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輝縣人,長眠美國76年!歷時兩個多月 抗戰飛行員袁思奇的家人找到了……

2019-07-18     平原晚報

本報曾以《袁思奇,我們幫您找家人!》為題,報道了長眠於美國76年的中國飛行員袁思奇一事。文章刊發後,一時間眾多讀者撥打本報熱線,關於袁思奇的後人的線索也逐一反饋到本報。經過眾多志願者的接力尋找,歷時2個多月,袁思奇的女兒、女婿及其侄子相繼被找到。他們向記者講述了埋藏多年的背後的故事。

01侄子袁一桂 講述過去難忘的故事

7月14日,在新鄉一中家屬院,記者在志願者張文山的幫助下,見到了袁思奇的侄子袁一桂。今年已83歲的袁一桂老人,思路清晰,身體還算硬朗。在愛人王翠如及兒子王直的陪同下,接受了記者採訪。

父親姓袁,兒子姓王,這是一家嗎?見記者遲疑,老太太王翠如笑著說,看看,許多人都會納悶呢。

思想開明、勇於擔當的家風代代相傳。袁一桂說,袁家是書香門第,祖祖輩輩思想比較開明。當時,他們夫妻二人結婚時就商量好了,生兒子就姓王,女兒就姓袁,結果,愛人生了兩個兒子。

袁一桂畢業於河南大學,畢業後到市一中工作直至退休。袁一桂介紹,祖父袁作楫有兩個孩子,伯父袁秉貞(袁思奇)和父親袁秉直。當年,弟兄倆都在汲縣師範學校上學。

「在那個年代,能供養兩個念書的孩子,不容易吧。」記者問道。袁一桂說,袁家當時算是大戶,家境殷實。祖父袁作楫是輝縣市孟莊鎮東夏峰村人,一個開明愛國紳士。幼年家貧,在輝縣縣城當學徒,後開油坊藥鋪,家業漸興,在輝縣縣城置辦了家業,僅在南關就有六七間門面房。

袁一桂從小跟祖父生活,並由其撫養成人。提起伯父袁思奇,袁一桂幾乎沒有印象。只記得祖父提起大伯,說他身材魁梧,腦子靈活,好學,求上進,在當時應該前途無量。

小時候,袁一桂時常去祖父的店鋪里玩。日本侵略中國後,袁作楫曾為太行山區抗日武裝捐款購買槍枝。後來,日本侵占了輝縣,袁家生意沒落,祖父帶著一家人被迫搬到了新鄉縣城。當時,在汲縣求學的袁思奇報考了中央航空學校,並被選派到美國培訓。祖父母和家人都明白,參加空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生還的可能性很小。據統計,當時的空軍學員從中央航校畢業上戰場,能活過兩個月就算長壽。

果然,不久傳來的哀訊,還是讓家人禁不住黯然神傷。自此,祖父很少提起袁思奇當飛行員這件事,很避諱。袁作楫於1974年去世,終年87歲,被葬在東夏峰村。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大爺爺為了民族存亡,毅然從軍報國,令人敬佩。對他們最好的告慰就是努力工作,做好當下的事情。」王直說,通過幾次跟志願者接觸,給了他們機會去了解這段歷史,了解父輩們在這段歷史中的角色。將來,希望有機會去看看大爺爺的墓地,祭拜一下,或者考慮能否將其遺骸移遷故里。

02外孫女李磊 外公形象由模糊變得清晰,並偉岸起來

在眾多志願者的接力幫助下,在鄭州一小區里,大家看望了袁思奇的女兒袁嬋桂、女婿李德章以及外孫女李磊。

袁嬋桂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從事了一輩子教學工作,如今是84歲的高齡,思維已有點遲鈍。

50歲的李磊告訴記者,外婆名叫杜思清,在輝縣當時算是大家閨秀。戰爭給這個家庭造成的傷害太大了,外公去世時,外婆也就20多歲,隻身帶著七八歲的母親袁嬋桂生活,甚是艱辛。

後來,外婆帶著一家人從輝縣搬到焦作,1979年全家人又搬到鄭州,總算安頓了下來。因為特殊年代,外婆把有關外公的所有東西銷毀乾淨了,包括照片、遺物等,沒有保留一件。1983年,外婆去世。

「我們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比較流行的款式和顏色,一點也不受拘束。」李磊說,外婆和母親對孩子都比較開明,不循規蹈矩。

至於外公袁思奇,記得母親偶爾給孩子們提起過。家裡人只知道外公抗戰當兵去,後來就沒有音訊了,母親和外婆都很少提起此事。之前,她對外公的事跡印象模糊,只知道他是大學生參軍當了飛行員,有著大好前途。

看著近期志願者提供過來的有關信息,李磊對外公的形象由模糊變得清晰,並偉岸起來。她說,在那個年代,外公為了民族大義捨棄優越生活,捐軀赴國難,是一個好男兒,值得欽佩,外公是現實版電影《無問西東》的寫照。

早幾年,袁嬋桂帶著家人給父親在嵩山買了塊墓地。因為有關袁思奇的物件都沒有留下,他的墓地里沒有任何東西,只是刻了個名字。

03讓血脈緊緊相連,也讓更多人不忘歷史

時間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袁思奇作為空校14期第三批學員赴美。當時派出的空軍學員會先在美國威廉士基地接受飛行前的課程及英語學習,然後進入雷鳥基地學習初級及中級飛行課程,此後專攻戰鬥機飛行的學員被分配到盧克基地學習,因此,盧克基地也被稱為當時中國戰機飛行員的搖籃。二戰時,在當地完成飛行訓練的飛行員回國後,全都編入中美空軍混合團第三與第五飛行大隊,投入對日作戰。

抗戰時期加入空軍被選拔前往美國的人員都是年輕精英,無論知識還是體魄都經過千挑萬選,如果不是戰爭,他們很可能是各個行業的翹楚。不幸的是,1943年2月16日,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年僅26歲的袁思奇和副駕駛朱朝富同機犧牲,後被安葬在美國布利斯堡國家軍人陵園。

「戰爭尋親很難,尋的是幾十年前的親人。我們常說,幫戰爭亡故者尋親,是為了從歷史中找尋悲傷和離散,讓我們記住戰爭的殘酷,不能忘記歷史。」正如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志願者劉群所說。在長達2個多月的尋找中,由於年代久遠,有關袁思奇的線索時斷時續。其間,記者得到了眾多志願者的幫助,感謝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美籍華人李忠澤、李安、志願者盧維明、梁清文、王衛青、張文山、張援朝以及新鄉日報社退休職工趙榮卿等人。尤其是李忠澤、盧維明、李安等人,積極協調,向記者提供了翔實的歷史資料,包括較為重要的「袁秉貞」即為「袁思奇」等。

「希望那些安眠在布利斯堡公墓的中國軍人的家屬、後代都能有一天來為他們的親人掃墓,讓這些中國的前輩棟樑安息。」最後,幾名美籍華人志願者表示。

記者李文奇報道

大家都在看

長眠美國76年 新鄉籍抗戰飛行員袁思奇的後人是誰?

分別63載 九旬老兵 苦尋老戰友

晚報溫馨提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eMLCmwBmyVoG_1ZbW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