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倒閉吧」!影院從業者自述:疫情生死之外,被誤解是更大的傷

2020-07-06   新10億商業參考

原標題:「電影院倒閉吧」!影院從業者自述:疫情生死之外,被誤解是更大的傷

文 | 淺夏

頭圖 | 東方IC

你有多久沒去電影院看電影了?北京疫情反撲的第一個端午小長假,大多數人沉浸在網絡平台播放的《乘風破浪》《隱秘的角落》里,線下影院生死仍是問題。

從1月24日影院關閉以來,截至7月6日,影院按下暫停鍵已達165天。

在這165天裡,眾影視從業者看到了關門倒下的同行,看到了疫情被控制後的開門希望,影院隔位就座的通知,緊接著,就又是疫情反撲,延遲復工,與遙遙無期的等待。

天眼查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超過4萬家從事電影和影視製作、發行、放映的企業吊銷或註銷。

每天都在遭受精神折磨的從業者們想不明白,滿大街都是恢復了的飯館、集市、酒吧,連社區的廣場舞都跳得不亦樂乎,怎麼被撇棄的電影院就遲遲不能重啟?

更可怕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網絡信息中,夾雜著部分人異樣的評論,這其中是對電影行業的不理解甚至仇視。

01

活下去?很多人可能撐不到出復工通知的那天了

阿誠是天津一家影城的員工,疫情之前,他所在的影城2018年初成立至今一直處於盈利狀態,影城所屬院線在全國有幾十家門店,且一直在擴充和收購。

每年的春節是影院賺錢的最好機會,去年春節檔票房將近70億,在全年600多億票房中占據了10%以上。

和所有影城一樣,阿誠他們為了抓住春節檔的賺錢機會,提前做了很多充足的準備。包括賣品進貨、放映機的檢查和清理、兼職營運員的招聘等。電影票預售的效果也很不錯。

疫情出現後,影院買入大量口罩和體溫計,甚至在排片時把3D格式的電影改成2D,為的就是讓觀眾不用去接觸3D眼鏡。

「1月23日上午,一條關於所有電影撤檔的熱搜徹底打亂了我們的一切準備。」阿誠說。

接下來就是非常繁瑣的退票工作,24號正值大年三十,他們沒有在家看春晚吃團圓飯,而是照常營業到凌晨5點鐘才歇業。

誰曾想,這一歇就沒有了回歸之日。

三月簽訂待崗協議,五月開始裁員。停業至今的五個月里,同事們有人要養家餬口,出去送外賣,有人干起了微商,也有人憑著對電影的熱愛,堅守在這裡。

阿誠講述了影院在無開業狀態下的運營成本:放映機需要每周開啟試片2個小時,一個月的電費就有1萬。

因為要反反覆復準備復工,口罩、消毒液、椅套、食品飲料的進貨退貨成本,動不動就砸進去十來萬,比平時營業成本還高。

員工基本工資要發,每月兩三萬。還有更沉重的每月房租40萬。

粗略算下來,疫情至今,每個月50萬的錢在無意義地消耗著。這還只是一家天津小影城的縮影而已。

普遍來看,三到五線城市,停業期間單店每月損失在20萬到30萬元。

而一線城市影院每月僅房租就可達上百萬。進入六月,下半年的房租又要開催,恐怕又要迎來新一輪倒閉潮。

「我已經不奢求立刻復工了,只請求能給我們一個確切一點的復工時間。」
「最可怕的就是毫無希望的等待,什麼時候是個頭?」
「像監獄裡等待判刑結果的犯人,不知是死是活,不知何時出獄。」

每一條關於影院復工的探討下,經常能看到上述發問。

整個疫情期間,影院復工的苗頭,出現過兩次。

第一次是3月中旬,河南、福建、四川、廣東和新疆等地的影院開始試營業,但很快遭到急剎車。

全國各影院接到國家電影局緊急通知,「全國影院暫不營業,已復業的立即暫停營業。具體復業時間等國家電影局通知,請務必知悉。」

第二次是6月份全國疫情馬上就要拔開雲霧見月明,小區已經在慢慢開放,憋了許多的觀眾都蠢蠢欲動奔赴電影院。

但北京新發地的事情一出,從業者迎來的又是「電影院、KTV等密閉式文娛場所暫不開放」的一紙命令。

影院的特殊性,不能像服裝等行業可以網上售賣來獲取收入,一些網上所曬的低價賣爆米花等「自救」措施,也只是杯水車薪。

「6、7月份是很多從業者的底線,如果還不能給復工通知,會有一大批人選擇離開。」阿誠無不惋惜地說。

微博知名電影博主「西部影評人李慕白」認為,「如果北京這次的疫情能控制住,影院開門時間預計是9月,因為有獻禮片已經確定在國慶檔上映了。」

02

一天虧損100萬,誰為影企「輸血」?

6月10日,博納影業集團副總裁黃巍逝世的消息,向行業扔了一顆炸彈。

雖然不知道具體原因,但大家的目光還是由一個人的逝世,轉移到整個停滯的電影業。

52歲的他,參與投資、管理的影院多達百家。有媒體貼出他的朋友圈,幾條更新均與影院行業的停業和復工問題有關。4月13日後,他的朋友圈再無更新。

導演賈樟柯在微博上轉發了黃巍逝世相關內容,轉發語為「行業之悲」。

沒錯,員工可以選擇自救,而對於影院、對行業來說,除了等待,別無選擇。

在影院沒有觀眾的日子裡,《奪冠》、《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等近30部電影陸續撤檔,國家電影局估算全年票房損失將超過300億元

這只是對於票房損失的估算,而且是較為保守的估算。對於整個電影行業來說,損失難以估計。

數據顯示,影視公司萬達影業、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等2020年第一季度財務報表顯示凈利潤同比下降分別為249.75%、67.82%、52.64%。

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香港賣樓套現2.2億引發關注,這是王中軍在去年賣畫之後又一次變賣家產,華誼的艱難可想而知。

賈樟柯曝出了行業實情:有的影企一天虧損100萬!

行業哀嚎,有什麼方法或措施能為影院續命?

「西部影評人李慕白」提到了三個關鍵詞,輸血,造血,吶喊。輸血是影院可以拿到銀行貸款,造血是影院復業。吶喊是行業力量找出代言人,替影院發聲。」

造血時間無法預估,那麼輸血和吶喊呢?

「現在除了賈樟柯的發聲,順帶有幾個明星轉發了一下,基本就沒重量級人物對電影院關注了,這個很尷尬。」

而據新浪娛理報道,以當下的情況,影院投資人的壓力無法寄希望於銀行貸款,「因為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覆工,你想繼續貸款,沒法做風險評估。」他們懇求能獲得向銀行繼續申請貸款延期的官方表態,「不然真的活不下去了……」

據了解,在國內,各地政策方面呈現的兩種幫扶方式,一為補貼,二為免徵。

例如北京財政局退還260餘電影院304萬元已繳專項資金,以緩解影院現金流緊張等實際困難;浙江金華為影院發放租金補貼,單個影院最高10萬元。

03

影院生死之外,被誤解是更大的傷

阿誠很清楚,因為這次疫情,影院行業錯過了春節檔、五一檔、清明檔、端午檔,甚至是整個暑期檔,票房損失慘重無比。

再加上影院開業之後,觀眾的上座信心不足以及影院限流,至少要有一段時間的虧損經營。

現在整個行業都期盼著7月底好萊塢的《信條》和《花木蘭》兩部大電影準時上映能讓影院回血,但很明顯,小小的希望又被蒙上了厚厚的烏雲。

影院的「難」還要持續很久。

疫情天災難防,但讓阿誠更不明白的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不理解電影這個行業?那麼些藉機鼓吹電影無用論的、讓電影院倒閉的,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刺耳。

1、「電影在網上在家看就好了」

疫情讓影視上市公司的「跌跌」不休成為常態,但線上視頻相關業務公司卻受益於疫情下的「宅經濟」,業績增長迅速。

但這難道就能說明電影院的存在沒有意義嗎?

影院就是為電影而生,電影也是只有在影院才能散發出其獨有的魅力。

像《流浪地球》《阿凡達》《2012》這些電影,在電影院和在電腦上看,能是一種感覺嗎?對電影技術和工業化的進程又能有什麼作用?

知乎認證電影導演路陽一語中的,「電影院體系一旦崩潰,電影行業會立即死掉(不分國界)。」

我們都希望中國也能有好萊塢,但前提是中國電影得活下去。

2、「電影院倒閉吧,別再給爛片、爛明星生存機會」

把對電影質量、明星的恨加在影院和從業者身上,這是沒有道理的。

影院只是電影產業的最終端,它只管把電影放出去給觀眾觀看,不牽扯任何明星的利益,也不對電影的好壞負責。

一部電影的票房,影院占據受益的30%左右。

就算影院倒閉了,那些表現不好的明星依然有電視劇、廣告、直播等平台供他們生活,爛片依然充斥在各個網絡。

3、「我們不需要電影」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是,影院遲遲不能開業也和電影行業在中國所有行業中的地位相對較低、經濟貢獻相對較少有關。

的確,中國電影市場一年票房600多個億,從產值來說,可能還不如一家大型公司。

但電影在精神和藝術層面的探索、文化自信的樹立、意識形態建設上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中國每年的人均觀影次數維持在1的水平線左右,北美的人均觀影次數是2-3之間。

好萊塢被說成是美國文化的使者,在中國呢?中國電影又能代表什麼?

4、「國家都同意開門了,是影院自己不想開」

因為對行業的不了解,很多人認為5月份國家就已經同意開業,遲遲不開業是影院自己的問題。

但影院開業除了國家同意外,還要得到國家電影局的開業通知,然後是各城市相關部門根據疫情情況再做開業決定。

只有電影局發話開業,相關部門才會製作拷貝和密鑰文件,有了密鑰影院才能在規定的期限內放映某部電影。

院線方面,剛開始肯定要選擇一些減免租金或者業績比較不錯的影院開業,然後陸續開放其他影城,畢竟開業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撐,所以統一開業是不可能的。

一切流程都需要時間。

電影不像餐飲、娛樂,不是說開就能馬上就開的。

04

寫在最後

影院停工帶來的影響比普通人想像得大得多,它不只關乎到影院的生存。

那些為影院提供賣品的供貨商、影院周邊的餐飲店和商場都會因為影院無法開業而遭到連累,那些每天跑電影院的電影發行人員也無工可干。

那些響應擴建影院的號召,貸款開影院的影投人,現在卻只能賣房賣車來維持最後一絲希望。

電影製作的暫停,很多的劇組無法開工,這又牽扯到導演和演員。

影院停工已經逐漸演變為一個社會性問題。

知名電影博主@導筒directube轉發了張文宏的一段話,獲得2萬+人轉發。

張文宏說:

每一個演出停止以後,後面都有一個家庭,每一部電影停掉以後,都是一個藝術家的藝術人生被打折。
一個電影演員、一個芭蕾舞演員、一個歌劇演員最絢爛的青春也就十年, 停工一年就意味著10%的藝術人生打了折扣。

隔坐售票、無接觸網上購票、員工佩戴口罩、進門測體溫掃碼、場間拉長進行消毒、確保空調排風系統正常運轉……全國影院時刻為復工籌划著,為觀眾再次回歸準備著。

作為電影從業者也是電影愛好者,阿誠仍存信念,「作為我一個來說,如果能陪伴中國電影走過這至暗時刻,相信會是我一生事業中最開心和最榮耀的時刻之一。」

*文中受訪者阿誠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