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城舊事」不欲仕進,隱居林下的貢元——張澤

2019-10-02     內刊主編

自古以來,看破紅塵,進而憤世嫉俗的文人比比皆是。他們中,自甘墮落者有之,發奮圖強者有之,玩世不恭者有之。500多年前,萊陽這位仁兄選擇的人生之路,不知屬於哪一類——

張澤(約1480-1540),字德惠,貢生。明朝萊陽英甲莊人(今照旺莊鎮迎格莊)。

萊陽英甲莊張氏是人才輩出的萊陽世家大族之一。明初,其祖先從濟南府武定州遷居萊陽,先居英甲莊、宗格莊、杜家泊等村,自張澤、張起風、張儀鳳、張必達、張宏德、張雲捷、張允搶等發達後,部分遷居萊陽城。萊陽邑難後,張宏德子張允齡遷居張家灌,該張氏也稱張家灌張氏。與雙山張氏(又稱縣門前張氏)並顯於萊陽。

張澤生於明成化年間,當時英甲莊張氏未顯。其父張亮以輸粟,得賜爵級。張澤幼年英敏,勤於讀書,成秀才後,每次參加縣學和府學考試都名列前茅,邑內揚名。正德五年(1510),張澤獲選為貢元。

當時明武宗昏庸,任由太監劉瑾把持朝政,放縱廠衛宦官到處橫徵暴斂,社會動亂。

正德六年(1511),萊陽城被劉六、劉七起義軍包圍,一度淪陷,城內城外慘遭戰亂毀壞。

面對混亂的社會,張澤憤世嫉俗,不欲仕進,選擇隱居林下,終生以教育後昆為業,桃李芬芳,子孫多所成就。

平日,張澤最愛邀文友遊覽山水,吟詠風月,為邑內大雅之士。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張澤之行可謂熟讀聖典,實踐聖訓的典範。

張澤有子張起鳳、張儀鳳、張彩鳳、張崗鳳等。長子張起鳳,字道被,號恕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選貢,長子張必明為附生,有孫張宏德成進士;起風季子張必達成貢士,任教諭,教育有成,是張允捷、張允搶的祖父。張澤子張儀鳳,號韋齋,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歲貢,授江南潁上訓導,升直隸交河縣教諭。

張澤隱德弗耀,其子孫能繁衍昌盛,亦可謂積德之家福緣善慶也。

(作者:趙松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SE1jm0BMH2_cNUgD9f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