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長城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境內段長徼約125公里。燕長城從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蘇木荷葉花嘎查延伸進入奈曼境內土城子鄉的高和,經七家子、杏樹園子等村,直達牛河邊,後以河代城,北溯20公里,又起自牛河東岸繼續向東延伸,經蛤蟆山北麓、扣根南、朝陽溝等地,伸向庫倫旗平安鄉的西下窪,再向東延伸,直至庫倫旗先進蘇木,然後進入遼寧省阜新市境內,阜新古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
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係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并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遊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
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遊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于,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注;燕長城象一條"土龍"橫垣在阜新大地,說明阜新為燕國北部邊境和東胡族的遊牧之地。秦一統六合後,匈奴大敗東胡,阜新地區又為匈奴所占據。漢武帝打敗匈奴,扶持烏桓人進駐阜新一帶。東漢時期從北方崛起的鮮卑族南移到烏桓駐地,大量的鮮卑人遊牧於此。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漸南移阜新駐牧,契丹建大遼國後,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遼代遺存和遼後族的墓葬。
內線長城;在遼寧境內的燕、秦、漢長城在遼寧省內長城史上統稱為內線長城,其走向為上線由內蒙古自治區的奈曼旗進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於寺、大五家子、紅帽子;下線由北票進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化石戈胡頭溝,到大五家子、紅帽子後上下兩線長城合二為一,向東進入彰武縣入法庫,最終點到達丹東。從阜新地區經過的燕、秦、漢長城全長近300公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明代長城阜新段近60公里,前沿有阜新的卡拉山口和魏家嶺山口,這兩個山口是後金和蒙古騎兵攻明的必經道路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地理位置、修築方法、建築結構與明代長城對陣戰況史實的考證,這段長城是明萬曆年間,遼東鎮總兵李成梁為抵禦元軍和後金進攻修築此長城,是保衛總兵府所在地"廣寧城"安全的一道防線,也是明代的重要北疆防線。這段明代長城邊牆的發現,為研究遼西古代軍事設施建築又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
清代"柳條邊牆"在阜新全長157公里,並在阜新地區共修建3個邊門。清朝宮廷由盛京瀋陽遷都北京後,清朝統治者認為遼瀋地區是自己的心腹之地,也是奪取全國統治政權的根據地。為了保護這一地區,清政府便在此修建了"柳條邊牆",將此地劃為特殊地帶,禁止邊外人自由進入盛京地區,也禁止邊內民眾自由流動到邊外的皇族圍場和產人參、豹皮、珍珠等重要特產品的禁區里採伐,以防止損害其所謂的"龍脈。
歷史上五個朝代的長城同時分布於一個地區,這在國內尚不多見,所以,阜新堪稱是"長城奇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