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有處「絕地」,乾隆時被風水師相中

2019-11-13     三僚風水

光緒皇帝崇陵

11月8日,來到了清西陵。特別去了光緒皇帝的崇陵。

就來說說這處我國最終一位皇帝的葬地。

(光緒皇帝畫像)

光緒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9位皇。

他名叫愛新覺羅·載湉,「光緒」是其在位時運用的年號,明清皇帝的年號相對固定,基本只有一個,故史家有用其年號代稱皇帝的習慣,「光緒皇帝」即由此而來。

身後的正式諡號是:「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廟號「德宗」。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在其母親慈禧太后去世的前一天,載湉忽然死了,《清史稿·德宗本紀二》稱:「癸酉,上疾大漸,崩於瀛台涵元殿」,對照公曆,「癸酉」日是當年陰曆十月二十一(公曆11月14日),不少史書中多稱光緒皇帝是「暴崩」,意思是死的太忽然了。

光緒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說法太多,有的說是被自知不久於世的慈禧毒死的,讓他死在自己的前面,也有說是太監怕日後被整下的毒,而醫家則稱是病死的。這是來說光緒皇帝身後葬地選卜通過和巧合之謎!

光緒皇帝在位34年,按道理說,墳墓早就應該建好的,為什麼到死沒建陵,甚至連萬年吉壤都沒有?一種說法是受到慈禧太后的限制,擅權的慈禧一直不提給皇帝建陵的事,其他大臣也不敢提。此即《清朝別史大觀》(卷一)「德宗晏駕異聞」條所謂:「上御宇三十四年,竟無敢議及者。」

慈禧擅權是現實,但不給光緒皇帝建陵不是現實。

在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光緒的陵址已定於現在的金龍峪。

這年光緒皇帝17歲,慈禧帶著他謁西陵。這次謁陵還有一個目的,便是順便給光緒皇帝相度陵址,隨從有孫鼎烈、潘祖蔭、翁同龢等大臣。反覆比較、相度後,金龍峪被相中,當時還立了志樁,並繪了《金龍峪圖》。

這事一直到1980年代,才由時屬文化部研究院的專家俞進化先生,從我國榜首前史檔案館所藏故宮檔案中發現。在《金龍峪圖》上的金星寶蓋旁,有「石樁系光緒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立」字樣。

光緒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系公曆1887年4月7日,也便是說,光緒皇帝陵址是這一天正式定下來的。

而在定下此地後,朝廷已預備營造壽陵。古建專家王其亨教授從北京圖書館保藏的清朝款式雷家藏圖
稿中,便發現了光緒十九年繪製的《金龍峪金星寶蓋圖》。這說明,光緒皇帝的墳墓建設,在其生前確有預備,應該是因為慈禧耽誤了。

過去帝陵地點,是「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風水寶地,是皇家一等重要和機密之事,天機不可泄露。到光緒死時,已過了20年。由於他死得忽然,對此也沒有告知,最知情的慈禧也處彌留之際,所以連新即位的3歲小皇帝——宣統皇帝溥儀的父親、光緒皇帝的弟弟醇親王載灃都不清楚大行皇帝生前已選好了陵址。

(載灃)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即皇帝身後第三天,載灃以宣統皇帝的名義發出上諭,安排人員去尋覓風水寶地——「大行皇帝沒有擇有陵寢,著派溥倫、陳璧帶領堪輿人員,馳往東、西陵,謹敬查勘地勢,繪圖說,奏明請旨處理。」

從諭詣「馳往東、西陵」的用語來看,為光緒皇帝尋覓墓地一事還很急。

溥倫是道光皇帝的曾孫,陳璧時為郵傳部尚書,曾多次承辦過皇家陵寢工程。兩人領旨後,帶懂春壽、鍾秀等一班官員、堪輿大師,在東陵、西陵界內踏看了許多當地,最終找出了4處吉地。其間2處在清東陵,分別是興隆台和長龍嶺兩個當地;清西陵內兩處分別是丁家溝和金龍峪。

(清東陵)

20年後,金龍峪再一次進入了備選陵址。

並且,金龍峪這塊地,是當時所有風水師們一致看好的,為四塊地中最佳,所以引薦朝廷將光緒的墳墓建在這兒,並將風水師的定見,寫進《說帖》。

可是,金龍峪能否最終定下來,仍是未知數。

溥倫和陳璧將《說帖》上報朝廷,恭呈御覽。所謂「御覽」當然是溥儀的父親載灃等人來看了,最終,經一班朝臣集議,宣統皇帝於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頒布上諭,正式決定金龍峪為光緒皇帝的萬年吉地,在此營造墳墓。

據《清實錄·宣統政紀實錄》(卷四),崇陵陵址是這樣確認下來的——

「據前經降旨派貝子溥倫等於東陵、西陵鄰近當地,敬謹相度皇考德宗景皇帝山陵。昨據溥倫等奏稱,謹看得鄰近西陵之金龍峪地勢寬平,系屬『上吉之地』等語。金龍峪謹定為『崇陵』,即行擇吉興工。著派載洵、海淪、載澤、鹿傳霖敬謹承修,並著慶親王奕劻助會同處理全部事宜。」

從上述看,光緒皇帝的陵號「崇陵」,也是這次諭詣中定下來的。

可是,論題到時並沒胡完畢,光緒皇帝崇陵地點的金龍峪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嗎?當年便有懂地理人的稱,這是一塊「絕地」。

何以言之?這得從金龍峪的來歷說起。

崇陵是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合葬陵寢,崇陵地點地金龍峪坐落清西陵中榜首陵——雍正皇帝的泰陵的東北約10里,方位比較偏。

此地有個村莊叫「梁各莊」,清朝時在此建有行宮,供當年清朝皇家從北京來易縣謁陵時運用。光緒十三年慈禧謁西陵時,順便踏看了金龍峪正這便利。

在梁各莊西部偏北方向,有一塊平坦的谷地,周邊叢山環抱,背陰向陽,面積約五里見方,當地俗稱「魏家溝」。魏者「喂」也,不只不吉祥,也不好聽,哪有皇家龍脈的氣派啊!

皇家用地一般都有「龍」字。再一探問,魏家溝原名中還真有一「龍」字——「絕龍峪」。但這個地名比魏家溝更糟糕,太不吉祥。所以光緒十三年,光緒皇帝便將魏家溝易名為「金龍峪」,《金龍峪金星寶蓋圖》便是這麼來的。

魏家溝這塊地確實不錯,早在乾隆年間就曾被皇家御用風水大師相中,並引薦給乾隆皇帝,作為端慧皇太子永璉的墓地,後因乾隆皇帝將自己陵寢選定於清東陵,才放棄魏家溝,將永璉葬在自己的身邊,此即現在清東陵內的端慧皇太子園寢。

道光皇帝、咸豐皇帝時,魏家溝也先後被皇家御用風水師相中,作為皇帝備選葬。咸豐皇帝時為圖吉祥,將魏家溝易名為「九龍峪」。

可是,一差二錯,竟沒有一位皇帝選中魏家溝。

(魏家溝)

其間,慈禧老公咸豐皇帝最看好這兒。清陵研究學者徐廣源先生,曾就此進行過調查研究。

咸豐皇帝即位後,即派大臣前往東陵、西陵卜擇吉地,魏家溝作為寶地被引薦給皇帝。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二十七日,咸豐皇帝利用謁西陵的機會,親自到魏家溝看了看,適當滿足。但道光十二年進士、風水大師陸應谷,又引薦了清東陵的平安峪,魏家溝這才落選。

後來,魏家溝這塊地又被風水師引薦給了同治皇帝。同治皇帝身後,也同時在東西二陵區卜地,入選的是清東陵內的雙山峪,和清西陵內已易名為「九龍峪」的魏家溝,由慈安和慈禧兩宮皇太后確定,最終確認同治皇帝葬於雙山峪,即今清東陵的惠陵。

如此這般,魏家溝這塊風水寶地一直沒皇帝用,讓光緒皇帝撿到了。

各位網友看到這兒是否發現了什麼?迷信說是天意!

民間有一挺玄乎的說法:光緒是清朝入關後的第9位皇帝,葬於九龍峪,巧了!而更巧的是,這兒原名「絕龍峪」,到光緒這條「龍」,大清王朝的氣數正好盡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6-hcG4BMH2_cNUgUI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