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男孩對於家庭的含金量有所下降,而女孩則相對來說更加划算了。
去年有一部帶有濃濃裹腳布氣息的神劇:《娘道》。
這部劇宣揚的主要思想是,女人的價值,是通過生育來體現的。
女主有3個女兒,分別取名為盼娣、招娣、來娣,從這3個名字就可以感受到女主對於生兒子的執念有多麼深。
在劇中,女主也確實因為生不齣兒子而痛苦羞愧,把生兒子作為自己的使命。
結合劇名和劇情來看,或許就是導演通過這部劇想要表達的為娘之道,就是一定要生出一個兒子來。
重男輕女的生育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了。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兒子和福氣相等同,有兒子的才是有福之人,兒子越多也就越有福氣。
但近年來,菜導卻發現,在部分農村地區,越來越多家庭願意只生一個女孩,男孩偏好觀念有逐漸減弱的趨勢,個別家庭甚至出現只想要女兒的現象。
雖然目前沒有總體大數據,不能說中國農村的整體生育觀點都逆轉了,但至少可以說,在部分農村地區,生育觀念已經開始變得多元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今天菜導就和大家好好聊聊這事。
1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即使在生育上,也很難說完全沒有利己的成分。
在過去,人們偏好生男孩,是因為在農耕時代,男性勞動力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根據父系社會的規矩,男孩結婚是娶多一個人回家打理家事。
女孩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出嫁了之後就很難指望能給娘家多少照顧了。
而現在,部分農村地區開始放棄男孩偏好,轉變為願意只生一個女孩。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從思想層面來說,是因為想開了。
但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物質決定意識,之所以會想開了,究其背後原因,其實是因為男孩對於家庭的「含金量」有所下降,而女孩則相對來說更加「划算」了。
兒子生不起,現在已經成為很多農村地區的共同心聲。
這裡說的生不起,不是指一二線大城市說的教育富養,讓人負擔不起,而是如今給兒子娶媳婦的經濟成本實在太高了。
2
現在有這麼一個說法,生女兒是招商銀行,生兒子是建設銀行。
這話的意思是,生女兒有可能可以招到有錢的女婿,收到很多彩禮;而生兒子以後要給他存錢買車買房,才有可能娶到媳婦。
這並不是誇張,菜導身邊很多朋友現在一提到生兒子,第一想法不是後繼有人,多子多福,而是發愁以後還要給他準備結婚三件套:房子、車子和票子(彩禮)。
先不提如今的房價行情,光是票子(彩禮)這一關,就已經讓很多適婚男性只能望而止步了。
近年來,不光房價漲得快,彩禮標準也漲得很快。
而農村地區的彩禮往往要得比城市還凶,「三斤三兩」、「萬紫千紅一片綠」、「一動不動」的彩禮標準應該很多人都有聽說過。
三斤三兩,按照百元人民幣重量計算,彩禮大概在13萬至15萬元之間;
萬紫千紅一片綠,也就是萬張5元鈔票,千張100元鈔票,50元的鈔票再撒滿一片,大概共18萬左右;
一動不動,「一動」指的是10萬元以上的小轎車,「不動」指的是12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共四五十萬。
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要一下子掏出10萬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況且這還只是彩禮而已,後續置辦婚禮的整個流程里,要花錢的地方還多了去了。
這些年,天價彩禮已經成為兩性之間的主要矛盾之一,因為天價彩禮告吹的新聞屢見不鮮。
當彩禮成為男方家庭的負擔,很多農村地區開始覺得養女兒比養兒子更划算。
3
但天價彩禮的形成,其實也是過去生育文化重男輕女種下的惡果。
《中國農村家庭發展報告(2016)》顯示,中國農村男女總體性別比達到110.4:100。
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群體中,第一胎的男女性別比為117.4:100,而第二胎男女性別比為126.4:100,第三胎及以上的男女性別比為146.3:100。
中國農村大齡未婚人群的比例正在逐漸上升,在30周歲及以上的人群中,2011年未婚比例為2.6%,2013年為3.1%,2015年為3.4%。
而未婚男性的比例始終保持在女性的4倍以上。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男性未婚比例分別為4.4%、5.0%和5.4%,女性則分別為0.7%、1.1%和1.2%。
本來就男女比例失調,加上女性往往會傾向於「上遷婚」,也就是選擇比自己高一個階層的男性作為婚姻對象。
農村男性在婚姻上的競爭就更加慘烈了,彩禮自然也就進一步水漲船高。
於是,最後被剩下來的男性,大都是沒錢的。
因此,男方家庭需要在經濟上有更大優勢,兒子才不會成為被剩下的一員。
在過去,生男孩意味著家裡多了一個勞動力,以及因為其婚姻生育進一步帶來更多的勞動力。
而如今,生男孩卻意味著需要為兒子準備更多的錢,兒子在家庭中的角色淪為了經濟負擔。
這筆帳算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兒子對於家庭的含金量下降了。
所謂物以稀為貴,人也是一樣。
當農村地區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性在婚姻市場成了珍稀資源,擁有更大的溢價餘地,女兒也就變得「值錢」起來。
4
養女兒之所以相對「划算」了,除了因為男女比例失調出現天價彩禮之外,更大原因是隨著農村經濟模式的轉變,女性對家庭貢獻能力的提高。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崗位的豐富,以及教育的普及,現在很多女性開始有條件從事工作,擁有自己的獨立收入。
根據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性別薪酬差異洞察》顯示,2018年我國女性平均工資是男性的84%。
雖然整體而言,男女性收入之間依然存在差距,但隨著收入的提高,女性在孝敬父母上的話語權顯然會有所提高,不再是過去「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完全被動。
於是,這也就瓦解了女兒外嫁,兒子撐起家庭的傳統經濟模式,女兒也就被越來越多家庭珍視起來。
可能今天這篇文章會讓很多菜友感到心理不適,怎麼能褻瀆父愛母愛,把生孩子當成一樁自私的買賣來計算呢?
菜導只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客觀分析為什麼部分農村地區會由重男輕女轉為重女輕男。
而這其中,確實存在為己考慮,趨利避害的人性本質。
菜導寫這篇文章,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從如今男女比例失衡的惡果中吸取教訓,尊重生命,不要人為干涉性別。
在過去,太多人選擇只要男孩,不要女孩,造成如今婚姻市場上男多女少的局面。
如果現在越來越多人衝著天價彩禮只要女孩,不要男孩,以後將又是另一個性別比例失調的局面。
如此惡性循環,何時會是個頭呢?