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已久的神秘西域樂器,卻出現在大唐「縣主」墓中

2019-05-15     考古軍中馬前卒

1991年,西安東郊灞河東岸的一所磚廠像往常一樣挖取做磚的黃土,在挖推土機的轟鳴聲中,竟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葬,當時場面混亂,甚至還有人私藏出土的陶俑。所幸,駐紮在附近的武警戰士及時趕到現場,追繳了已經被拿走的陶俑,並且向文物部門彙報。隨後,西安市的考古單位趕到,對這座墓葬開展了搶救發掘。

根據現場的跡象和隨葬品特徵,考古工作者判斷這是一座唐墓,可惜,這座墓以前就被盜掘過了。還好,墓誌沒有被拿走。墓誌記載,這座墓的墓主人,是唐代的「金鄉縣主」和她的丈夫於隱

金鄉縣主墓誌

這位金鄉縣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滕王李元嬰之第三位女兒。根據墓誌,她亡於開元十年,享年七十一歲。駙馬於隱比公主去世早,先行埋葬,公主去世後重新打開墓道進行合葬。

何謂縣主?往大了說,縣主也屬於金枝玉葉,但是又跟真正的公主有區別,在唐代,公主一般為皇帝的女兒、姐妹,有些宗室其他成員的女兒也可能被封為公主,比如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而縣主則是親王之女。

金鄉縣主墓結構圖

此墓規模不大,因為是在駙馬死亡時修建的,按照駙馬的標準,無法跟皇室宗親相比。墓室雖然遭到了盜掘,但還是保留下來不少的隨葬品,在墓室和墓道兩側還繪製有壁畫,此外墓葬採用的石槨裝殮屍體,這也屬於高等級葬具。

墓道中殘存的侍女壁畫


隨葬品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陶俑了。唐俑中,廣為人知的是三彩俑,金鄉縣主墓里隨葬的雖然不是三彩俑,但是造型都非常生動,不呆板,人物類型也較為多樣,其藝術和歷史價值絲毫不亞於三彩俑。比如下圖的天王俑、文官俑、騎駱駝俑。

此外,還有一組表現騎馬奏樂的俑較為特別。

馬上奏樂,本源自於漢代的軍樂,號稱鼓吹,多由男子來負責,十六國時期,有個別君主也讓女子騎馬奏樂,後來逐漸流行,也不再具備軍樂的屬性。

這組奏樂俑中,每個人所持樂器以及的服飾打扮、動作都有區別,是同類陶俑中較為罕見的佳作。上面的兩位,分別持腰鼓和琵琶,前者頭戴尖頂胡帽,後者梳髮髻,大概是為了演奏時方便,二人都身穿窄袖胡服。

下面的這件最為特別,也是這批陶俑中色彩保存最好的。我們可以看到,她頭頂戴著男性常用的幞頭,身穿圓領窄袖袍,看上去似乎更像是一名男子。但是她面部無須,而且其他幾件奏樂俑都是明顯的女子,由此判斷,這件所表現的實乃盛唐時期流行的女扮男裝形象。

再看她懷裡所抱的樂器,個頭很大,略微彎曲,頗似巨大的香蕉,上面還有幾個細小的孔洞。這是啥神奇樂器呢?

考古學家通過對比壁畫里的形象以及日本正倉院所保存的實物,判斷這是一件失傳已久的樂器——箜篌,而且是所謂的「臥箜篌」。

說到箜篌,相信很多朋友會想到一首被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唐詩——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從中足見箜篌音樂的美妙以及唐代人對於箜篌的喜愛。

箜篌是彈撥樂器,由音箱、腳註、琴弦組成,琴弦緊繃在音箱和腳註之間。一般認為,古代箜篌分為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這三大類。其中臥箜篌為本土起源,後兩種為西域傳入。下圖就是敦煌壁畫與正倉院中的豎箜篌。

敦煌壁畫中的箜篌

正倉院所藏箜篌殘件

明代以後箜篌逐漸消亡,只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一個名稱而已。如今,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箜篌形象重新為人所知,甚至能夠一窺美女馬上奏箜篌的英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uYLDmwBmyVoG_1Zt1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