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孩子都是放養的,除了在學校里受老師約束外,放了學,只要不偷不搶不破壞莊稼,按時回家吃飯睡覺,大人才不管你做什麼呢!於是我們小時經常呼朋喚友、成群結伴去找「野味」,比如坡上茶泡兒的,田埂上茅尖,水岸邊的刺梨果等等。其中有一種令我記憶猶新。這東西長在岸邊居多,春天的時候跟竹子似的一節一節冒出來,身上布滿棕紅色的斑點,我們老家叫它「酸湯杆」,吃起來真是酸唧唧的,小時候的我們經常大把大把采來把它當零食吃。
後來中藥老師帶我們上山去採藥,在山溝邊看到它的身影,才知它也是一味中藥,學名喚做虎杖。形如其名呀。不過,它的藥用部位並不是我們吃的嫩顛,而是它埋在地下的根莖和根。《名醫別錄》記載其「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結」;《本草拾遺》記載其「主風在骨節間及淤血,煮汁作酒服之」;《滇南本草》記載其「攻諸毒腫,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經絡……」都說明了虎杖的功效及其作用。用處確實不少,果然是醫者手中的良藥。虎杖苦寒,歸肝、膽、肺經,能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
虎杖苦寒清泄,能清肝膽之熱,還能利尿除濕退黃,適用於濕熱黃疸,單味煎藥飲用即有效。當然,中醫講究君臣佐使配伍使用,要想效果更好,黃柏、梔子等可入伍合用。至於濕熱淋痛,《姚僧坦集驗方》記載:單品研末,米湯送服,即有效。配伍車前子、瞿麥等利尿通淋藥也是可以的。
水火燙傷,癰腫瘡毒,毒蛇咬傷,虎杖也是可以排上用場的。因為虎杖清熱解毒效力比較強,所以熱毒瘡癰都常用虎杖,既可內服又可外用;而治水火燙傷則需要研末,用麻油調敷;治毒蛇咬傷,則是用鮮品外用,毒蛇咬傷可以用虎杖救個急,但是最後還是得抓緊時間去醫院注射血清,方可保證安全。
最後,它入血分,能祛瘀通經,消腫止痛,治療血瘀閉經,與川芎、紅花、益母草等藥配伍;治跌打損傷則與沒藥、乳香等活血消腫藥配伍。
其實虎杖還有很多其他用處,它可以改善各種熱性出血,譬如血熱吐血、痔瘡出血等,虎杖入肺經,也適宜用於肺熱咳嗽。由此看來,虎斑仗可謂醫者手中的良藥。
【本文由「本草世界」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阿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GHzeG8BMH2_cNUge-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