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陸軍的綜合戰鬥力和裝備要比日軍強不少,這從他們分別和蘇聯紅軍的交戰紀錄就可以看出強弱之分。不過日軍也有一些比德軍更難對付的地方。
雖然日軍的戰術和裝備不如德軍,但他們在二戰早期和中期,大都具有頑抗到底,絕不投降的武士道精神。整個二戰期間,在亞太戰場共有200多萬日軍陣亡,而只有5萬人左右被俘獲。相比之下,諾曼第戰役期間,德軍死傷10萬人,卻有將近20萬人向盟軍投降。
在塞班島戰役中,美軍憑藉強大的海空優勢火力,在三周之內將日本3萬守軍大部分殲滅。然而殘餘的4000日軍,裡面不乏重傷員,竟然對美軍發起了自殺式衝鋒,直至全部被擊斃。在美軍奪取其他島嶼的戰鬥中,絕大部分日軍也是頑抗到底,極少有被俘或者投降。在中國抗日戰場早期和中期,被俘的日軍傷病員甚至多次殺傷救助他們的中國醫生或者護士。
1945年5月,二戰已近尾聲。在太平洋戰場,一支日軍小股部隊共計42人向澳大利亞軍隊投降,這已經是二戰期間,日軍成建制主動投降人數最多的一次,由此可見日軍有多麼兇殘頑強。
而德軍曾經在幾十年前的一戰失敗過,那些投降的德軍士兵大部分平安地回到了德國。所以儘管納粹領導人嚴禁德軍投降,但是還是有大批德軍戰敗後向盟軍投降。在德軍士兵看來,當他們彈盡糧絕,兵力明顯處於劣勢時,戰局已經無法扭轉,這時候大多數德軍會傾向於投降而不是死戰到底。
在防禦工事的修建方面,也體現出日軍和德軍的戰術思想的差異。日軍的碉堡依山而建,往往隱藏在岩石下面,山坡深處,並有地下隧道相連。美軍攻打這些島嶼時,往往先用軍艦上的大口徑火炮把小島表面炸成一片火海,但等美軍攻到山坡上,就會被躲藏在暗堡里的日軍打得措手不及,死傷慘重。
而德軍的的碉堡多數是建在地表之上,雖然看上去建築精良,視野開闊,但目標非常明顯,完全暴露在盟軍的遠程炮火和空中打擊之下。顯然當德軍發現戰局無法挽回,也沒打算在這死守,要麼逃跑,要麼乾脆投降,不會像日軍那樣躲在地下繼續頑抗到底。
二戰期間,因為戰略和戰術思想不同,日軍的航母編隊和德軍的潛艇群在實戰中各有千秋。此外,和德國相比,日軍的海軍航空兵,零式戰機和高速魚雷,也是日軍少數幾個比較有優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