都與執拗與偏見有關。

放下了執拗與偏見,不被情緒裹挾,不被利益誘惑,我們才能夠真正「安靜「下來,而行為的安靜,則來自於內心的」安定「,才能夠真正把我們最寶貴的資源」精力「,用在更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尋找事情的真相和本質上去。




如果我們留意,就會發現,在一群人里真正的牛人都是那些異常冷靜的人,別人喊打喊殺的時候,他只是跟在後邊,到了關鍵的時候再出手,一次性解決問題。

我們喜歡錶現給別人看,是怕別人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通過猛打猛衝、出頭、鬥狠來刷自己的存在感。

真正的高手是能做到「智者能愚」的。大智慧的人懂得大智若愚,懂得環境危險的時候韜光養晦。「愚者不必能智」,笨的永遠笨,不懂得如何運用智慧。孔老夫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我們都知道,老虎捕殺動物的時候,是很低調的;老鷹撲殺地上的獵物時,也是非常低調的。低調就是要在下一輪的進攻中做到致勝一搏。姜太公的《六韜》里說:聖者將動,必有愚色。也就是先表現出來笨笨的樣子,其實是在麻痹敵人,然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擊得手。

孔老夫子在評價衛國大夫寧武子的時候說: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人很重要的一個本事是在複雜的環境里學會裝笨,而我們最擅長的是裝聰明。這才是愚不可及的本意。

讓自己靜下來,讓自己一身靜氣,可能是這個浮躁的時代,最難做,但是也最應該做到的一件事。

讓自己靜下來,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強大的力量,才能夠像呂蒙一樣,」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AlhqW4BMH2_cNUgRD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