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溫度:《貧窮的本質》,是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2020-04-20     文文大保貝兒

嚴格來說,文文大保貝兒不能叫自己「窮人」。


因為,「窮人」基本被定義為「吃不飽飯的人」。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介紹到:


就全球窮人最多的50個國家來說,其平均貧窮線為「每人每天16印度盧比」。

各國政府將生活費低於這一水平的人定位為貧窮狀態。


根據當時的匯率標準來看,16盧比,相當於36美分,但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物價水平較低,如果窮人以美國的物價水平來購物,他們就需要花更多的錢——99美分。


一天,差不多七塊錢人民幣。


很明顯,文文大保貝兒不是。


我的小夥伴DaDa柱跟我說,你可能是一口一口給自己吃窮的。


我甚至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文文大保貝兒今天,認真的反思了一整天,關於「我為什麼沒有錢」。


得出的結論是——又笨、又懶、又矯情。


常常自救,次次失敗。


可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為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他們仨告訴我——你對自己的認知,不正確。



這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真正導致一個人「貧窮」的原因是,「他處於一個各方面都十分差勁的環境中」。


請注意,這裡,大家強調的,是這個「環境」。


也就是說,如果是身處這樣一個「差勁」的環境里,即使這個人勤奮又努力、聰明又樂觀,他,可能還是很難擺脫「貧窮」這個命運。


與之相對的,是如果把一個非常懶惰的蠢貨,放到發達地區,那麼,他也依然能過得挺好。


這個結論已經很扎心了,而更扎心的是,研究還表明:這種外部環境的制約,很難打破。


寫到這裡,文文大保貝兒的眼淚都快要流下來。



不過呢,儘管這三位經濟學家得出了「個人的努力聰慧很難逃離外部環境的限制」的結論,但是他們還是給大家指了一條明路「貧窮源於環境,只有環境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消滅貧窮」。


結合咱們的生活來說,就是文文大保貝兒從我們老家跑到省會來工作,就是一種想要通過「改變環境」來「脫貧」的努力。


很多小夥伴選擇從老家千辛萬苦的去「北漂」、「滬漂」,也是一種想要改變環境的努力。


從大方向說,不管是改革啊、創新啊、基層建設啊、扶貧助農啊,也都是通過大家的智慧,對大環境做出的改變。



前段時間,文文大保貝兒的朋友坦克媽媽(啊,感覺我怎麼只有這一個朋友)在我的「影響」下,也開始「中年危機」了。


她跟我說,為什麼我每天半夜才下班,一周恨不得工作七天,還是覺得自己不夠拼盡全力呢?


今天,我希望她可以坦然一點的相信,不是因為她不好,可能,真的只是因為大環境不太行。



我們到底靠什麼掙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也不太明白。但是我覺得,一定不是靠打工、重複出賣勞動力掙錢。


隱隱約約的,我感覺,可能是靠「運」來掙錢。


這個「運」,可能是一個城市的發展、可能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也可能,是一個時代的發展。


當我們遇到了城市發展的紅利、國家進步的紅利、以及時代前行的紅利時,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機遇,去感受、去把握、去跨越。


而在此之前,請你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


然後,等風來。




這兩天文文大保貝兒在朋友圈裡,看到很多保險同行在發一段話:


1)窮人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

2)窮人不做遠期規劃

3)窮人充滿執拗和偏見


哎,真是啥事都能扯上賣保險啊。


文文大保貝兒覺得啊,以上這三個問題,不只是窮人身上存在,在所有的普通人身上,都是存在的。


沒有那麼多人時刻更新著自己的「遠期規劃」,而且也有很多人確實充滿著「執拗與偏見」。



我們和「窮人」最大的區別到底在於什麼?


在於我們對於一些「有效的避險工具」已經習以為常:乾淨的水、安全的疫苗、放心的食物……這些「有效的避險工具」,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早早的就已經與「窮人」區別了開來。


這裡的「有效的避險工具」,並不見得,就是「保險」。


你看,我們連對「貧窮」的認知,可能都是建立在誤解之上的。



比「避險工具」更重要的,文文大保貝兒覺得,是「避險思維」。


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樣的思維。


「執拗和偏見」,不見得只是窮人才會有


省吃儉用一輩子,生病了捨不得花錢,給自己拖到重病晚期,舉家借錢,做各種手術,哪怕只能延長几個月的壽命。


沉溺於遊戲「短期的刺激」里,喜歡每一個動作都能有及時的反饋,而無法接受「學習」這樣需要長期堅持才能見到成效的事情。


在我們認知水平達不到的領域,我們可能都會喜歡按「直覺」和「情緒」去理解很多東西。


我們和窮人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太大區別,他們的錯誤,我們也在犯。




文文大保貝兒作為一名曾經的「教育工作者」,今天,我們再從「教育」的角度,來談談「貧窮」。


我自己經常在支付寶上愛心捐款,捐助的項目大多是「愛心音樂教室」、「愛心午餐」之類的項目。


現在在中國,九年義務教育是不需要花錢的,可是我們可以看到,還是有很多小孩子沒有去上學。


為什麼呢?不存在交不起學費的問題了呀。


因為在很多地方,大家對「教育」,還是不夠重視的。


無法迴避的是,在當下,「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之所以有這種思想,是因為教育,是一個回報周期很長的項目,需要很多年,甚至在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身上,才可以看見回報。


周期太長了,長到所有的耐心都被消磨掉了。


於是,就有很多人會覺得,與其把錢投資教育,去賭一個遙遙無期的結果,風險實在太大,還不如把有限的金錢,花在當下可以看到的、能夠提升自己生活品質的事情上來。


惡性循環。



前幾天文文大保貝兒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新聞,在江蘇徐州,一對幫媽媽打工的雙胞胎兄弟火了。

兄弟二人剛剛從東南大學畢業,哥哥李國平被保送至北京大學直博,弟弟李國安被保送到中科院碩博連讀。



在兄弟倆剛剛3歲的時候,父母就雙雙下崗了。20多年來,為了孩子,他們開出租、打零工,家境再差,也沒有放棄過對孩子的培養。


不管是報輔導班,還是補充營養,只要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父母從來都是都盡心盡力。


高中學歷的父親,當年在報考軍校時,因為體檢不合格而落榜。因為家境貧寒、沒有錢復讀,最終導致了夢想破滅。


貧窮阻擋了父親的求學夢,但他們夫妻,卻靠著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讀到了博士。



文文大保貝兒非常認可「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可是在現在這個時代,讀書,真的是擺脫人生困境最簡單,也最便捷的方法。


你吃不了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寒門」與「非寒門」之間的區別,財富的多寡當然是重要的評判標準,比家庭經濟條件更重要的,則是思想觀念,以及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為人父母者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相信我,讀書的苦,真的比生活的苦要好吃很多。


馬雲爸爸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在中國,幸福的狀態就是:


一個月有三四萬塊錢,家裡有房子、有輛車,家庭和睦,沒有比這個更幸福了。


幸福,好難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P2ToHEBiuFnsJQVSl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