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偏見,我是這麼看待這12件事的

2019-12-04   吉他范兒

文章來源:哎呀音樂作者:PanTo

#1#音樂風格沒有高低對錯
但凡還有人在說類似「只有古典才是正經音樂」「金屬就是比朋克牛逼」這種評論。是主觀的喜好,並非客觀的標準;屬於opinion,不是fact。
你可以理解為我說:「香菇太tm難吃了,川菜太辣根本沒法吃」。你聽完了可能會更了解我的偏好,但是菜系美食只有個人喜好,沒有高低對錯。

坂本龍一老師在採訪中說:「我不會因為音樂風格而喜歡一個音樂作品,我在每一個音樂風格中都聽到很棒的作品及很爛的作品。」
這段話我非常喜歡,非常經典。
川菜有做的好的,也有做的爛的;做法餐的有高手,也有菜逼。
#2#不付出努力沒資格談天賦
努力程度決定下限,天賦程度決定上限。一旦付出努力,你就走上了被各路天才不斷虐自信的不歸路。 #3#所謂的音樂天賦不重要
所謂【音樂天賦】,不是手指長短,嘴唇厚薄,氣息長短等等...那些是第二等天賦。
重要的天賦其實只有一個:【音樂記憶力】,對所有聲音細節的記憶力(短期的/中期的/長期的)。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幻覺。
就算是視奏,也是看到譜,腦中出現音響,然後浮現動作模想,然後做出技術動作。跳過識譜,幻想音響過程是最致命的視奏訓練錯誤。


#4#沒有什麼是最高貴的與「風格多樣」同理的還有樂器音色及各類記譜方式。沒有說什麼:某個音色是「最高貴」的。那就像是說:評論綠色比紅色牛逼一樣,不是fact,是opinion。
五線譜,是現階段最具體與細緻的視覺記譜方式,但...仍然遠不夠全面。
音樂理論發展了這麼多年到現在,實際上仍然有眾多問題沒有解決。至今為止,最合適的記譜及識譜方式是綜合性標註,比較繁瑣,但是歧義最少。
以吉他為例,五線譜與六線譜同寫,五線譜上方標註和弦記號。
#5#調音很重要,別毀了聽力

不止是弦樂器,實際上,所有帶音高的樂器在開始演奏前(不論是練習還是演出),都必須保證音準要調好,調到你設計的音高上。
若沒有特殊設計,則要調到標準音高,要精準。長期來說會對你最重要的音樂能力——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切基本功訓練都需要以聽覺反饋為最重要的評判手段。手型、嘴型、表情等等都是為了達到聽覺要求。
要理解這裡的前後邏輯,除了不許彎腰駝背是由於視覺及身體健康等原因,其他的各種姿勢要求都是為了要達到聽覺目的。
「琴沒調,反正今天練的是半音音階,只是練練手指」這是極端錯誤的一種認識。
你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同步將半音音程的抽象記憶植入你的大腦中長期記憶之中。音程之外,還有絕對音高。不把琴調好,彈出來的音不準,就造成你的肌肉記憶與聽覺記憶就是錯位的,這是自毀前程。
如果你還帶學生,千萬把這個習慣傳承下去。毀了聽力就不能搞音樂了,別提貝老爺,咱不能提貝老爺。
#6#什麼是音樂學習的大前提?
聽音樂!是所有音樂學習的重要前提。要認真的聽,較勁兒的聽。目標是做到,隨時聚焦。
找到旋律線(最簡單),找到貝斯線(難倒90%),然後腦中默寫正在聽到的打擊樂律動譜。
還是那句老話:你是學音樂的,然後才是學某某樂器的。聽不出整體的音樂,你就很難理解作品,也很難做到配合。
聚焦之後可以腦中完成隨時拉遠,聽到完整畫面,聽到各聲部之間的配合細節與段落意義,找到和聲走勢,找到段落。
#7#怎麼評判一個人是真的有水平?

他是真的有水平?還是只是在搞怪裝逼弄一些讓人搞不懂聽不懂的作品?
你只要去聽聽這個人在年輕(還處在模仿時期)時候,是否可以高水準的完成你能聽得懂的作品就可以了。就像畢卡索後期的畫你看不懂,你覺得這個玩意兒小學生隨便亂畫就能弄,那你去看畢卡索學生時期的素描功底吧。

#8#節拍器很重要嗎?
節拍器訓練不會磨滅你的靈感,相反,它只會讓你更能高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節拍器訓練可以讓你下意識的根據聽覺與隊友們完美的配合,剩下的精力,你可以用來欣賞音樂,回歸初衷。沒練過節拍器會讓你和你的隊友非常痛苦。
#9#科班出身就一定牛逼嗎?
非科班音樂人面對科班音樂人的態度就像沒出國留過學的面對海歸一樣,覺得好像總是比人家少些什麼?
其實卵用都沒有。
什麼水平不是那幾年能改變的。我確實見過幾年內進步巨大的,而更多的人,其實都是在混時間。
文憑的意義,你們懂的。大學畢業,啥也不會是常態,數學專業的如此,商科專業的如此,英語專業的如此,音樂專業的也如此。
#10#音樂鄙視鏈最沒有意義
風格互損真的是在我大天朝很濃重的土風習俗,外面的樂手一片祥和的互相欣賞互相跨界,玩的不亦樂乎,我們這忙著互相貶低,同一個圈子搞的烏煙瘴氣。

古典的說流行的專業不好,流行的說古典的應用太差。

其實這麼互相損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綜合提高,查缺補漏才是個合格的音樂人。
#11#我國搖滾樂
搖滾樂和其他世界音樂一樣,也是由民族音樂演化而來。它結合了眾多的音樂元素,由歐洲音樂,非洲音樂,拉丁音樂等等不斷結合繁衍而來,是一種流行音樂。
但是由於其天然的ZZ基因,所以在我朝被妥妥的日躺了。躺了之後就出現了極端的情緒,逐漸的就開始和其他音樂風格對立起來,從政治鬥爭殺到了音樂領域的互相攻擊。令人難過。
我的車裡放著各種風格的音樂,在換碟的時候(對,我還在聽正版CD,老年人都這樣),如果從巴赫突然跳到了AC/DC,乘客都對我特別不解。
我試著這麼解釋:男人對女人可能就像小狗對電線桿子,本性的尿了一個下次會忍不住想要尿下一個,總是沒法對著同一個電線桿子尿一輩子。雖然我對女人沒這需求,我對音樂是有的。是花心的,都是愛。
#12#藝人與藝術家

在大眾心裡:「歌手屬於台前人員,其他人都屬於幕後人員。
從商業運作來看,這是好理解的;大眾音樂欣賞水平只能欣賞到這裡。因為歌聲對沒有音樂訓練的人來說,是最能產生共鳴的部分。
人類的感官系統;視覺是主導感官,然後是觸覺。聽覺非常靠後,看不見摸不著,在中文語境里屬於幻覺。 從商業角度來解釋:價值交換的意義是,你能滿足大家的需求,大家爽了,就給你財富回報。
所以說,流行藝人的目標大多是滿足市場需求,那麼左手右手慢動作就能富裕。
資本規則:簡單的等價交換。你讓我開心,我讓你開心。
而藝術家是在滿足自己的藝術追求,對待市場的態度是,吃屎去吧你們丫一幫土鱉!
所以藝術家在得到了藝術自我滿足感的同時,都是窮死的。而糾結在這兩個極端之中的人們,是兩個都得不到的。 別提radiohead,誰tm都想成為radio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