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什麼時候脆得像一張紙?答:和這些材料作對比的時候

2020-03-04   科學求知者

書接上文。

上一期,我們在討論太空電梯時的難點時,提到了關於電梯纜繩的難點。由於太空電梯高度近36000米,想要扯一根如此之長的纜繩,即使是纜繩自身的重量就足以把它自己拉斷。

因此,我們必須要提高打造這根纜繩的材料的硬度才行。單純地提高硬度也不行,因為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都是硬度越大,密度也小不了。如果只是提高硬度和忽略密度,那麼這根纜繩還是容易斷。

就以鋼為例,我們平時看起來,它還是蠻硬的。但是,它的斷裂長度根本就不夠用在太空電梯上的。簡單來說,當一個物體達到一定長度的時候,即使不給配重,它自身的重力也會將它拉斷(有人會問:加粗不行嗎?當然不行,越粗就越重啊!)。鋼的斷裂長度是6.4公里,而太空電梯的高度,就像我們前幾期說的,是36000公里,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所以,現在的材料學家們,一直在研發既硬又輕(當然還必須能量產)的材料。今天,咱們就來說幾種符合這個要求的材料。

第一個,就要驚到你——蜘蛛絲

別看蜘蛛絲平時好像很軟,但是你想想,當你扯蜘蛛絲的時候,是不是感覺扯了半天,就是不斷?當然,這種扯不斷,源自於它超強的彈性,可以延伸很長。而從硬度方面來說,蜘蛛絲也可以達到鋼的4~5倍。

不過,蜘蛛絲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不能量產。蜘蛛是無法飼養的,因為它們會殘殺同類。人類又沒有掌握合成蜘蛛絲的技術。而且,貌似蜘蛛俠也沒有量產,要不然可以問問蜘蛛俠願不願意提供一點……

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生物技術培養,將蜘蛛合成蛛絲的基因轉到牛羊的身上,讓牛羊的奶里含有蜘蛛絲的蛋白,然後利用相應的防止程序合成。據美國的專家表示,這樣的材料,只需要做成一根2.5厘米,也就是兩根手指那麼粗的一根繩子,就足以攔下一架準備著陸的戰鬥機。

但是,目前來看,我們似乎並沒有見過蜘蛛絲量產的新聞。而且,即便是蜘蛛絲,硬度也不足以作為太空電梯的纜繩。

微觀漁網——碳納米管

我們上一期提到過,目前最有希望的材料,其實就是碳納米管。

碳納米管又叫巴基管,是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從微觀上看,它是一種多層管狀結構,每一層上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一個個完美六邊形組成的網狀結構,每一層之間的間隔大約為0.34nm,整個管狀結構直徑2~20nm。

碳納米管為什麼硬呢?這個比較深,屬於高中化學選修課再進階的知識,咱就不提了,總之就是得益於其微觀結構導致的原子間的相互作用。

那麼,這種材料到底有多硬呢?實驗數據顯示,它的硬度是鋼的100倍,遠遠超過了蛛絲(也大大超過了鑽石)。一根大頭針粗細的碳纖維管,就可以吊起一輛轎車。同時,它的密度又僅有鋼的1/6,因此被稱作超級纖維。

不過,且不說碳納米管是否能夠承受太空電梯這麼「過分」的任務要求,人類連批量生產碳納米管還沒有實現。目前的碳納米管,基本是在實驗室才能合成,而且最長也就只能合成0.5米。大家應該還記得,太空電梯的高度是接近36000公里。而且,我們也不可能通過多做點半米的碳納米管然後連在一起,因為這種連接是很容易斷的,所以必須要一口氣造出36000公里長的碳納米管……

(嚴謹地說,碳納米管不是造出來的,而是通過氣相沉積,你把加熱的碳原子吹送過去,它們自動吸附然後生長得更長)

在這個難題面前,它所消耗的巨額費用已經可以忽略了。這時候我們才明白那個道理:能用錢解決的那都不叫事……

因此,科學家如果想用碳納米管,首先要解決量產的問題。

只存在於傳說中——碳炔

說起來,碳真的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元素。要知道,雖然氧一直被認為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必需品,但碳似乎更加重要,因為我們都是碳基生命,而且我們也剛剛分享過最新報道,以色列科學家甚至發布了不需要呼吸就能生存的生物。

好了,扯遠了,說回碳。碳這種元素,有太多的同素異形體,生活中常見的就是石墨,也就是鉛筆芯,還有金剛石,也就是鑽石。剛才提到的碳納米管,也是碳的一種同素異形體,以及著名的足球烯。這個碳炔,就是另一種碳的同素異形體,而且……那叫一個硬。

和碳納米管的六邊形構成的管狀結構不同,碳炔是以連續的碳碳雙鍵或者單鍵-三鍵交替連接。早在1885年的時候,德國有機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就提出了這個概念。不過,直到現在,我們也很難製備出完全意義上的碳炔產品。

不過,根據賴斯大學的計算模型,這種碳炔的確有望成為世界上最硬的物質,其硬度可以達到鑽石的40倍,剛的200倍。

一直以來,很多科學家嘗試製備碳炔失敗,最終甚至認為這種物質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過,後來有科學家合成了一段有44個碳原子的碳炔鏈,重新又喚起了人們的希望。總之,這種「傳說中」的材料,目前別說批量生產,就是實驗室合成都極其困難。

所以,從可行性的角度來說,碳纖維管比碳炔更有可能成為太空電梯的纜繩。

除了扯淡,還能幹啥用

難道這些材料,都只能用於太空電梯嗎?

別鬧了。

人類的科研,本來就是充滿了無目的性。雖然有一部分科研的確是有某些需求才開始的,但是更多的科研還是處於科學家求知的心態。而這些科研有了成果之後,我們才逐漸發現它們的用途的。所以,除了少部分人在為太空電梯在專心研究之外,其他的更多地屬於「摟草打兔子」,研究了某些成果之後,發現可以運用在這裡。

當然,上述材料除了應用在航空領域之外,也可以使用在各個方面。比如牛奶、羊奶中提取的蜘蛛絲蛋白(學名叫生物鋼),可以用作防彈衣,保護警察和軍人的生命安全;還有碳納米管,擁有著硬度以外的許多優良物理、化學屬性,如果應用在手機觸摸屏(當然它的致癌性還需要考慮)或者其他智慧家電上,也會提高這些設備的性能。

總之,科學在生活中各個我們不曾注意的領域,帶動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應該感謝科學家們的付出,是他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