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兒子上畫畫課時,遇見揪心一幕:
一個和我兒子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在畫室門口哭得撕心裂肺,邊哭邊喊:「我不會畫,我畫不好,我要回家……」
那個小女孩我認識,是兒子班上畫畫最好的小孩。每次課後分享,老師都會誇她特別有天賦,畫得也好,怎麼鬧成這樣了?
女孩媽媽的態度挺堅決,不管孩子如何踢打抗拒,還是把她送進了教室。孩子進去學習了,女孩媽媽顯然怒氣未消,站在門口跟幾個媽媽繼續吐槽:
孩子最近畫畫老是出錯,特別是物品的比例總是不對,在家手把手教了多少遍都不注意,今天批評得狠了一點,就鬧脾氣不願意學了。我這一片苦心,難道不是為了她好嗎?!
看著媽媽一臉嚴厲,我嘴張開又合上了。
知道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畫畫嗎?這跟一個心理學名詞有關,即「自我效能感」。這小女孩之所以變得抗拒畫畫,也跟這個自我效能感有關。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阿爾伯特•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解釋為: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言下之意,自信是結果,自我效能感則是獲得自信的重要途徑。
當一個小孩在塗鴉時,會非常容易獲得這種自信。
因為當大人不去過多干擾和期待的時候,畫畫是非常自由的一件事。不像背誦詩歌,可能有背不出來的時候。唱歌,可能有跑調的時候。可是畫畫,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去畫出自己心裡的樣子,沒有一個正確或者錯誤的判斷在那裡。
孩子會清楚地看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我做了什麼後,這個世界變得不一樣了。
這樣的體驗對孩子而言,真的特別棒。
孩子很需要這種自由的、不被評判的、帶有成就感的體驗,因為他們平日裡太容易被挫敗了:夾不住菜,打不開門,我想穿這件衣服媽媽卻不讓......等等,都可能打敗他,讓他陷入無助和無望。
當父母看似是在管孩子、幫孩子,實際卻剝奪了孩子自由發揮的權力,讓他們不斷地懷疑自己的能力:我到底行不行?
這種一次又一次的打斷和質疑,不僅會讓孩子內心的憤怒逐漸累積,更會破壞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最終的結果,不是孩子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就是和父母兩敗俱傷。
前些天,76歲日本高官殺死兒子的新聞又有新進展了,這位父親被判6年監禁。
76歲高齡的父親為何會對44歲的兒子起殺心?
因為兒子被他生生養成了廢物、蛀蟲。
他兒子年逾40仍然在家理直氣壯啃老,還在網上肆意嘲笑那些靠自己能力謀生的人,炫耀「自己僅用在遊戲上的錢比你們每月的工資都高」。
假如母親稍微批評他,就可能遭他毒打。他還向父母叫囂「擅自把我生下來就要擔起照顧責任,到死前最後一秒」。姐姐因為他把家裡攪得烏煙瘴氣絕望自殺。
害怕兒子的自私、暴戾會進一步傷害他人,老父親最後不得不大義滅親。
我們當今社會上,這種啃老的白眼狼也並不少。
我一直記得去年的一則新聞:名牌大學畢業的兒子不出去工作,全靠老母親的微薄退休金苟活。他不僅心安理得啃老,還把自己的種種不順歸咎在老媽身上,說是老媽的溺愛毀了他前途。
80歲的老母親則邊抹眼淚邊說:「我毀了你前途,我有罪……」看的真是讓人心酸。
養孩子不易,把兒子培養成名校生更不易,結果竟是這麼個結果。我們不排除孩子自身有問題,但是作為父母,我們更該要深思這種可怕後果的成因。
這位高齡老母親曾經面對記者這樣說過:「他(兒子)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這句話值得所有家長警醒,因為這往往就是「啃老族」和「白眼狼」孩子的共同特徵。
沒錯,能夠讓一個孩子徹底放棄了努力、放棄了嘗試,放棄了整個生命積極向上的動力,完全地墮入自我放縱之路,絕非一日之功。
這樣的蛀蟲是從小培養出來的:
當孩子要吃飯、穿衣,媽媽卻說「我來幫你」。孩子一開始也許還會反抗,後來也就放棄了主動吃飯、做事的慾望。
「你不是要控制我的人生麼?好,我就以我人生的失敗,來向你證明你的失敗。」
就是在日復一日中,這些孩子所有體驗「我能行」(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感受)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他們一面習慣了依賴,一面心中積累了太多的逆反之心、報復之心,自毀之心。
悲劇往往就是這麼釀成的。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我們絕大多數孩子終將平凡。未來,他們很可能只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平靜地工作,在平凡的日子裡平平淡淡地生活。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不努力,不嘗試,自甘墮落。
著名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曾在一個關於「幸運者」的演講中提出一個關於自我效能感的結論:那些凡是認為自己幸運的、做很多事都能成功的人,都具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強的孩子,更自信,也更願意去接受挑戰;即使是在失敗時,也會積極總結經驗教訓,從中獲益。
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幫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呢?
孩子小的時候,最怕的就是這個好和不好,他們非常在意父母的評價。所以,儘量不要讓孩子活在一個對與錯的世界裡面,那樣真的太痛苦了。
只要不觸及原則和底線,都請給孩子探索的自由。用你的克制和放手去無聲地告訴孩子「對,你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吧」「只要滿足基本的規則和底線,你怎樣摸索都是可以的。」
6歲以前,孩子就是一個積累經驗的過程。事情他們雖然記不得了,但是「我可以,我很好,我很棒」這樣的感受經驗卻會留在他們的記憶里,銘刻到他們的人格底層,讓他們受益終生。
很小的小孩愛玩橡皮泥、黏土、撕紙等遊戲,也是因為這些遊戲會讓小孩子感受到,自己似乎是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的。
我兒子1歲的時候,最愛玩的一個遊戲,就是把家裡的抽紙,抽得到處都是,並且撕得稀爛。玩這個的時候,他笑得特別燦爛。
所以,父母要牽著孩子的手,去經常讓孩子感受到「這個事情是我做到的,而且這個事情它被我做成功了」這樣的體驗。這樣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內在的力量感包括自信、自尊、耐力、抗挫折能力等等就會慢慢被激發。
父母們還可以做這麼一件事,即讓孩子的環境充滿了適當的挑戰,雖然有點難但終究可以克服的挑戰。
譬如,不要一上來就說你這學期必須要把英語成績提升上去,而是說,我們從今天開始,每天堅持讀20分鐘的英語,看看能堅持多久?媽媽陪著你。
譬如,不要拿一個含糊且遙遠的目標去要求孩子:你必須得要堅持一項體育運動。相反,你最好跟孩子說,這個月,每天晚上我們一起去快走半小時,看看我倆誰走得快?
就是陪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跳一跳就夠得著的目標,去幫孩子體驗完成一個時期的那個成就感。最後,也許孩子挑戰失敗了,那就去誇讚孩子的努力;也許孩子成功了,那就跟孩子一樣狂喜萬分。
只有這樣的經歷,才會讓一個孩子變得更願意嘗試,更願意探索,也更願意堅持。
總而言之,我們反對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卻不意味著父母完全可以任由孩子自生自滅。
父母當然不能扔掉做父母的職責,將孩子直接丟到現實生活中去,那樣太不負責任,也太殘忍。
但是引導孩子一定是有技巧的,得要在一個充滿鼓勵的、積極的氛圍下去牽著孩子的手往前走。這樣的孩子,他未來的人生路才可能走得更穩,也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