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大年堂 劉阿姨一家每人都有了自己的房間

2020-01-14     南湖發布

地點:建設街道建南公寓

冬雨陣陣,敲開劉菊花新居的家門,只見門口鞋柜上擺放著全家福。雖然是套二手房,但屋裡的裝修依舊很新,花色的牆布仿佛綻放了一屋「春天」。

「現在家裡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房間,像這樣的雨天,再也不用擔心房子漏水、屋頂瓦片會掉下來等問題。」從大年堂的老屋搬進建南公寓的新家一個多月,劉阿姨和家人都很滿意新居生活。房子上下兩層,底樓34平方米帶一個衛生間,兒子腿腳不好住樓下;樓上106平方米,三房兩廳兩衛的結構,劉阿姨、女兒和外孫女各占一間。

「要不是趕上徵收,這樣的房子八輩子也買不起。」坐在三四米長的大沙發上,劉阿姨打開了話匣子。她家的老房子在大年堂後75號,是一幢狹窄的三層小樓,每層面積約40平方米,至今已有30年歷史。

今年63歲的劉阿姨生活坎坷,一兒一女因身體原因都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年幼的外孫女也需要老人撫養。本想著老伴退休後日子能稍微寬裕些,卻不想老伴在退休當年便離她而去,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劉阿姨身上。

艱苦的條件,讓劉阿姨家的生活一直得不到改善。「以前夏天太熱睡不著只能跑去獅子匯渡口乘涼,上廁所就靠拎馬桶。實在是年紀大拎不動了,去年才咬牙裝了衛生間和空調。」劉阿姨說,「最害怕下雨天,外面大雨三樓小雨不說,瓦片掉下來萬一砸到人怎麼辦,找人來修人家又不願意接這種小單。」更讓劉阿姨鬧心的是大年堂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糟,「很多房子都租出去了,家門口、弄堂里被弄得一塌糊塗,常常晚上一掃好,一早又是一堆堆垃圾。」

不是沒想過搬離這裡,但劉阿姨有心無力。直到去年7月,大年堂地塊正式啟動房屋徵收工作,讓劉阿姨一家看到了搬新居的希望。「一開始擔心自己沒文化,會吃虧,也不知道各種手續怎麼辦。」得知劉阿姨的難處,建設街道徵收人員多次登門走訪,講解政策,送去陽光徵收的「定心丸」。當得知一家人為找房子犯愁時,城東社區黨委書記劉勇又及時伸出援手,幫忙就近尋找合適的房源。

2019年11月20日,劉阿姨在補償協議上籤下了名字。就在這個月,在社區幫助下,她和家人搬進了建南公寓的新家。「電動三輪車5分鐘就能到菜場,後面就是社區衛生院,很方便。」劉阿姨最中意新房子的周邊配套。「今年看春晚不用再和舅舅搶一台電視機了。」外孫女艷艷則最喜歡屋裡多台電視機的「標配」。

【記者手記】從住得擔心、鬧心到住得舒心、安心,劉阿姨一家人的生活環境之變令人欣喜。得益於中心城市品質提升工作的如火推進,在這個農曆新年前,像劉阿姨一樣喜迎新生活的群眾還有不少。過去一年,三塔里、橋東街、齊心弄、大年堂四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區屬項目,共涉及居民476戶,簽約468戶,簽約率98.3%;同時,由南湖區牽頭推進的10個「拎馬桶」、「筒子樓」項目全面告捷,283戶居民告別「拎馬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iDap28B8wMrh2Li7X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