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 PK 蔡徐坤:兩代明星的底層邏輯差異

2019-07-23     進擊DE氪星人

我還是不太相信這是一個偶發事件,很可能有引導痕跡。不過這個事件非常有代表性,他說明了,兩代明星之間的底層邏輯差異。

明星,是靠什麼掙錢?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傻,卻是區別這兩代明星的關鍵因素。

一般來講,過去的明星們,都是通過作品,獲得某些關鍵節點,比如電視台、製作公司的認可,再由這些公司,向大眾推薦作品。接著是大眾認可作品,進而認可明星,最終明星獲得名氣,通過作品或者是名氣開始賺錢。

這個過程中,其實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絕大多數明星,當他們紅到一定程度,通過作品掙到的錢就遠遠不如通過名氣掙到的錢多。就比如周杰倫,他代言一個什麼品牌,當個什麼綜藝導師,掙到的錢比他拚命出一張專輯掙得多得多。這其實暗示了,掙錢和作品並不直接相關,只要有名氣,不通過作品,也可以掙錢。

因此,仔細審視一下,上一代明星掙錢的商業邏輯,就會發現這個鏈條太長、太不可控。從源頭上就很難判斷市場會接受什麼樣的作品,作品製作又費心費力,而通過作品獲得名氣的明星們,其才華和天賦都是稀有品質,可替代性低,導致明星們話語權高,資本掌控麻煩。

因此,一幫非常聰明的人就會想,如果砍掉這個由作品名氣到明星人氣的過程,直接放棄作品帶來的收益,只專注人氣帶來的收益,這個商業邏輯會變得更完美。一方面不用費心費力地製作作品,發掘天才,另一方面這些並沒有作品認可傍身的明星們,更好掌控,議價能力更低,這就是小鮮肉流量的商業邏輯。從經濟學原理講,這是一種降低成本,聚焦核心市場的行為。

但這裡,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假設不通過作品名氣來聚集明星人氣,那為了獲得名氣應該採取什麼辦法。答案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就是所謂的賣人設,新一代的流量們不賣作品,他們只賣明星本身。現在這些流量們,清一色地賣努力啊、寵粉啊之類的人設,就是因為這種人設賣起來最簡單,最容易共情。

這種跳過作品直接賣明星本人的做法,在網絡時代,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前的中國,是難以想像的,因為人設雖然製作簡單掌控輕鬆,但傳播麻煩。你只需要看部電影聽首歌,你就能立即 get 到某個好作品的魅力。但要讓粉絲們了解到一個有吸引力的人設,要比讓粉絲們了解到一個有吸引力的作品,動用的媒體資源更多。看綜藝、讀微博、玩同人、嗑 CP、加入粉絲群體,林林總總下來,才能了解這個人設的吸引力。這在傳統傳媒資源稀缺且管控的中國,搞起來太困難了。

所以,現在這些流量們,是表面上看起來親民寵粉,實際上對粉絲們的剝削在加重,它對一個粉絲的時間和注意力剝削都極重,你想要成為某個流量的粉絲,投入的沉沒成本極高。這種對明星的各個方面了解都很深的粉絲,在過去都可以稱作核心粉,但在現在,只是進入飯圈的基本門檻。接下來,你還要當作上學或者工作一樣,天天打卡、轉發、控評、做數據,耗盡精力和夢想。

大家仔細想想,這些粉絲像不像某種堪稱 007 的社畜,被明星及明星背後的資本們,把空餘時間和精力剝削得一乾二淨。這背後反應的,是資本主義在娛樂行業的高強度剝削,被層層轉嫁到最底層粉絲身上的悲慘事實。粉絲們耗盡精力和錢包,明星們還是朝不保夕,隨時可以替換,在經紀公司面前毫無議價能力可言。

正因為本來是娛樂的追星,變成了一場稱得上慘烈的大型剝削,即便以愛與夢想為藉口,也不可能像過去作品時代那樣,吸引到廣泛的路人群體。所以新一代流量的粉絲們,註定是小眾,即便數據再熱,也難有國民度可言,因為數據都是一小撮被壓榨的社畜們拚命肝出來的。

現在的流量粉絲們,類似於一個個的孤島,根本與其他群體難以產生聯繫,所有的信息和熱度都在孤島內部碰撞,熱度高數據好只是島稍微大一點,島外的人完全不在乎,所以飯圈有一個叫做「出圈」或者是「出村」的詞,說明他們自己也隱隱約約意識到所謂熱度的封閉性和局限性。

所以,現在的流量們就產生了一個特殊現象,就是你如果不是粉絲,那你大機率對他的感官極差。而如果你不喜歡某類作品,但你大機率也不會聽到作者的名字就討厭。這就是,路人們在本能地反感這種高強度剝削的模式,本能地拒絕成為一頭被極限壓榨的社畜。所以,粉絲們越是拚命安利拉人入坑,越是受路人反感。

舉個例子,假如周杰倫粉絲想要安利周杰倫,他會直接向別人推薦周杰倫的歌,路人只要一聽周杰倫的歌就知道結果,要麼覺得好聽,要麼覺得垃圾,但這都只針對作品,很少有人會牽扯到周杰倫本身,說不定不喜歡周杰倫這個作品,也有可能喜歡上下一個作品。本質上來說,是周杰倫用他的作品在服務大眾,大眾用腳投票。所以對周杰倫粉絲講,了解不了解周杰倫本人並不重要,了解是情分,不了解是本分。

而蔡徐坤粉絲想要安利蔡徐坤,他只能說我家坤坤超帥氣、超努力、有個性、有夢想、是奇蹟、天選之子、超級寵粉、代言了 XX 頂奢、上了 XX 頂刊,看到沒有,這些直接針對人本身的特質,路人需要深入了解才有可能判斷是否正確,是否適合自己,所以粉絲們要拚命傳播刷存在感,讓路人去了解門檻這麼高的一個人設。因此對蔡徐坤粉絲來講,打榜、做數據,是當粉絲的義務,而不是順手一做的情分。面對這麼深的壓榨,一旦某個路人判斷不適合自己,會進而徹底否定蔡徐坤這個人,立即成為黑粉。對流量偶像來說,問題就變成非黑即白,要麼粉絲,要麼黑粉。

另外,因為入坑的粉絲都是投入了大量的沉沒成本,又在精神上被壓榨得一無所有,因此粉絲的群體和組織就更加極端和狂熱,任何的外界刺激,都能觸動他們鬥爭的神經,在外人看來,他們都呈現出一種狂信徒的氣質。比如以下這個典型粉絲

此次的一場荒唐 PK,只能說明,數據和流量,是會騙人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_5uLGwBmyVoG_1Z2Y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