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兩味」的洛陽牛肉湯

2019-08-17     洛陽車人

過去,老洛陽人一說起「四眼井」都津津樂道,「四個眼兒、四個味道」,苦、辣、酸、甜…呵呵,這種閉著眼瞎編的傳說,加之「曹操」兵將使用過這口井的真實,「多味井」的傳說竟然糊弄了幾代人…

如果今天我說:洛陽牛肉湯「一鍋兩味」,恁信嗎?年輕人當然不會相信啦,可「老喝家兒」的老哥們兒會信。

8月17日清晨,再次光臨「馬武周」家牛肉湯,一邊聽著老闆與幾個老漢的吹牛、抬槓,一邊細品他家的「甜牛肉湯」。老漢們對國際形勢、動態的誤判、領悟讓我忍俊不禁。

洛陽爺們兒清晨喝湯,這是特殊「權限」,舊時,出力人嘛自然得吃好早飯,吃不起肉的時代,喝肉湯彌補營養乃那個時代的「特權」,不然,怎麼能幹體力活賺錢養家…

改革開放以後,爺們兒「權限」已經強勢淡化,女人也可端大碗坐在人行道上大汗淋漓的享受美味了。

上個月,七里河村的張大哥與我閒聊時說了一句抬舉老城人的話:澗西人是喝湯,老城人是…品。沒啥文化的老哥哥,竟然把我們吹上了天…話雖不夠嚴謹,但還是有點道理。

洛陽老城人愛喝湯,可這個習好出自何年?誰也說不清,最近的清朝應該沒問題吧,百年歷史還是有的。

在洛陽有個說法:好的小吃還得去老城…這個不含糊。那麼,喝好湯自然也得奔老城啦,實際上是瀍河區,澗西的外地人都把這兩個區域整混啦。

上世紀八十年代,見洛陽曲劇表演藝術家王振東在中州渠「水閘」處喝湯,出於對老藝術家的崇拜我也端大碗學喝甜湯並聽老人家敘說周邊四省趣聞。

不放鹽不要菜他們都能喝的很有味,可…我呢?無法理解這幫老漢,好在哪呢,一點味也沒有?

閒暇時,夥計們總說:喝湯不放鹽才是洛陽老喝家兒的最好境界…可我多次試驗,無法過關,畢竟,不吃鹽不是我這個年輕人能適應的。

退休後這兩年,我又想起來了王老,想起了脖子上搭一毛巾為大家服務的「鐵菊花」阿姨,也打聽過多次,最後才知道「馬武周」就是她老伴兒,如今的店是她家姑娘當家兒,鐵阿姨已隱退幕後,在「樂善街」安享晚年。

今日喝湯,再「裝」細法兒,先喝淡,後放鹽,慢慢的我品出味來了,有沒有肉已無所謂了,關鍵是品湯。還是鐵阿姨當年做的味,溫潤、平和,並無過激、刺激。半碗下肚,暖胃平緩。再喝下去我可實在沒這個本事了,那就放鹽吧…沒想到,我期待的香味快速湧現:青年宮「正義街」的味道快速在我的味蕾湧出,這就是我期待的香味。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集體化道路的規制,取消了個體戶的私營化。那個年代的我們,經常用鐵皮桶或大鍋去南關或正義街掂湯,飢腸轆轆的排隊,總是被牛肉與佐料的混合味道迷惑,口水在不斷的下咽…缺油少肉,連糧食都不夠吃的年代,讓我記住了南關,記住了正義街,記住了朝陽飯店,記住了牛肉湯和「牛雜肝兒」。

五十年了,這個味道依然沒變,「一鍋兩味」的特殊技能還在傳承,是集體飯店傳給了他們?還是來自祖傳?我倒是更相信後者…

網絡的發達,讓我們得到了實惠,傳播的力量早已超越了其他媒體。可「魚龍混雜」的「閒扯之人」也在網絡上故意賣弄風騷,實際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洛陽湯」的魂魄,無法理解老人家們為啥喝肉湯不放鹽……

在洛陽,喝湯的最高境界是「品甜湯」,也就是不放鹽…為啥叫甜湯呢?也許是忌諱那個「淡」的諧音吧…

喝與品是不同的境界,能品出味來,才是高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2s4omwBvvf6VcSZNq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