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婉,穿梭在武漢泛海CBD的一位白領。去年年底,她趁黑五下單的阿瑪尼彩妝,在商場咬牙買的呢子大衣,和價格不菲的包包,至今,一次都沒有用過。
年前,沒等來年終獎,卻等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帳戶里所剩無幾的餘額,讓買不起N95口罩的她,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這場曠日持久的疫情,讓不少年輕人從「精緻窮」的消費主義中驚醒。在獲得「精緻主義」帶來的短暫性快樂後,面對殘酷的現實才明白:有了存款,才有了對抗風險的能力。
每次逛超市只是稍微拿點東西:3元、5元、6.7元、20元……
結帳:547元
這個段子用在封城後武漢人超市網購同樣適用,家住漢廣社區的帆帆,轉來幾張超市購物截圖,家樂福541元、武漢盒馬309元、菜籃子250元……儘管2月大部分人收入為零,但支出卻一點沒少,用網友的話說「在家待著並不影響我花錢」。
滑動查看更多
帆帆算了下,宅家的40多天,米、面、油、菜花費5K,零食2k,水果1k,這還只是兩口之家的日常消耗。
民以食為天,食以肉為貴
加上房租、還貸呢?3月正好趕上帆帆交房租的日子,半年一萬多,再算上還花唄3k,加在一起,封城後花費近3.3萬。
還記得上了微博熱搜第一的袁先生,滯留武漢親戚家,8人擠兩室一廳,從事網約車行業,無法復工,每月需還款八千,焦慮到每天半夜兩三點睡不著。
比他更誇張的是樂樂一家,年前樂樂帶著兒子回老家過年,加上丈母娘老丈人、哥哥嫂子、侄兒侄女婿、3個小孩,以及從廣西回來的二姐一家三口,總共12口人,「每天做飯都是一大桌子菜」。
樂樂算了下,2月花費3w+,帳單如下:
不會遲到的帳單
如果是正常2月上班的情況下,樂樂和老婆吃喝單位管,兒子住讀,全家生活費沒多少錢。但現在不僅沒收入,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收入。
螞蟻花唄數據顯示,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開通了花唄,甚至月入5000元的年輕人比月入2萬元的更敢花。
用下一個月的工資,填補上一個月的窟窿,滿足當下的消費慾望,是無數月光族的日常。
疫情曝出後,小婉所在的武漢CBD的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資金緊張,雖然在家做著之前兩倍的活,收入卻是原來的三分之一。每個月背在身上的信用卡還款還是要一分不少地交。
3月的信用卡帳單
平時不怎麼存錢的她,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存款的重要性,那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一位懷孕32周的武漢寶媽茜茜,由於懷二胎和工作不順,2019年乾脆辭掉了原來在江漢區一家諮詢公司的工作,原本準備專心帶娃。
家裡還有一個4歲的大寶,過完年就要交下半年學費了。由於馬上生二胎,父母從老家過來照顧,全靠在武漢跑銷售的老公一個人養活5張嘴。
一張圖看看房貸占工資多少是合適的
可是,身處疫區,老公不出去跑客戶這兩個月沒有收入,現在只能坐吃山空。每每想到產檢費用、學費、生活費、房貸車貸,以及不知何時復工,小倆口整夜整夜的失眠……
要不是因為這場意外,誰也不曾想到,原以為安穩幸福的生活如此不堪一擊。
從疫情發生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四十多天。這段時間,不少武漢的企業減薪停薪,還來不及考慮日後的職場之路,因為擺在眾多武漢人面前的,是眼下的家庭經濟問題。
不少團購群里,武漢主婦們團購搶菜之外,存錢、發展第二副業、投資理財、買房等也成為熱門討論話題。
一場疫情,讓每個家庭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消費觀。而有些人,可能不那麼幸運了。
有的人為了錢,可以冒著生命危險,從一個省市步行到另一個省市。
由於湖北省交通停運,有兩個湖北人為了趕回深圳去上班,不得已背著大包小包沿著鐵路線,整整走了7個多小時,準備步行到湖南嶽陽坐車。
儘管知道這樣做不對,可也實在是沒有辦法,畢竟生存壓力並不會因為疫情而減少半分。
有的人因為支付不起昂貴的治療費,連生命都放棄了。
2月初時,財新網的記者在採訪武漢中南醫院彭志勇醫生的時候,問到:「疫情期間有什麼事情特別打動你嗎?」
彭醫生說,疫情前期,一名來自黃岡的孕婦,治療花了近20萬,她老公走投無路最終決定放棄治療……
疫情之後,不得不審視,我們的存款能否承擔得了一場重病?在收入驟減的情況下,還能支撐多久房貸、車貸以及養育孩子的高昂費用?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抵抗困難的勇氣,而是沒有抵抗風險的經濟能力。疫情下的眾生相,撕開了生活的殘酷面。
《2019-90後單身人群白皮書》的調查顯示,90後真實的存款情況呈現出兩極分化、旱澇分明的情況。確實有3成90後處於零存款狀態。
但同時,也有3成90後有3-10萬元存款,2成90後受訪者的存款達到10萬元以上。也就是說,默默存錢的年輕人不占少數。
來源:攝圖網
90後小汪是武漢東湖開發區某通信產業的前端工程師,2016年,他在武漢沌陽大道購置了一套房,父母出首付,自己還貸。
他將每個月的工資分為還房貸、存款和日常開銷三部分。為此,他特意辦了三張銀行卡,互不打攪。每月15號,小汪收到工資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工資卡轉出4000元還房貸。
以前小汪花錢大手大腳,尤其喜歡和朋友聚餐,在遊戲里氪金。但意識到要存錢後,他第一步就是學會記帳,了解自己每個月收入和支出各占多少,甚至細化到交通、娛樂、服裝、吃飯、房租水電……
不少年輕人也開始學著記帳
通過記帳,小汪知道了自己的開銷占比,會有意識地減少非剛性需求的支出。「做好用錢區塊的劃分,對攢錢來說非常有用」。
雖然在還房貸,平時存錢並不算多。但面對這次疫情,小汪表示在公司調薪的狀況下,自己的餘額尚足夠支撐到年底。
90後張佳佳是武漢獨生女,家住武昌和平大道,沒有房貸的壓力,平時工資除了給父母一部分生活費和日常開銷外,會定期攢夠一筆錢存起來。
她表示,這筆錢一部分用於買些小額理財產品,積少成多,不輕易動用;另一部分作為自己的獎勵基金使用,比如每年計劃的旅行等。
近期的存錢記錄
對於每個月存錢的數額,張佳佳倒是很佛系,「沒有固定的金額,比如這個月花得多就少存一點,下個月賺的多就多存一點」。
除去每年一次的旅行,90後張佳佳畢業4年,已經攢夠10萬元了。這次疫情,相比於存款幾乎為零的同齡人,她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
「不用擔心菜又貴了, 上班又推遲了,不滿意工作有裸辭的底氣」,果然,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現在年輕人追求所謂的「精緻生活」
卻少了一份突如其來的危機意識
而存錢,正是增強抵抗風險的硬核能力
與其在「買買買」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不如提高掙錢能力和理財意識
給未來的日子,安心生活的底氣
#今日話題
疫情之下,你的存款可以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