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接受6千件「京師瓷」並欲在校本部中心位置建設古陶瓷博物館之後,近日,985高校重慶大學又上演了一出高校博物館鬧劇:因其90年校慶前開館的博物館中充斥大量贗品,被指花費600多萬元辦了一座「贗品博物館」。高校博物館再次受業界高度關注。
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獲捐6000件陶瓷,品質遭質疑
高校博物館備受關注的重要原因,是其鮮明的國有背景。
在世界範圍內,博物館都可劃分為國有和非國有兩大類。我國2015年公布的《博物館條例》中,將國有博物館定義為「利用或者主要利用國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將非國有博物館定義為「利用或者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後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內地博物館實際僅有國有一種。儘管近年來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迅猛,但國有博物館仍是主體。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至2019年4月,全國5千餘家博物館中,國有博物館占72.9%,非國有博物館僅占27.1%。
高校博物館大部分由公辦高校開辦,自然被視為國有博物館。在國家文物局的統計數據中,國有博物館有的歸屬文物部門,有的歸屬其他部門,公辦高校的博物館屬於後者。
重慶大學博物館
在國內,國有博物館尤其大型博物館的藏品完全是高大上的象徵。
首先,國有博物館比非國有博物館藏品更豐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中,藏品數量故宮博物院有186萬件、陝西歷史博物館有172萬件、中國國家博物館有140萬件,珍貴文物數量故宮博物院有168萬件、南京博物院有37萬件、中國國家博物館有30萬件。而被稱為國內一級文物最多的非國有博物館廣東大觀博物館·嶺南金融博物館,珍貴文物不足1500件。
重慶大學博物館藏品遭質疑
其次,國有博物館比非國有博物館公益性更強。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定義為「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贏利的永久性機構」,國際上,博物館經費一般由政府負擔,或由基金會提供贊助。我國《博物館條例》規定,國有博物館的正常運行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而非國有博物館的運行經費由舉辦者保障。這意味著國有博物館可以安心、全力地做藏品的搜集、保護、展示、研究工作。並且,根據2008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下發的通知,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全部實行免費開放。這意味著,國有博物館必須面對更多公眾的監督。
其三,國有博物館比非國有博物館管理更嚴格。博物館為實現其收藏、展示、研究三大職能,必須以高質量的藏品作保障,以高水平的研究人員作支撐。早在1986年發布的《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中,對博物館藏品的接收、鑑定、登帳、編目和建檔等便有非常細緻的要求。同年發布的《文物博物專業職務試行條例》及其《實施意見》,對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崗位職責、任職條件、評審聘任等做了明確規定。二者在國有博物館特別是大型國有博物館得到了嚴格執行,使藏品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而受管理相對寬鬆的非國有博物館,藏品和人員質量良莠不齊。
重慶大學博物館藏品遭質疑
高校博物館因為帶著國有博物館的光環,且高校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嚴肅的教育聖地、嚴謹的學術殿堂,自然被公眾給予了更多的信賴。對名牌高校開辦的博物館,更是期待有加。
但實際上,高校博物館與文物部門所屬的博物館差別很大。就藏品豐厚性而言,高校博物館主要服務於各自的專業研究與教學,因其歷史長短、實力大小不一,藏品的數量和品質差距極大。就公益性而言,高校博物館通常只服務本校師生,開放程度較低,公眾監督面較窄。在藏品和人員管理上,雖然《<博物館條例>實施意見》要求所有博物館應保證藏品真實可靠,應配備具有相關領域學術專長和一定博物館從業經驗的專職館長或副館長,但一些高校博物館執行得並不到位。
重慶大學博物館藏品遭質疑
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貌似國有博物館的高校博物館,可能連博物館資質都不具備。重慶大學博物館事件曝光後,重慶文物局稱:並未收到該館的設立備案申請,其所辦展覽也並未備案。依據《博物館條例》及相關規定,即便非國有博物館,其設立以及舉辦陳列展覽也應向文物主管部門備案。原來,這所名校名下的博物館,不過是被看作李逵的李鬼。高校博物館光環的破滅,又一次給公眾造成了難以接受的心理落差。
某一家高校博物館的問題或許很快能查個水落石出,困難的是,教育管理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如何為高校博物館精準定位,並加以嚴格管控。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不解決,未來一定還有其他高校博物館鬧出同樣笑話。
圖文源自網絡,僅供參考,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