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 7月29日媒體刊登寧陝稿件一覽

2019-07-29   寧陝宣傳

鄧庚和他的「山林寶藏」

01

通訊員 吳亞楠 「林麝,我們村能不能致富就指望它了。從小我就聽說咱們秦嶺山里生長著這種神奇的動物,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跟大熊貓一樣地珍貴,被稱為秦嶺六寶。現在,我們可以進行人工養殖了。」7月8日,鄧庚在央視創業英雄會欄目的舞台上這樣說。

現年34歲的鄧庚,是寧陝縣四畝地鎮四畝地村村民,他憑著敢於探索創新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在大山深處發展起了林麝養殖產業。現如今,在該縣的筒車灣鎮海棠園村、四畝地鎮四畝地村都修建起了林麝養殖基地,不僅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還帶動了鄉親們共同致富。

2001年,鄧庚因家庭原因而中斷學業,從此放棄通過求學走出大山的夢想。那一年,鄧庚萌生了養殖大鯢的想法,借錢購買了50尾魚苗,在家裡開始嘗試大鯢養殖。由於對大鯢市場環境並不成熟,加之剛開始養殖,他並沒有在養殖上面獲得多大的利潤。2005年,投資2萬多元在家門前的河溝里拉起柵欄,購買10條種魚搞起了大鯢繁殖,正當他滿懷信心地憧憬未來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沖走了他精心編制的夢想,面對僅剩的2條種魚,心裡泛起了陣陣酸楚。2006年,他又四處籌措6萬元資金,重新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他汲取前兩次失敗的教訓,努力學習,攻克技術難關。通過養雞、養羊等多種養殖,以養帶養來維持養殖大鯢的日常開支和持續投入。2007年,他終於看到了成功的曙光,精心呵護的種魚產出了100餘尾大鯢幼魚。隨後兩年,鄧庚迎來了大鯢養殖的轉折點,建起了仿生態繁育場和工廠化養殖場。

2011年,為了帶動周邊群眾發家致富,在鄧庚的組織下,成立了民發養殖專業合作社,將大鯢養殖技術教給養殖戶們。對家庭情況較差的農戶,他先將幼魚賒銷給農戶,等到養殖成功、農戶獲利後再收回成本。

2014年,為了適應市場的變化,他開始養殖林麝。

「2014年,我們在林地邊建設了養殖場,辦理了林麝人工繁育許可證,養上了林麝。我們在旁邊的山上種植了各種林麝愛吃的飼草、中草藥,為了將林麝照顧好,我請來了村子裡的貧困戶張大爺,讓他為林麝種植飼草,安排『一日三餐』。對有條件的貧困戶,我們會把林麝寄養在他們家中,把養殖技術教給大家,我們與周邊4個村的85戶貧困戶簽訂了扶貧協議,帶動每戶年均增收8000餘元。」鄧庚說。

2016年2月,他註冊成立了寧陝榮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省動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至目前,公司已建成林麝養殖基地3個。公司先後獲得了「寧陝縣創業示範企業」,「安康市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單位」,「安康市助力脫貧攻堅優秀企業」,「陝西省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等稱號。

「如今,我們已養殖林麝300多隻,種植飼草500餘畝,獲取了林麝顆粒飼料等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件,2018年的銷售額突破了300萬元,今年,我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為『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接下來,我們打算再建一個500隻養殖規模的林麝基地,建成後我們的林麝養殖總量達到800隻,可年產麝香6公斤,仔麝450隻。還能多帶動150戶貧困戶脫貧。」鄧庚信心滿滿。

「一人富裕不算成功,只有鄉親們富裕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鄧庚是這樣說。近幾年,在全縣脫貧攻堅戰中,他帶領公司已與5個村的85戶263人在冊貧困戶簽訂了產業精準扶貧協議,帶領他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吸收35戶貧困戶和1個村集體經濟公司在園區入股385萬元,分紅80餘萬元;流轉貧困戶土地、林地1050畝,吸納40戶貧困戶62人在園區務工,共計支付土地、林地流轉金和務工工資100餘萬元。截至目前,累計帶動脫貧50餘戶,人均年增收超過2000元。

鄧庚先後榮獲安康市優秀共產黨員、陝西省勞動模範、寧陝縣脫貧攻堅先進典型、陝西省脫貧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安康日報 )

歐能高:留下來,打贏脫貧攻堅戰

02

本報記者 王纏衛 通訊員 陳苗 楊卓 文/圖

57歲的歐能高在寧陝縣金川鎮小川村當「第一書記」已經三個年頭了,他兩次要走,但是「走不脫」。

2017年,年滿55歲的歐能高從縣政協經科委主任退居二線,他主動請纓,來到小川村擔任「第一書記」。當年全省大範圍開展精準脫貧數據清洗,為了確保小川村扶貧對象精準,歐能高走家串戶,調查研究,核實情況。經過大量細緻的工作,小川村準確上報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資料。

經過一段時間調研,村裡的班子狀況如何,黨員隊伍建設咋樣,農業開發、農業產業發展等情況,歐能高都調查得一清二楚,連續兩個月的走訪群眾為他做好扶貧工作理順了思路。

貧困底子摸清了,抓產業促增收脫貧是關鍵。面對村級沒有支柱主導產業,歐能高多方奔走,引進社會力量進行幫扶。後來,村上有了合作社,破解了產業發展融資難題。小川村率先建立起互助基金33.3萬元,受益農戶達31戶,組織發放脫貧貸30戶133萬元,爭取產業發展財政獎補資金50餘萬元。他天天堅守在田間地頭,與種植戶一道整地做壟、澆水施肥。一年來,小川村各項工作有了起色。

2017年底,歐能高一年駐村扶貧的時間到了,時任縣政協主席吳大芒跟歐能高談了一次心。

「能不能克服困難,再堅持一下。」考慮到小川村各項工作剛剛起步,吳主席用商量的口吻對歐能高說。「既然領導這麼說,我還是留下來吧。」面對領導的重託和尚未完成的整村脫貧任務,歐能高決定留下來。

「太感謝歐書記了,不是他我孫女就上不起學了。」何承武眼角閃著淚花說。82歲的何承武和老伴育有一兒一女,女兒遠嫁,兒子去世時,孫女才兩歲,兒媳婦離家出走後沒了音訊。在一次走訪中,歐能高了解到何承武的孫女在上高中時因故停發了孤兒補助,他先後到縣有關部門收集材料,為何承武孫女重新申辦了孤兒補助。

2018年10月,因為連日來加班加點工作,歐能高的高血壓犯了,原以為只是老毛病,到醫院開藥時大夫卻讓他住院,原來他不光是血壓高,心臟也有了問題。歐能高的父母得知兒子住院很是心疼,勸他幹完了這一年,早點回家。

「心中的千言萬語比不過歐書記在小川走過的千山萬水,歐書記在小川吃了很多苦,把他留下來有些自私,可是小川村人民翹首以盼……」在小川村村民的請求書上,質樸的語言流露著群眾對歐能高的難捨之情。

2018年末,縣政協考慮歐能高年齡較大,身體有病,家有95歲的父親和86歲的母親需要照顧,準備安排他回機關。回家的消息一傳出,小川村49名群眾代表聯名給縣政協寫請求書,簽字按紅手印挽留歐能高。

「我是奔六的攻堅老兵,對工作激情奔流,奔忙在脫貧攻堅一線。」這是歐能高對自己的評價。「留下來,打贏這場仗再走。」歐能高說。2019年,面對脫貧「摘帽」的關鍵時刻,歐能高再次選擇留在他日夜牽掛、給予他諸多感動的小川村。(陝西農村報)

圖片新聞-寧陝114名貧困戶喜遷新居

03

7月25日,寧陝縣梅子鎮生鳳村30戶114名貧困群眾從深山搬遷至縣城安置小區。為了慶祝貧困群眾遷新居,省引漢濟渭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和縣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專門為搬遷群眾購置了家具30套、電飯煲30個。

據了解,在各級包幫部門的幫扶下,生鳳村積極發展以茶葉、養蜂、天麻、豬苓、社區工廠、外出務工等形式的產業鏈,實現了「搬遷戶至少有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的目標。 記者 孫金龍 通訊員 楊寧 攝(三秦都市報 陝西農村報)

經濟快訊-寧陝推進創業就業促脫

04

本報訊(通訊員 胡振興)今年以來,寧陝縣把貧困勞動力創業就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通過實施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技能培訓和落實就業扶貧政策,統籌做好創業就業各項工作。

該縣為1102戶2897名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建立就業台帳,結合「扶貧先扶志」開展「技志雙扶」,與校企用工有效「聯姻」,實現有條件的貧困勞動力「應訓盡訓,不落一人」。全縣建成新社區工廠8家,在建13家,帶動就業310人,其中貧困戶121人。積極配合江 蘇企業來寧招聘,建立勞務協作綠色通道,有組織進行跨省勞務輸出。至6月底,該縣累計培訓貧困勞動力4802人次,發放貧困勞動力創業貸款786萬元,扶持貧困勞動力創業89人,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583人,有組織勞務輸出6000餘人。(安康日報)

推 薦 閱 讀

打擊黑惡勢力 弘揚社會正氣

編 輯:曾宜玖

責任編輯:王彬焱

監 制:譚海波

關注寧陝宣傳

微信號:nsxcw168

網站:www.nsxcw.gov.cn

投稿郵箱:nsxwtxz@126.com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