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雄秀甲於關塞。」明朝「八大才子」之一趙時春這樣讚美崆峒山。相傳廣成子修煉得道於此山,黃帝前來向道家仙人廣成子問道,人稱崆峒山為「天下道教第一山」。
崆峒山峰巒疊嶂,崖壁峭立,平台幽寂,怪石嶙峋,洞穴深邃,林木蔥鬱,湖光野嵐,相映成趣,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有南方山色之秀,不愧為「西鎮奇觀」、「神州西來第一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城關西12公里處。由大小數十座山峰組成,主峰馬鬃山(也稱絕頂)海拔2025米。
主峰之後有翠屏山,是崆峒山最高峰,海拔2123米。涇河和胭脂河回護前後,交匯環抱於突兀聳立的望駕山下。
崆峒山由上三迭系紫紅色堅硬礫岩構成,是年代古老的丹霞地貌。中台被切割形成北台、東台、南台、鳳凰嶺和靈龜台等,頂平、身陡、麓緩。山上曾發現齊家文化遺址,說明在三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活在這裡。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年輕時遊覽平涼時,寫了《崆峒》一詩,描寫了崆峒山的險峻壯美:「斗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松拿霄漢來龍斗,石負苔衣挾獸奔。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皇城,皇城建築為崆峒山寺觀之首,殿宇富麗堂皇,宛如封建帝王的皇宮。又稱絕頂、大頂、小馬鬃,亦作金城、隍城、太和宮。位於崆峒山主峰馬鬃山之顛,突兀高聳,摩雲插天,形勢險峻。東面山徑為三百七十八級「上天梯」石階通道。
倚笄頭香山,映襯如畫屏。北有捨身崖,如垂左臂。南連雷聲峰,如舒右臂。峰台交錯,諸台環繞,似蓮葉托花,更顯俊秀。
彈箏峽,又稱前峽、軒轅谷。涇河流經崆峒山陽麓,河谷開闊,釀成碧波蕩漾的崆峒水庫。
東台面東懸崖有玄鶴洞,傳說雨霽風和時偶有玄鶴飛出。陽麓階地,唐代建有問道宮,明代增建王全真閣,宮後有琉璃泉(又稱廣成子浴泉),院內多碑碣,古柏參天。
1989年於玄鶴洞下方新建問道宮,四層樓宇依地形高低錯落,涇水流至峽口又瀑布。明代韓王太妃主持鑿洞,使涇河穿石而過,形成石橋,取名聚仙橋。「仙橋飛渡壑,橫亘長虹臥」,人稱「仙橋虹跨」。
南台南面階地的月石峽口多巨柏,為唐代王母宮原址,現有1987年新修西王母宮。涇水東去,湍流縈迴與岩岸相擊,靜夜居山中聽濤聲,如彈古箏,因稱彈箏峽。
有詩云:「晚霞留客住,夜半聞彈箏。巍巍高山意,洋洋流水情」,「幽谷聲迴蕩,明月照風松。」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