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風貌 傳統名村
隋唐時期石碾遺存
遠眺天寶寨景區
軍民一家 同仇敵愾
隨著八路軍129師司令部進駐涉縣,兩個村又逐漸發展成為大部隊的軍工物資生產與中轉基地。為了支援抗日,花駝村、西韓溝村的父老鄉親將村中的大部分民房捐獻給八路軍使用,為了選用上好的木料造槍托、彈柄,整個抗戰間,村裡人幾乎砍光了天寶寨周邊所有的果木。槍枝彈藥、被服鞋襪被源源不斷地從村裡輸送到前線,一時間這裡成了根據地內有名的「軍工專業村」。
因花駝村山高林密、易守難攻,便作為129師兵工廠厂部所在地,主要生產便於擔運的物資。村裡最大的一處二層三進院落被老鄉捐獻出來當作厂部使用,並將前排房屋改造為兼具嘹望和防守功能的炮樓,附近的一處院落為電台舊址,當時的肥皂廠、被服廠、槍械廠、地雷廠、毛織廠、軍工食堂等分布在村內各處院落和古廟宇中。
紅色基因 永放光芒
西韓溝村在花駝村下面,因交通運輸較為便利,主要作為軍工運輸轉運和重型物資生產基地。1941年正月初五,駐磁縣日軍1500餘人為搗毀我軍需物資生產基地,直撲西韓溝而來。事先獲悉情報後,我軍民將人員設備物資及時轉移到地勢險要的天寶寨,一時無法轉移的物資就地掩埋。敵軍見一無所獲,氣急敗壞,竟放火焚村,500多間民房毀於一旦,隱藏在屋中的糧食被大火烤焦。當時正值隆冬,無家可歸的村民只得投親靠友。望著一片片殘垣斷壁,父老鄉親們一股股復仇的怒火在胸中燃燒。
當時廣大革命幹部和群眾為保護這個兵工廠,拋頭顱,灑熱血,與日本鬼子鬥智斗勇。一位八路軍幹部為了保護兵工廠和群眾轉移,被日軍割掉頭顱,壯烈犧牲,後被安葬在五里河村西的山坡上。兵工廠在花駝村七年多的時間,始終沒有遭到敵人破壞,為抗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4月,由於形勢變化,兵工廠由花駝村遷往涉縣西達,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涉縣西達兵工廠。
出處|河北省軍民融合促進會
編輯:王文棟 校對:李 珊
初審:李偉如 終審:范雲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