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點25分,因為演出滅掉的燈重新亮起。謝幕時,舞台上歌手們揮動著手,仿佛投來一束束光,照得人心中也明亮。
過去的兩個半小時,我有幸全程觀摩了全國法院優秀原創歌曲彙報演唱會。遺憾的是,由於長了一雙木耳,致使聽完每個曲目都只覺經歷了「開口跪,唱罷淚」,要用文字重現這震撼實在力有未逮。不過,音符的水滴落進再凝滯的深潭,也會激起思緒的波瀾。我從中撈起的,就是這麼個想法:身為法院人,該如何讓輿論認識我們?
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問題決定著司法工作的成敗。人民法院以「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公平目標,其中哪個詞最關鍵?我以為是「感受」。人民群眾的感受好惡,是評價萬物的尺度。最近有一件事讓我難以釋懷:聚會時與一朋友的友人聊了幾句,儘管有著法律交叉學科的教育背景,對方仍對一件事驚詫莫名:法院也加班?人家問出這個問題時,2019年的日曆還差幾天就要作廢。乾了多少年的夙興夜寐,嘆了多少年的案多人少,總會遇到聲音難以到達的寂靜。在輿論這個主考官面前,抱怨試題難並不會帶來好成績。
對於這個困惑,演唱會給了我答案。
讓輿論信服,應有執守的底色。就像主題「獻給祖國的公平正義之歌」所展示的,演唱會有著濃濃的主旋律元素。《一字千秋》《法官誓言》接連上演,《諾言》壓軸全場,傳遞的都是這個職業在信仰面前不曾放棄、不會動搖、永不退縮。我相信,演唱會之所以通過編排,突出理想的復調,就是因為對公平正義的尋夢與執著是司法給予人民群眾的核心承諾,也是我們職業形象的理念質料。
從本質上來說,法院文化必須「飆高音」,因為司法是法治的半徑。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司法不只是規則提供者,更是價值提供者。也許普通讀者沒有耐心把握裁判背後的精微法理,但他們不會錯過司法的態度。而在傳遞價值上,歌曲比話語、甚至有時比行動更直接、更滾燙、更鮮活。因此,與其低吟淺唱,不如縱情高歌。
讓輿論理解,應有共情的燃點。眾聲喧譁的輿論場裡,最難得的是理解,最稀缺的是傾聽。誤解的根源就來源於由此招致的角色錯位。作為司法者,守護公平正義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應有期待;但我們也希望輿論不要忽視法院人身份的另一個向度:他們也是一群盼望著又忐忑著,在現實的溝溝坎坎面前努力生活的人。向著理想前行的人,不應被還原為一個乾癟單調的概念。
哪怕僅僅從社會溝通的角度說,《寧海路75號》及其姊妹篇《整卷少女》獲得特等獎,也是實至名歸。它們打破了輿論里黑框眼鏡、手拿茶杯、大腹便便、微微謝頂的大院想像,讓機關文化看到了突破調侃吐槽、圈地自萌,建構立體形象的可能。對於跌跌撞撞的寬容和體諒,也許就來自於這一點同情的理解:生活並不完美,但他們將它作成了一首歌。
讓輿論認可,應有真實的感染力。對於司法傳播來說,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點,就是既不要刻意的光鮮,也不該做作的「苦情」。如其所是地還原,是對公眾應有的誠意。在演唱會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曲子是重慶的《溜索法官》。當地群眾要過河進山,架在急流上的鐵索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法官「入鄉隨俗」,也許有一點因地制宜的無奈,但絕無塑造人設的蓄意。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總有一些人在用別人難以想像的方式,平淡地履行職責。真實的反差,帶來沒有距離感的敬意。
走出會場,這樣一個念頭久久不散:天平之下,是一群追尋著又堅韌著的人;每首曲子,都是獻給公平正義的情歌。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蘇航
編輯:趙煒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KdElG8BxtCz63RLdob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