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病變是許多人體疾病的基礎病變,你知道嗎?

2019-04-24     俞雨生大夫

前言

血管是我們人體最豐富的組織,它分布於全身各個部位,其結構及功能好壞直接關係到相關各個臟器功能的好壞。人體的血管平時很苦逼,其內部要受血流的衝擊力及各種成分的影響(血脂、血糖、尿酸對它的刺激),時不時還要被外來的靜脈輸液成分摧殘一下。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很多疾病就始動於血管的內皮細胞,這類細胞受刺激後可以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誘發炎症反應並啟動慢性疾病進展歷程,如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血栓性疾病、血管炎綜合症。此外,外界性因素(如高血壓、局部壓迫、精神因素等)也會增加整個血管的張力,隨著時間的遷延就會引起血管增厚並連同所供血的臟器產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損害。現在,一些基因缺陷性疾病,如多囊腎(近半數合併血管瘤)、遺傳性血管發育缺陷等疾病在臨床上越見越多,除了與我們診斷技術提高外,與環境、飲食因素、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加速其病變亦有非常大的關係。但是臨床上對血管病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普遍重視不夠,體現在很少有人重視對血管疾病的篩查。為此專門撰文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希望以此引起大家的重視。

人體血管是個易損件,需要定期檢測

人體中等以上血管結構與公路的路基構造基本雷同。以小動脈為例,其管壁結構分為內、中膜和外膜膜三層。內層最薄,僅有一層細胞,醫學上稱內皮細胞,它長期接觸血液里的各種成分,除受血流衝出力影響外,血液中的一些特殊物質(大分子脂蛋白、血糖、尿酸、炎症介質、各種化學藥物、照影劑....)會對其產生刺激並啟動很多病理生理反應,其中一些可能觸發全身性病變(如血栓、高血壓、心臟及腎臟病變)。而血管中層和外層結構分別為肌肉層和彈力纖維層長期保持著一定的壓力維持血壓及血液流動。任何導致血管持續高壓力、高流量及高灌注的誘因(如高血壓、局部壓迫、血管炎症等)可以引起其增厚及彈性下降,其後果不僅是血管增厚、狹窄、粥樣硬化,還有可能誘發產生動脈瘤並破裂出血…….。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高脂血症、高血壓、長期靜脈輸液就如同一輛輛超載的渣土車在公路奔馳不息,其後果不難想像。所以,我們對待自己的血管應該像維護公路一樣定點、定時的長期呵護,尤其是合併血管病變的高危人群,如:有長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煙、不健康飲食、缺乏體力活動、大量飲酒等)者、有腦血管病家族史者、年齡超過50歲、合併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任意一項者、頸動脈狹窄患者、患有心律失常(房顫)的人必須定期對心腦血管結構和功能重點檢查。

現實的情況是我國腦卒中發病率常年高居亞太地區第一,每年新發腦卒中約有200萬例,且以每年8.7%的速率迅速增長,其死亡率高於歐美國家4至5倍。腦卒中又分為缺血與出血性疾病兩大類,前者指腦梗死,頸動脈狹窄、椎動脈狹窄和顱內動脈狹窄,它共同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病程多呈漸進性發展;而後者主要包括腦出血、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腦卒中俗稱「腦中風」,是一種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的「四高」疾病,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腦血管病中是常見的疾病之一是顱內動脈瘤,其特點是血管局部出現瘤樣突起,血管壁變薄,所以極易破裂出血。據統計腦血管瘤破裂出血的年發生率約9/10萬人口(絕大多數為未破裂動脈瘤-UIA,在其一生中都不會發生破裂),致死率及致殘率高達30%-45%%和50%。它的發病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血管中膜發育不良),後天與動脈硬化、高血壓有關。動脈瘤發病危險因素不只是與是否合併高血壓、高血脂及動脈硬化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他遺傳背影關係密切(血管瘤家族史),這些都是後天無法干預的危險因素,只有早期篩查發現才能規避風險。(未完待續....)

(俞雨生撰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N2CmwBmyVoG_1ZoNWg.html




道 東 鶴 舞

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