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邪客篇》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脈,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如果有突然或劇烈或長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緒反應過於強烈或持久,就會引起心神的過度活動,導致心神損傷,稱為「心勞」。
《延命金丹》曰:「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則心君泰然。」如能做到「不貪得、不患失、不動情、不小氣」,則可防「心勞」,使五臟安和,益壽延年。
心為君主之官,做到「四不」防「心勞」
不貪得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就是要人們不受利慾的利誘,不追求過分的奢求。為了享樂而日夜鑽營,只能給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負擔,導致百病叢生,喪志折壽;若貪污受賄,或巧取豪奪,或謀財害命,以至於終日心不得寧,思不得休,勢必造成「精神內傷」「身必敗亡」的惡果。
不患失
對於個人地位高低,榮譽大小,報酬多寡,如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隨遇而安,對健康十分有益。有的人心胸狹窄,終日憂戚,鬱鬱寡歡,對從生理、心理都是非常有害的。只有做到既「不以一得為喜」,也「不以一失為憂」,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安靜。
不動情
人生不會事事如意,關鍵要能夠自我控制調節。可有些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也有人常為區區小事徹夜難眠,發不完的牢騷,講不盡的怪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樣勢必影響身心健康。
中醫認為,思慮過度可以傷人心神,以致心氣鬱結,胸悶不暢,進一步耗傷心血,心悸、恍惚、失眠、多夢;情志抑鬱則使肝失疏泄,氣機不舒,以致肋脅疼痛,鬱鬱寡歡,甚至精神失常。
憂愁悲思過度還能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使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疼痛,身體逐漸消瘦,四肢疲乏無力。
現代醫學認為,不但精神疾病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直接由精神刺激所致,而且諸如癌症、高血壓、冠心病、胃腸病等,也多與精神因素有關。
不小氣
鼠肚雞腸,嫉人之賢,妒人之能,譏人之短,笑人之過,整天打個人的「小九九」,對於自己的不利則怨天怨地,耿耿於懷,死鑽「牛角尖」,是一種異常的心理狀態,也是損害身心健康的促進劑。要心胸寬廣,寬以待人,寬以容人;能夠諒人之過,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揚人之長。凡事想得遠點,看得開點,不要事無巨細都「往心裡去」。
(文/梁兆松 副主任醫師)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