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的「盆亓」

2019-11-25     老家許昌

禹州的「盆亓」‖老家許昌
文·圖‖厚土

此位於禹州縣城西十公里,是伏牛山脈與豫東大平原接壤區,向西是伏牛山的余脈,丘嶺地帶;往東是一馬平川的豫中大平原。村東緊臨237省道,出門就可以走洛陽串許昌,行遍全國各地;村南有貫穿東西的燕磨公路,穿過曲徑峽谷,可以直拽伏牛山尾翼。兩條公路如同兩條白玉帶,緊圍著此村。

600多年前,腐朽的元政府窮兵黷武,再加上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發,農民流漓失所。一對姓亓的夫婦帶著家人和做盆工具,逃荒途經此地。

那時這地方蒿草一人多高,溝壑遍布,一片荒涼。他們一家人在此稍作歇息,小孩在池塘邊玩泥,泥硬而粘手,很有韌性。父親心想,這不就是他們做盆要尋找的黏土嗎?這家人決定在此蓋草棚,立門戶,利用祖上傳下來的做盆技藝謀生,生意日漸興隆。

數年後,郭、尹、王、徐等幾家外姓家族也相繼遷來。姓亓的仁義厚道,把做盆手藝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們以養家餬口。再後來,遷居於此的人越來越多,聚集成村落,取名「盆亓村」。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掌握做盆技術的盆亓村,在方圓幾十里是出了名的富裕村。農村使用的瓦盆都能燒制,自家有錢賺,親戚有盆用。誰家姑娘嫁到這裡,笑得花一樣燦爛,年輕人去老丈人家串親戚,別的不用拿,前後擔兩套盆啥都有了。

盆亓的罈罈罐罐走進了千家萬戶,村人燒制的這些盆,各有妙用:小的可以舀水用,稍大點的可以盛菜用,再大點的可腌鹹菜用,後來燒面壇,口小底小肚子大,可以儲存糧食和盛面用。

新燒制的花盆和生豆芽盆,口邊帶著裙花著實讓人善歡,不但本地人喜歡,還暢銷到豫東的扶溝、太康等地;最遠的直銷到陝西延安一帶。

最討人喜歡的是那種漏盆。直徑有二十五公分多,底有指頭那麼粗的窟窿眼兒,窟窿眼兒一排一排,滿底都是,人們都親切地叫它「漏蛤蟆蝌蚪盆」。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麥子白面是奢侈品,大家整天吃玉米糝、紅薯過日子。人們總是變著花樣吃粗糧,特別是中午,總想吃頓咸飯。有了漏盆,不管是玉米面還是蕎麥麵,都可以通過「漏蛤蟆蝌蚪」吃。

在鍋水開時,用手擠壓著漏盆里的面,直接漏在鍋里。漏下的麵糰有二指那麼長,小指頭那麼粗,它們中間粗,兩頭細,很像河裡的蛤蟆蝌蚪。在開水鍋里滾兩滾,用笊籬撈到碗里,澆上蒜汁水,攪均勻,柔滑可口,清爽怡人,特別好吃!

這樣的盆不好做,因盆底都是窟窿眼兒,燒不好窟窿眼兒連住了不中用,再不然就會裂口變歪。這樣的漏盆一般手藝是燒不出來的,只有姓亓的幾個人能燒。

每逢農曆八月初二物資交流大會,南來的北往的,大車小車,來購買盆的人山人海,真可謂生意達三江。盆亓的這些盆罐,雖沒有神垕鈞瓷那麼輝煌燦爛,但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它給人們帶來了其它瓷器難以代替的實用價值。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輕便乾淨的搪瓷盆、塑料盆漸漸取代了盆亓的瓦盆。但人老要走的時候,還要用這樣的瓦盆摔一下方能入土為安。

最近,我去盆亓村一個同學家里玩,見他家裡仍然用著一些瓦盆。我驚訝地問:「多少年的老古董了,你還在用?」

同學的愛人接過話茬說:「你不知道,看著這東西又笨又土氣,可用起來比啥都強:用它放饃、放紅薯、放油炸食品,因它透氣,時間再長只會幹不會壞。兒子早都叫扔掉,我就是不捨得。」

「咦,一個破瓦盆,看你說的多好!"我揶揄道。

「破瓦盆?那泡茶為什麼都用紫砂壺,咋不用鋁壺和鐵壺呢?」

我無語了,她一個婦女懂里還不少。

盆亓村人不但心靈手巧,而且人傑地靈。一個2700口人的村子,走出了個省教委主任(教育廳廳長)亓國瑞。有此表率,盆亓村的年輕人格外上進好學,後來村子又先後出了兩位縣長。

如今的盆亓村,以種植、鑄造、運輸、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並開發了扶貧基地。村民有吃有穿,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在村支書王電傑同志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結合本村實際,從硬化、亮化、潔化、綠化、美化入手,盡心提升本村人居環境形象。

原來一下雨就黏得直掉鞋的土路,現在全部硬化,變成了水泥路。路兩邊栽了綠化樹,安裝了路燈。村東頭充斥各種垃圾的臭水坑,徹底被治理,現在變成了綠樹紅花的小花園。

2015年2月,盆亓村被禹州市委評為美麗鄉村,村民臉上樂開了花。

【作者簡介】邱松奇,筆名厚土,禹州市人,60後。高中學歷,酷愛文學。曾在《奔流》、《禹州通訊》和網媒上發表作品多篇。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AXwpm4BMH2_cNUgNO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