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Sir很少有「怕」的。
驚悚、血腥、神神鬼鬼之類的都是小菜。
但有一樣Sir怕,也承認過——女兒的眼淚。
上一部讓Sir猛男落淚的,是《七號房的禮物》。
這次又來一部,Sir也不藏著。
催淚大彈,接著。
擔保
담보
大叔和蘿莉的溫情故事。
套路不複雜。
講述兩個高利貸收債人,催債不成,陰差陽錯收養了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卡司里,有老戲骨、小童星,也有偶像演員。
韓國「國民爸爸」成東日, 《請回答1988》里德善的老爸。
就算名字不熟,肯定也眼熟這張臉:
小戲骨朴昭怡,演過《從邪惡中拯救我》《漢謨拉比小姐》……
還有熱門韓劇《秘密花園》《黃真伊》的女主河智苑。
在韓國,影片一上映便衝上票房冠軍,三天就吸引了50.8萬名觀眾,給疫情後的韓國電影大盤打了一劑雞血。
在韓網Naver上也獲得9.17分的極高評價,口碑相當不錯。
別嫌翻譯蹩腳,機翻只能這樣
這麼能打?
觀眾被溫情催淚彈沖昏了頭腦?
還是確實優秀到引起了大眾共鳴?
在Sir看來,片子的優缺點一樣明顯。
優在「細」,細節紮實、情感推動細膩,餘韻無窮。
但在大方向上卻有點粗糙——劇情發展模式化,結尾處煽情過多,相對失控。
01
故事的開局,就是一場高利貸催收。
收債人,是兩個「看起來不像好人」的小混混。
朴頭石(成東日 飾),作為催債二人組的老大,偷奸耍滑,性格強勢……虛張聲勢的那種。
鍾培(金熙元 飾)心軟懦弱,是個沒主見的下屬,總是提供善良見解,卻從不敢實施。
嗯,看多的觀眾知道,這是韓國喜劇的經典二人套路。
影片用一個情節表現他們的性格。
兩人吊兒郎當晃進一個小賣部,朴頭石先賊頭賊腦地張望一番。
確定沒人後,他馬上站直身體, 大搖大擺拿出瓶可樂。
出了店門,直接打開喝,在街上五官誇張地大呼「爽」。
字幕來源:TSKS韓劇社
——一個長期在底層混、毫不體面的混混。
可這混混也不是完全不講究,他總能在不體面之後,給自己一個「體面的安慰」。
可樂喝完,朴頭石再次張望,確定沒人。
沒人……他開始自言自語地找補:
沒有人啊
去洗手間了吧
就像剛剛發現這個事實一樣。
接著面對下屬的質疑,他依然振振有辭:
是我們白吃了嗎?
是吧,沒人收錢啊
所以人心才會變
這麼弱勢的混混,收的是什麼債呢?
被收債人,一位穿著體面、帶著孩子的落魄母親姜明子(金允珍 飾)。
三人街上對峙,話趕話中,朴頭石利索地抱走了女人的孩子,作為還錢的擔保。
注意這一段細節。
當街對峙肯定會引來路人圍觀——不像我們國產片里,路人往往是背景板——這裡的路人,有戲。
朴頭石不小心打到了姜明子。女兒大呼,圍觀的人先是指指點點,但沒人管閒事。
猶豫著要衝出來說話的,是幾個學生(也就是涉世未深的學生還能有這種正義的衝動)。
但面對兩個耍狠的流氓,他們也猶豫。
鍾培拿出來假金鍊子恫嚇,學生們開始還嘲笑,但當朴頭石更兇惡,他們也怕了。
留意此處朴頭石的「威懾力」,與他接下來對待小女孩的態度,會形成有趣的反差。
說回主線故事。
姜明子親閨女被搶走,這得贖吧。
她瘋了一樣湊錢,要錢要到丈夫曾工作的地方,人家不給。
到處借錢無果,也不能報警。
因為母女倆沒有「身份」——她們是從中國偷渡去的朝鮮族非法滯留者。
眼見走投無路,姜明子只得答應將孩子送個好人家,換點錢。
但剛打完交易電話,警察就出現了。
得,這下母親必須被遣返,孩子的命運更難測了。
接下來的劇情,就開始鋪陳小女孩和大叔的情感轉變。
02
從陌生人,成為情感相依的「異姓父女」,如果不仔細鋪陳,很容易顯得生硬突兀。
那《擔保》鋪好了嗎?
很奏效。
豆瓣評論說得最多的就是,眼淚和哭。
顯然,在「父女」情感的鋪陳上,它做足了細節。
一開始,頭石對搶來的小女孩兇巴巴的,還給人家起了個難聽的名:
「擔保」。
因為此時,女孩是抵押,是物。
為了讓「物」的情緒穩定,不給自己製造麻煩,頭石也會給她買好吃的,給她娃娃玩(給的方式很粗暴)。
以及,專門騰出一間房給「物」睡。
但就在這個過程中,某些人性會隱現。
比如瞥到下屬房間裡的A片畫面時,頭石會趕緊捂住小孩眼睛。
之後的情節,是擔保逐漸由「物」變人。
她是人(雖然是個小人兒),是人,就會想媽媽,想逃跑。
是小孩,就容易遇到其他壞人。
當她路遇變態流浪漢,頭石會走上去,幾拳打翻——這是一個有趣的三方立場,幾拳打完,頭石就從反派立場站在了小女孩的那邊(編劇常常利用這種立場,去巧妙轉化反派)。
但矛盾還不夠。
接下來,女孩子會被賣去夜總會,而頭石起初也見錢眼開。
直到矛盾越來越激化,糾結裹挾著自責的種種情緒,漸漸壓制頭石,他開始產生憐憫,產生疼愛。
他的表情開始變化。
「父親」的神色,慢慢出現在他臉上。
但身為收債人,他畢竟不是父親。他能給「女兒」擔保的,只能是侷促中一份不體面的愛。
下面的幾個細節都很好。
在擔保將被夜總會接走前,頭石帶孩子去(連自己都不常去的)百貨大樓。
他們看上一條公主裙,一看價簽……走吧。
他還想帶孩子看演唱會,一看票價……那就發揮混混特長,混進去聽吧。
連他給小女孩買的蛋糕都是假的,是巧克力派堆出來的
這份奇怪的愛,在身份的模糊與矛盾中勉強成立著。
但也正因為這份勉強,賺到了觀眾的眼淚。
買不起正價公主裙?
那也要在打折的裡面,挑一件最可愛的。
即使又被別人搶走,頭石也要偷偷抽回來。
演唱會後那場戲,更妙。
孩子想買點紀念品留念,可買便宜的磁帶沒海報送;買貴的CD呢,又沒CD機聽……頭石無奈,只能一併買下。
對一個被扣了三個月工資,自己生活都捉襟見肘的混混來說,花這種錢簡直是犯罪。
好,我們看看成東日(頭石)怎麼演。
店員嘴裡價格一報,他馬上就猶豫了,眼見著錢包掏出來的錢又想放出去。
但當銷售員說出那句「真是個好爸爸」時,他又動搖了。
他居然拿出了私房錢。
……仍然以一種最不體面的方式。
一個細節,同時托出了混混的糾結,以及「父親」的人性。
其次在人設上。
雖然人設是「壞蛋」,但頭石頂多算小壞,只屬於品行有瑕疵。
除了討債者的身份,他和真正的大惡其實不沾邊(也沒那個能力和資格)。
-我們中士原來不這樣的
-(原來)這麼仁慈還溫和還很有人情味
所以在很多時候,他說出的話一點都不「專業」。
比如當母親無法帶走孩子時,他的第一反應居然是:
「那我豈不是還要幫你養孩子?!」
作為陌生人,頭石從沒考慮過要把孩子送走或賣掉。
小女孩呢?
長期和媽媽東躲西藏,小小年紀,她已經知道「審時度勢」。
哭,不是明目張胆哭,只會躲起來偷偷哭。
有時她也知道哭沒用,面對搶她來的大叔,她就很懂順從。
她會賣乖,比如幫「壞人」收拾一下房間。
但這只是賣乖嗎?
注意這個關電視的動作——一邊看電視一邊收拾,更像是在家裡做家務,而不是被迫的任務。
她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家人」。
當擔保逃跑,背著大包想去找媽媽,她在小白板上留下了一行字:
這是寫給誰?
既然是找媽媽,肯定不是寫給媽媽。
而是她隱約中感覺到的,那個一定會來找她的人。
長期的底層生活,讓擔保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
她有那種直覺可以判斷出,誰可信任,誰可以賣乖獲得福利,而誰一定要逃離。
有了這些細緻的情感轉化。
接下來的淚奔,當然就有了觀眾基礎。
03
前面Sir說過,片子優點明顯,但缺點同樣明顯。
第一個最明顯的,是後小半段強行煽情。
先是頭石在一場車禍中喪失記憶還失蹤十年,被關進了療養院。
(真的,有必要這麼抓馬?)
而「女兒」一直、一直、一直在尋找。
(矯情的點必須說三遍)
然後又為了(強行)點題,帶出父女倆互相起的渾名:
女孩原名叫承利,頭石給她起名擔保。
而女孩,給大叔起了個「承保」。
本來這也沒什麼,搞笑而已。
但女兒找尋大叔多年無果,最後竟然用「承保」這個名字找到了!
Sir就奇怪了,為什麼騎著有牌照的摩托車還能失蹤十年……而且摩托上明明寫著「承保快遞」。
注意車上的小旗子
好吧。
「找了十年」這個bug已經讓人介懷。
如果再加上下面一組「強化記憶」的煽情……真的,有點鄙視觀眾智商了。
煽情的點始於一組平行蒙太奇。
當結尾父女相認,一個推鏡,展現出老人頭石的孤獨和孱弱。
接下來,就是強化記憶的無聊時刻,催淚道具紛紛上場:
CD機(當年演唱會買的)。
皮鞋(擔保打工賺錢買的)。
放在襪子裡的存摺。
鄙視觀眾智商,其實是一種最大的不尊重。
所謂刻意,所謂尷尬……往往都因為這一點。
這種蔑視當然未必全是編劇笨,而是對市場與票房的貪慾,動搖了編劇的直覺。
注意,Sir不是在說韓國電影。畢竟這部片沒有憑空編造——故事是編的,而故事的土壤是真的。
底層歧視、女性關注、弱勢群體、高利貸問題以及集體冷漠……
起碼它沒有閉著眼睛創作。
觀眾當然也從不討厭溫情,他們只討厭矯情,一種塑料味的溫情。
這種塑料味的溫情,總是來自不能揭示真正社會問題的閉眼創作。
而遺憾的是,這,恰恰是我們國產影視作品犯得更多的毛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北野武術大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p62A3YB2uKmW_kOWZ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