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人們會感到溫度越來越舒適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先了解下人體的熱舒適度這個概念。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學傑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學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熱舒適度實際上就是人體感知到的環境溫度,它除了與氣溫有很大關係外,其他如濕度、風速等也會有很大影響。如在夏季,很高的濕度會影響人體汗液蒸發散熱,形成不舒適的「桑拿天氣」,風則可以促進汗液蒸發和直接帶走熱量,降低炎熱的感覺。冬季大風因為帶走更多熱量引起更寒冷的感受。
為了更準確地測量熱舒適度,科學家探索和建立了諸多用於評估氣候舒適度的模型,較複雜的有以人體熱交換機制為基礎、對冷熱環境都具有較好適用性的機理模型。不過,這些機理模型普遍涉及的個體參數、人體熱傳輸等複雜因素,較難獲取。在我國,大多數研究使用溫濕指數、風寒指數和有效溫度等指標,但這些研究大多基於個彆氣象台站觀測,用於評價特定地點和景區等的旅遊氣候和資源條件,高學傑介紹,他們所在的研究團隊在國內首次基於高解析度格點化逐日觀測資料CN05.1,使用考慮了氣溫、濕度和風速影響的有效溫度(ET,effective temperature)作為熱感受指標,研究整個中國地區的舒適度變化。
按照有效溫度,研究團隊將人體的舒適度劃分為7個等級,用來反映人體的普遍感知:–小於1攝氏度是寒冷,1攝氏度到9℃攝氏度之間是冷,9攝氏度到17攝氏度為涼爽,17攝氏度至21攝氏度為舒適,21攝氏度至23攝氏度叫溫暖、23攝氏度到27攝氏度就是熱,大於27攝氏度就是炎熱了。
那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人的熱舒適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高學傑表示,研究發現,中國平均舒適日整體在增加,由上世紀60年代的25天,增加到29天,但不同地區有較大差異,其中華南地區和東部地區熱感受在增加,夏季舒適日由上世紀60年代的26天減少為22天,東北、西部地區則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冷感受在減少,舒適日有所增加。
不過,儘管從平均水平來看,全球變暖後中國平均舒適日數有所增加,但這並不意味未來人們能享受到更多的舒適日數。高學傑表示,舒適日數主要分布於現在我國比較寒冷的北方及山地,如內蒙古高原等地,但由於這裡人口的遷移,人口總量在減少,於是相應的「人-天」數目有了近四分之一的減少。「現在中國有6億人全年一天都不熱,但隨著全球變暖,這個數未來會減少到2億人」,高學傑補充說。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