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公司帶動 返租倒包到戶平壩區小菌菇撐起致富傘

2020-04-09     黔中平壩


農時不等人。眼下,平壩區一個個食用菌大棚里,工人們忙著採收食用菌,處處熱火朝天。
  近年來,平壩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立足地方資源實際,理清產業思路,選准食用菌產業,整合資金,扶持重點龍頭企業,迅速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道路。

選准產業 集中資源升級發展 
春日時節,平壩區天馬食用菌種植基地大棚里,工人們忙著搭建木質菌架,開溝鋪料,栽種紅托竹蓀。
  「基地是去年11月開始建設,目前,已經搭建188個大棚,準備今年新增發展滑子菇和紅托竹蓀兩個品種。」平壩區產投公司旗下的佳成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農業開發部負責人劉瑩介紹。
  今年,平壩區計劃在天馬食用菌種植基地新建250個大棚、8個冷庫、1座800立方米高位水池、2條菌包生產線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擴大食用菌種植面積,帶動更多周邊農村群眾增收。

龍頭公司帶動 返租倒包到戶平壩區小菌菇撐起致富傘



  2017年,平壩區積極招商引資,貴州曦凱食用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平壩。項目落地過程中,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支持,通過與平壩區產投公司合作,按比例分成,由產投公司負責大棚等基礎設施建設,公司負責菌包生產、食用菌種植技術和市場渠道。


  僅兩年時間,該公司已在平壩區發展食用菌種植428.83畝,覆蓋鼓樓街道、樂平鎮等5個鄉鎮的7個行政村,產業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發展。2019年,平壩區累計種植食用菌面積3116畝,採收產量1.26萬噸,銷售產值1.13億元,帶動貧困村19個,利益聯結貧困戶342戶968人。 
龍頭帶動 技術不愁銷路廣

  在大屯村香菇聯合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在熟練採摘香菇,一派豐收景象。「採摘時別太用力,否則會損壞香菇品相,尺寸在4厘米左右就最好。」塘約村村民陳應敏是香菇基地大棚管理員,她說,到基地務工2年,從最初的採摘工成為管理員,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日子越過越好。

  如今,在平壩區,像陳應敏這樣通過基地務工,掌握食用菌種植技術的農戶很多。
  平壩區鼓樓街道天馬食用菌種植基地,55歲的天馬村村民袁朝秀對食用菌種植過程中的技術要領已經熟記於心。
  大屯村村支書朱勤政說,通過「龍頭公司+平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村級合作社負責動員群眾,土地流轉,組織村民務工,由貴州曦凱食用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產銷對接,打通市場渠道,種下就有銷路。

  貴州曦凱食用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有關銷售負責人介紹,現在,通過有序引導工人復工,訂單正在恢復中,每天有超過12噸的新鮮香菇發往貴陽、四川成都、浙江寧波等全國各地市場。
返租倒包 產業造血注活力
  「現在,我一個人管好幾個大棚的生產工作,等再存點錢,我打算今年下半年,返租倒包幾個大棚自己干。」在樂平鎮大屯村香菇聯合種植基地里,今年46歲的朱勤娥告訴記者。

  朱勤娥說,現在,每月務工工資平均有2400多元,一年下來有2萬多元,加上流轉的2畝多土地1600多元,2018年底,家裡就順利脫貧了。

  近年來,隨著平壩區食用菌產業壯大,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在基地務工,積累技術,實現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變,主動參與產業。

  樂平鎮塘約村村民彭紅興是大屯村香菇聯合種植基地返租倒戶承包商之一。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他在基地承包35個食用菌大棚,僱傭10多個工人管理,到今年1月,就賺了15萬元。

  平壩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抓手,要「輸血」更要「造血」。目前,隨著平壩區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返租倒包的形式,將進一步推動過去小農思想轉變,讓農戶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主人。

來源:貴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XksXXEBnkjnB-0z-T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