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之後,越南 、印度,誰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2021-01-18   枕貓

原標題:繼中國之後,越南 、印度,誰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什麼是世界工廠?各類學科都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我們可以從其特點出發總結一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製造業領域有規模相當的企業群,能夠為世界大規模提供工業品,可以稱之為世界工廠。

隨著世界工廠不斷轉移,現在的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那麼繼中國後誰將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呢?

世界工廠的變遷

19世紀的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許多崗位被機器替代,這使得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於是英國成為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世界各地則成為了英國的原料供應地。

18世紀70年代至1910世紀20年代的110多年的時間裡,英國工業增長了23倍,國民收入增長了10倍,在19世紀的前七十多年裡,英國人口占世界人口2%,而工業生產卻占據了世界的30%-50%。

美國是第二批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由於英國的市場競爭壓力小,導致國內資本家的倦怠,不在發展新技術,研發新設備,使自己的工業優勢逐漸喪失。

而此時的美國自南北戰爭以後,大規模的修建鐵路,帶動了美國的工業及交通行業飛速的發展,1891年,美國的製造業總產值相當於英國的2倍,到了1913年,美國的工業總產量相當於英、德、日、法總和,占據世界的1/3以上,成為了世界工廠。

日本製造業

日本被冠以世界工廠的名頭,與其的技術創新脫離不了關係。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的總體科技水平已經領先於西歐,接近美國,1983年,關鍵技術中有159項,日本有39項的技術同時領先美國與西歐,38項持平。

同時日本在鋼鐵、石化、汽車等產業引用新技術,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不僅超過了歐洲,還趕上美國,80年代中期,在當時新興的半導體產業技術上一舉超越美國後,確立了自己世界工廠的地位。

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開始被世界頻繁地成為世界工廠,中國憑藉人口紅利及國土、地大物博,同時政府決定率先發展製造業,將資金集中投入到製造業中,這一舉措使中國發展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大國。

此時的中國人口眾多,多數進城務工人員可以接受工資低,工作強度大。同時政府對沿海城市特別重視,進行 「經濟開發區」建設。有人,有政策,有資源,中國已經擁有在電子機器、摩托車等領域的全球最大生產規模,並且成為最大出口國。

此時的中國產品占各國的產量:粗鋼占23%、彩電占25%、手機占27%、水泥占37%、汽車占40%、計算機占45%、摩托車占50%、電話機占53%、相機占72%、紡織品占85%產自中國,且生產份額均為全球最大。

如果只談規模,中國確實可以被稱為世界工廠,然而中國的世界工廠更像是世界車間,因為上層生產資料並不在自己的手裡,銷售渠道也不在自己手裡,更多的是在跨國公司的手裡。目前中國正在轉變發展模式,著手打造自己的產業鏈,直到真正成為世界工廠為止。

中國工廠

成為世界工廠的條件

實際上通過世界工廠不斷轉移,到21世紀世界工廠的含義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

想成為完全體的世界工廠所必備的條件:

1、人力資源及自然資源,這些資源不必要在本國挖掘,但到達本國內必須足夠低廉。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殖民地掠奪各類資源。

2、對外開放的市場。市場的開放能夠為世界工廠的運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帶來資本,技術等一系列的必要資源。

3、自身金融實力的支撐。只有自身的金融力量強大了,本國的經濟發展才不會被落下,更好的發展屬於自己的製造業。

4、技術的創新。日本的例子已經充分地證明了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有效地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最好方式。

技術的創新

5、能夠自己打造成熟的產業鏈。製造業往往是整個產業鏈中收益最低的一鏈,真正的世界工廠,整個產業鏈是相當成熟的。

6、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最直觀的影響,同樣的世界工廠必須得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政府不支持,貿易,生產將無法進行下去。

上述6個條件是經過分析英、美、日三國得出來的,他們是生產國,也是最大受益國,他們將產業鏈緊緊地握在自己手裡,打造了世界工廠。

而進入新世紀以來,老世界工廠將生產這一部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自己掌握生產資料及銷售渠道,打造新的世界工廠。

新的世界工廠

最新的世界工廠只需滿足三個條件:

1、資源優勢。這裡的資源是指本土資源,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必須得相對的低廉。

2、勞動者素質不能太低。低勞動素質人口,即使價格再便宜,最終的生產成本也會提高。

3、政府政策支持。這是一切的先決條件。

勞動者

越南和印度誰將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1979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越南是中國的「小兄弟」自然有樣學樣,提出了革新開放,相當於摸著中國過河。

2019年越南GDP增長為7.02%,連續兩年超過7%。成為整個東南亞發展最快的國家。這樣看來,越南與改革初期的中國很是相似,很多企業都看中了越南的發展潛力,同時越南年輕勞動力多,擁有5400萬勞動力。

於是企業紛紛往越南搬遷,比如我國沿海地區的服裝廠,基本都在往新疆與越南搬遷,降低成本。喜歡越南的還有韓國,2019年廣東惠州三星電子廠關閉,搬到了越南,不在中國製造手機了。整個三星為越南創造了將近越南三分之一的GDP。

乍一看,越南資源,有政策,東南亞小中華,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三星可以在越南混得順風順水,那是因為把持著越南的經濟命脈,越南政府那得盡力討好,保駕護航,制定專門政策。但是其他廠商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了。

三星

越南人力成本低,然而配套成本高,上游公司改變產品,在越南的公司必須在通過中國進口配套,一來一回,生產價格並沒有降低。同時因為越南離中國太近,缺什麼直接找中國進口,配套很難 發展起來。

越南基礎建設差,越南的交通和電力供應都跟不上,隔三差五停電,工廠很難適應。越南有龐大的勞動力,但極度缺乏管理型人才,同時工人素質在一時間也很難得到提升,人力成本很難降低。

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有關學者表示:「越南最好的發展方式,是找到與中國的比較優勢,搭上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來實現越南的發展。」

印度一直在把中國當做假想敵,方方面面都想碾壓中國,2014年莫迪就提出印度製造超過中國製造的想法,同時近年來印度的經濟也在穩步增長,加之人口紅利很適合勞動密集型產業,西方國家紛紛看好印度。然而印度存在的問題很突出,問題比越南還多。

第一,政策無法有效的被執行。印度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各邦都有自己獨立的行政機構,中央政府下達的政策能不能有效的施行還得看各邦的臉色,所以政策環境不是很穩定。同時由於行政機構複雜,辦事效率極其低下,對於製造業來說,一天不動工,所造成的損失相當之大。

第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這一點同越南一樣。

第三,印度教影響嚴重,印度的大部分群眾都是印度教的忠實信徒,印度教徒會認為農業是神聖的,從骨子裡看不起工業,這對工業的影響巨大。

第四,印度有世界最嚴格的勞工法,印度的工會是出了名的狠,有印度教和勞工法的加持,工會對工廠及其的不友好,很大程度上限制印度工業的發展。

第五,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嚴重。印度歷屆政府的想法均是,出口擴大,進口縮小,加大經濟內循壞,不願意把產業的上游或者下游交出去,說白了印度想要掌控一切,而不是被掌控。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沒人願意去印度投資。

印度

最好的例子就是11月份簽署的RCEP,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對參與國的經濟拉動相當大,然而印度全程參與談判,簽署時選擇退出,自由貿易給印度帶來了不安全感。

根據以上的分析,呼聲最高的越南與印度離初級的世界工廠仍有不少的路要走,那麼誰將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呢?

筆者認為是中國將成為完全體的世界工廠。

許多人認為,中國低端製造業的人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這會讓中國的低端製造業沒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產業升級,但不代表基礎製造業就此沒落,我們現在仍然可以看到,江蘇丹陽生產的眼鏡占世界的1/3,深圳大芬生產的油畫占世界的40%,湖南邵東生產的打火機占全球的70%等等。我們可以在購物網站看到及其便宜的東西,1塊錢的捲尺,9.9包郵的衣架,2塊錢一盒的筆等等,很難想像如此便宜的定價竟然還有錢賺。

實際上這得益於中國有著龐大的工程師群體和工人群體的高素質,生產效率非常高。同時,低端製造業的技術也在不斷的疊代更新,一台國產機器手僅需8萬元人民幣,低技能的工作效率比一般工人還高且能24小時工作。

中國製造業

再比如,工廠里正在逐步推行雷射焊接,操作簡單,上手容易,許多人稍加培訓就可以操作,對於工資高的高技術人才需求量下降。同時,中國有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供應鏈,對於中國的廠商來說,所需要的材料,零件等可以快速的尋找到貨源,還不止一家,擇價而選,早上下單,下午就到。

依託著工人群體的高素質、不斷革新進步的技術、以及超級供應鏈,低端製造業依然有錢賺,低端製造業不會沒落。

既然如此,為什麼許多國家還把生產線搬到了東南亞一帶?暫且不提有多少工廠搬出去又搬回來了,單就論論世界各大廠商對中國的投資戰略發生了重大改變。

比如三星關閉了中國的手機工廠,撤出了製造業,隨即就在天津投了24億美元,用來建造動力電池生產線和車用mlcc工廠,在西安投了150億美元的高端存儲晶片二期項目。2017年,三星在華高端產業的投資占總投資比重達到了52%。

德國西門子公司

不僅三星如此,特斯拉也在上海建立起了超級工廠,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個海外人工智慧實驗室,瑞士的英力士在於上海建立了區域總部。我們從國家統計局官網可以查到: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的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11.7%。

近年來,中國的市場更加開放,可以給中國源源不斷的帶來資本與技術,加之中國的市場規模龐大,技術可以快速的商業化,這也是世界各大公司和中國合作的一大因素。可以說中國正在滿足完全體世界工廠的所有條件。

2020年11月15日,rcep協議正式簽訂,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誕生了,協議在很多方面有著高水平開放,90%以上的貨物將實現零關稅。中國本身就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產業鏈,此次協議的簽訂更加增強中國製造業的影響力,中國離完全體的世界工廠已經不遠了。

rcep協議正式簽訂

結束語

低端製造業的轉移到部分東南亞國家並不會塑造出下一個初級世界工廠,而中國憑藉著技術的創新,產業的轉型升級,正在成為下一個完全體的世界工廠,隨著全球貿易的發展,各國的多數業都在依靠不同的國家完成最終的生產,像中國這樣有及其完善產業鏈的國家越來越少,中國也極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後一個完全體世界工廠,也稱「世界經濟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